由唐五代到北宋蘇軾詠梅詞的發(fā)展及其原因
以梅為寫作對象,在我們的古代文學史上可謂歷史悠久。最早的《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但卻不是描寫梅花,只是把它作為一種收獲的勞動果實來記錄,以此表達少女對愛情的向往。描寫梅花,從六朝文人開始,鮑照的《梅花落》被認為是最早的詠梅詩。而且由于詩歌的發(fā)源久遠,宋之前,文人大都是通過詩歌來詠梅。詩歌在唐代發(fā)展到巔峰,這時候,詞作為一種民間詞逐漸向文人詞過渡,越來越多的文人來填詞作曲。
一、唐五代詠梅詞
五代時,詞作數(shù)量更加繁多。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詞派更是把詞作對象集中到閨閣情思之上,詠梅之作雖有卻少。善于抒發(fā)自己真情實感的韋莊,《浣溪沙》中“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一句雖提到梅花,也只是用它來形似思念女人的容貌,是塑造詞中人形象的一種手法,整首詞仍是花間派的基調(diào),但畢竟將梅花帶進了文人詞的世界中。稍后的馮延巳、和凝漸漸有了幾首寫梅的詞,如《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望梅花》等?!儿o踏枝》中“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zhuǎn)”,這里的梅已經(jīng)賦予了人的情感,再平常不過的落梅在詩人眼里,已經(jīng)成為了感慨時光流逝卻留戀惋惜的抒情對象。和凝和孫光憲各有一首《望梅花》,都是由景觸情,看到綻放的梅花引發(fā)了作者的離思之情。再往后,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燕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一個“亂”字不知是寫出了落梅的數(shù)量之多 ,還是道盡了心頭的無限惆悵!這時候的人和景已經(jīng)融為一體,如雪般落滿石階的梅花到底是詞人的目光所及之處,還是他腦海里想到的情景,我們已分不清,只知道人與景、景與人相互生發(fā),彼此交融。
總體來看,在“詞代詩興”的五代,詠梅詞作為單一的借景抒情,并沒有大的突破,梅在詞中的作用僅為簡單的審美形象和造景功能。
二、詠梅詞進入宋代
宋代初期,詞沒有擺脫“詩莊詞媚”的地位,但是詠梅詞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文人把梅作為題材之一寫入自己的詞中。當然宋初最有名的詠梅詞當屬林逋的《瑞鷓鴣》,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尤為經(jīng)典。宋人歐陽修也給予了其很高的評價,“自有淵明尚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自此梅花就與林逋成為一體,“梅妻鶴子”的典故也由此而來,同時梅的枝干之美和香味得到了審美挖掘。詞中梅花被賦予了幽潔高雅的形象,又以此種形象來暗示自己超凡脫俗的品質(zhì),開啟了將梅花作為道德人格象征的歷史進程。林逋之后,晏殊、張先、歐陽修、晏幾道、王安石等人也先后創(chuàng)作了關(guān)于梅花的詞作,但是由于各種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原因,作品并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梅花逐漸以一種意象出現(xiàn)在詞中。如王觀《憶黃梅》中“枝上葉兒未展,已有墜紅千片。春意怎生防,怎不怨”,蔡襄《好事近》:“瑞雪滿京都,宮殿盡成銀闕。常對素光遙望,是江梅時節(jié)。如今江上見寒梅,幽香自清絕。重看落英殘艷,想飄零如雪?!鄙蛭怠肚迳淘埂分小霸碌?,清香來小院。誰遣鸞箋寫怨,翻錦字、疊疊如愁卷”,晏幾道《歸田樂》中“愿花更不謝,春且常住。只恐花飛又春去”,《望仙樓》“小春花信日邊來,未上江樓先坼。今歲東君消息,還自南枝得。素衣染盡天香,玉酒添成國色。一自故溪疏隔。斷腸長相憶。”,《胡搗練》中“小亭初報一枝梅,惹起江南歸興”,“歐陽修《桃源憶故人》中“梅梢弄粉香猶嫩,欲寄江南春信”,晏殊《瑞鷓鴣·詠紅梅》“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顏不掩天真。何時驛使西歸,寄與相思客,一枝新。報道江南別樣春”,陳師道《卜算子》中的“把酒問梅花,知我離情否。若使梅花知我時,料得花須瘦”,柳永《瑞鷓鴣》“壽陽妝罷無端飲,凌晨酒入香腮”。梅的意象歸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1、著重于描寫梅的高潔雅致2、傷感懷時之作;3、寄托無限思愁,或念友人,或及鄉(xiāng)愁;4、美人。隨著詞的不斷發(fā)展和宋代文人將詞逐漸雅化的趨勢,單獨描寫梅的作品逐漸增加,梅漸漸形成自己的意象,在特定的作品中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這是北宋初期詠梅詩所做的貢獻,為之后詠梅詞的創(chuàng)作高峰打下一定的基礎(chǔ)。
直到大文豪蘇軾出現(xiàn),詞一改之前的香羅綺澤之態(tài),有了新的發(fā)展,他主張“以詩為詞”,提高了詞的地位,使詞成為獨立的抒情詩,豐富了詞的題材、表達內(nèi)容與情感,并且強調(diào)“自是一家”,創(chuàng)立了豪放詞派,表現(xiàn)在詠梅詞上,更是提出了“梅格”一說,詠梅到蘇軾這里,又被提高了一個層次,如果說林逋賦予了梅花一種高潔的品性,蘇軾則使梅花獨立的擁有了一種完整的品格,一種傲視群芳,潔然自好的風骨,而這種風骨逐漸為宋代以及后世文人引以標桿。蘇軾現(xiàn)存詠梅詞六首,與其他作家相比,首屈一指,最有名的莫過于《定風波·詠紅梅》和《西江月·梅花》二首?!抖L波·詠紅梅》: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閑心隨物態(tài),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該詞為蘇軾針對“詩老”石曼卿的《紅梅》中“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兩句而發(fā),進而提出“梅格”一詞。他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紅梅比作一個美麗的少女,開頭兩句都點出了她的不合時宜,不僅懶睡花遲開,臉色更是與其它不同,但是就是這樣孤獨的紅梅卻有著自身獨有的秉性,強調(diào)出其超越春色流輩的姿色。另外蘇軾還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以“桃杏色”點出了它“孤瘦雪霜姿”冰冷的內(nèi)在品格,這種內(nèi)外反差更使這紅梅形象深入人心,并指出這才是真正的“梅格”。作者指出這真正的“梅格”,與其自身起起伏伏的個人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在不同的黨派之爭下,他提出的想法和這“不時宜”的梅花一樣,不能讓所有人滿意,而且有時候他也對自己的黨派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滿,所以他總是遭受流貶,這也許是他能懂得梅花格調(diào)的重要原因吧。仕途起起伏伏,所言所行不為接受,但是我卻始終保有自己的信念和本性,就像這梅花一樣,你只看它們艷麗的外在是不會明白其內(nèi)心高潔品格的。此詞美人與花好似一體,形神兼?zhèn)洹?/p>
《西江月》一首: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明以詠梅,暗以悼亡。此詞是蘇軾被貶惠州遇到當?shù)孛坊ǘ龅囊皇自~。生在瘴霧之地的惠州之梅,卻能冰清玉潔,襯托出她出塵的品致,雖孤獨于世,面對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仍堅守自我?!暗箳炀G毛幺鳳”,楊慎云:“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么鳳為第一?!?《詞品》卷二)?!蛾扰f續(xù)聞》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于梅,所謂‘高情已逐曉云空’是也?!庇岜菰啤短莆宕鷥伤卧~選釋》:《冷齋夜話》謂東坡在惠州作《梅花》時,時侍兒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為朝云作也”。下闋描寫梅花形貌,實則悼念朝云,看到梅花,仿似看到朝云,最后兩句寫自己失去朝云的悲痛,全詩空靈蘊藉,從詠梅中寄托出自己對朝云深深的愛意與思念。
蘇軾在詠梅詞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其個人起伏經(jīng)歷寫進他的梅花中,借物抒情,寄托旨深,梅品格與他個人的魅力相映成輝。
三、發(fā)展變化緣由
從五代直到北宋蘇軾時期,詠梅詞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并且因為“梅格”的提出,詠梅詞在蘇軾這里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但是我們縱觀歷史發(fā)展,它的存在必然與其自身的不斷完善有關(guān)系,更與不斷變化著的政治環(huán)境、思想發(fā)展以及文人的自覺創(chuàng)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1.詞體地位的上升
盡管北宋初期,詞的地位仍舊沒有脫“俗”,但是當時的文人已經(jīng)有意識的把詞向“雅”文化的方向上提升,梅花作為文人觀賞的對象,再加上其本身擁有的清淡幽雅之美,迎合了當時的審美口味,而在此前,詠梅詩已經(jīng)有了更加長久的發(fā)展基礎(chǔ),詞地位的提高,更加豐富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形式。蘇軾“以詩為詞”的提出,為廣大的文人提供了另外一條中國文學史上感物吟志的途徑。詠梅詞在蘇以后,托物抒懷的道路更是越走越寬。
2.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
與唐五代戰(zhàn)爭頻繁的動蕩時期相比,北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代,宋朝統(tǒng)治者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更多的文人入朝為官,追求一種閑雅的生活情調(diào)。各種梅苑的修建為他們提供了場所和歌詠之物,不僅皇家園林,還出現(xiàn)了私家園林。梅花得到廣泛的種植。林逋隱居的地方就有梅花。而晏殊身為宰相,生活更是悠閑雅致,更直接影響了他的雍容幽雅的詞風,詠梅詞對他而言,也不過是消遣閑雅之物。再加上統(tǒng)治者對梅花的喜愛,文人的附和之作變愈演愈烈,使梅花占據(jù)了詠花作品中最多的一席。
3.理學的發(fā)展
儒家到宋代,吸收傳統(tǒng)儒家愛及萬物的理念,并加入了格物致知的精神,這使詩人表現(xiàn)出理性的自覺,不在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而以此來揭示生活態(tài)度和人格氣象。宋代的積貧積弱,讓當時的文人轉(zhuǎn)而把眼光轉(zhuǎn)向了自身,各種詠物之作便應運而生。詠物詞的發(fā)展,客觀上必然推動了詠梅詞的創(chuàng)作。而梅花脫俗的品格,在蘇軾“梅格”提出以后,更爭相為世間文人所吟詠。
4.文人的自覺性
詞史上,詠梅這人概念,在唐代幾乎無人涉及,五代詠梅寥寥無幾,而梅的形象更是一種詞境上的審美。然而經(jīng)過宋初林逋對梅枝梅香的發(fā)掘,到蘇軾“梅格”的提出,如果沒有這些歷代文人的自覺地探索與發(fā)現(xiàn),又怎會有之后李清照身世飄零的融入、陸放翁報國無門的沉痛,不論詠梅詞在蘇軾之后又多少的發(fā)展,在此之前,正是因為這些詞人對創(chuàng)作的不斷追求,才為其之后的繁華奠定基礎(chǔ),提供方向,指引標桿。
蘇軾之前的詠梅詞應該是宋代詠梅詞的發(fā)展前期,也可以說,因為蘇軾的創(chuàng)新,詠梅詞在此以后開啟了新的篇章。我們應該看到他個人的推動作用,更不能忽視前人的不斷探索與堅持,他們提高了詞的地位,豐富了詞的題材,更以詩的創(chuàng)作高度為標準,帶來詠梅詞的繁榮,帶來了詞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3]曾棗莊.蘇東坡詞全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
[4]饒曉明.東坡詞研究新思維[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劉寶明.宋代詠梅詞論說[J].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9.
[6]郭前.論唐宋梅花詞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特點[J].汕頭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11.
[7]王瑩.唐宋詩詞名花的人格化吟詠模式及其審美意蘊[J].中州學刊,2008(7).
[8]張文靜.論唐宋詞花意象審美功能的變遷[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9]詹弘.從宋代詩詞看詠梅之風及其成因[J].蘭臺世界,2012(6).
[10]李錦煜.梅格即人格 契合兩無間——談蘇軾的詠梅詞[J].甘肅高師學報,2004(3).
[11]楊蓓蓓.談蘇軾詠梅詞的開創(chuàng)性[J].河南農(nóng)業(yè),2011(6).
[12]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J].學術(shù)研究,2001(1).
欄目分類
- 數(shù)字賦能師范生英語教學轉(zhuǎn)型路徑探究
- 鄭州在國家中心城市中的競爭力比較研究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視域下高校公寓一站式學生社區(qū)建設(shè)
- 自主創(chuàng)新導向的科技人才多元評價路徑
- 南寧市興寧區(qū)小學階段的地方戲曲傳承發(fā)展研究
- 燕趙藝術(shù)視域下河北省文化遺址的美學精神呈現(xiàn)
- 紅色記憶的視覺重構(gòu):高中美術(shù)教材中油畫作品的革命敘事與教學實踐研究
- 旅游城市地域文化資源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以桂林藝術(shù)節(jié)為例
- 山水圖卷中的圖像敘事研究 ——以明代蕭云從《南岳七十二峰圖》為例
- 從民俗探索到設(shè)計應用:二十世紀以來泥泥狗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