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蘭陵王·柳》新解——文學論文
作者:稂志艷來源:《名作欣賞》日期:2014-12-28人氣:2216
《蘭陵王·柳》,唐教坊曲名。《碧雞漫志》載:“蘭陵王,《北齊史》及《隋唐嘉話》,稱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王。與周師戰(zhàn),嘗著假面對敵,擊周師金塘城下,勇冠三軍。武士共歌謠之,曰蘭陵王入軍曲。今越調(diào)蘭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遺聲也。此曲聲犯正宮,管色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故亦名大犯。又有大石調(diào)蘭陵王慢,殊非舊曲。周齊之際,未有前後十六拍慢曲子耳。”0本調(diào)以周邦彥為正體,3段,130字,仄韻,用入聲韻,音節(jié)頓挫高亢,雄壯激越。詞基調(diào)高亢激揚,但情感抒發(fā)卻是憂傷纏綿的。而這種感情基調(diào)與送別所需的低沉悲傷有一定的出入,是周邦彥喜“以樂景襯哀情”還是這本就是其作為行客的感慨?
綜觀周邦彥《片玉集》,周氏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以樂景寫哀情”手法的偏愛?!度瘕堃鳌ご笫罚ㄕ屡_路)徑寫“事與孤鴻去”,以“孤鴻”寫孤獨惆悵之情,為正寫?!督膺B環(huán)》(怨懷無托)也直抒胸懷,“今生對花對酒為伊落淚”。《滿庭芳》(鳳老鷹雛)也未反寫,以“社燕”自喻,以相似性喻。他雖長于曲敘,但多正寫,在詠物和羈旅題材的詞中,才多將順敘、倒敘、插敘錯綜使用?!耙詷肪皩懓椤敝ㄓ玫脴O少。不難得出《蘭陵王·柳》基調(diào)高亢激揚是因“樂景寫哀情”之創(chuàng)作手法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那是因為作者身為行客的情感豪邁抒發(fā)嗎?
其實關(guān)于是否為行客之詞歷來爭議不斷。有認為是客中送客之詞的,也有認為是行客之詞的,也有認為是借送別場景表達自己的“京華倦客”的淹留之感。那究竟是如何呢?看原詞:
《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br />
毋庸置疑這是一首送別詞,名為詠柳,實寫別情。文人借柳詠別的傳統(tǒng)古已有之。自《詩經(jīng)》“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北朝樂府“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唐人亦多借柳言別,如李白的《勞勞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借長條”......至此,柳中寓別之寫法普及。周詞的柳不只是言別情,其中還寄托了作者官場失
意與身世飄零的喟嘆。但僅從詞的表面我們還不能判定。但歷代學者對此各抒己見。
周濟《宋四家詞選》:“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客設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覺煙靄蒼茫,“望”字“念”字尤幻?!眲⑺箠^《周邦彥詞選》:“周濟說‘客中送客’無疑是正確的。作者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敘事寫景,很有層次?!鄙蜃鏃毕壬餐膺@一看法,她在《宋詞賞析》中出:“本詞是寫離情,寫居者送行者,而這位居者又是客中送客,所以在送送別人的時候,不能不想到自己同樣是客人,而且還是欲歸不得的客人?!?
周濟倡“客中送客”說,“愁”是代為行客設想。這種解讀似乎可行,但細思之,則覺不妥。若是客中送客,那第二段的解釋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俺钜患L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边@一句,直觀感覺作者是行客,說“愁”是代為行客言,這不足憑。第二段的前半部分“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笔菍^去時光的追憶,是過去真切發(fā)生過的事情,并非代言體。而順接其后的“愁”自然也非代言體,而是作者作為行客的所思所想。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美成詞極其感慨,而無處不郁,令人不能遽窺其旨。如蘭陵王[柳]云:‘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二語,是一篇之主。上有‘墮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法密處。故下接云:‘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每脱土糁?,和盤托出?!?
此說較公允。詞眼是“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首節(jié)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講離別的次數(shù)、人數(shù)多,營造一種淹留客居為常態(tài)的環(huán)境氛圍。第二節(jié)以具體場景,使離別具象化,離別前的聚會場景“閑尋舊蹤跡......望人在天北?!睆摹巴嗽谔毂薄笨芍髡呤悄舷隆?br />
陳洵《海綃說詞》:“托柳起興,非詠柳也?!獭涣?,欲出‘隋堤’;‘行色’一留,卻出‘故國’;‘長亭路’應‘隋堤上’,‘年去歲來’應‘拂水飄綿’,全為‘京華倦客’四字出力。”此說認為所有的描寫都是突出“京華倦客”的憂郁之情。
吳世昌《詞林新話》:“周濟所謂‘客中送客’蓋泥于‘誰識京華倦客’一句而言之,殊不知‘柔條千尺’,非一人一朝所折,而折之者又豈盡是‘客中送客’之人?”他的反駁后半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有點無理取鬧?!翱椭兴涂汀笔侵軡J為的詞的整體氛圍,人并未說折柳者為何人。這樣的發(fā)揮對作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相較吳世昌,羅忼烈之說更令人信服。
羅忼烈《周邦彥清真集箋》:“此當是重和元年春,自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時,留別汴京故舊之作。......真定在今河北正定,在開封(汴京)
北,故詞云“望人在天北”?!叭恕敝^作者自己?!巴蹦嗽O想送別者望行人也。
周止庵謂此為客中送客之詞,蓋為此一語所惑耳。陳亦峰謂無處非淹留之苦,亦非。......皆人送己,非己送人,論者昧于作者行實,故生眩惑耳?!?br />
從地理方位角度考察詞人所處位置及根據(jù)情境確定是人送己還是己送人,既令人信服又有對詞未開拓的世界有一種引領(lǐng)和延伸之用。
葉嘉瑩在《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與演進》中對該詞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根本寫的不是一個人的離別,不只是一個送行人,是整個的當時的汴河上不斷的送往迎來,暗含無數(shù)政海波瀾的背景?!雹圻@是政治詮釋,姑且不談。
到底是客中送客之詞還是行客之詞,其實并沒有定論。但反觀整首詞,周邦彥真正想表達的是借送別的場景表達“京華倦客”的歷經(jīng)滄桑的異鄉(xiāng)漂泊感和無奈感。但作為送客和行客,二者身份的不同會引發(fā)不同的心理感應。程千帆《說“斜陽冉冉春無極”的舊評》有相似的表達:“此詞題為《柳》,實則借以寫‘久客淹留’(陳洵《海綃說詞》說)或‘客中送客’(譚獻《<詞辨>評》說)之感。這本來是一個極為古老的,從漢以來就不知道被多少人反復詠嘆過的主題,是很難于寫得出色的。但作者卻憑借其對于行者居者雙方心理狀態(tài)的深刻體會、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以極為工巧的藝術(shù)手段將兩者有機地融結(jié)在一起,依然出人頭地地完成了這篇杰作?!?br />
重回文本第一節(jié)“柳陰直......應折柔條過千尺?!币欢鋵懢埃央x別場景定位在多垂柳的隋堤上,“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秉c明作者“客”的身份,也傳達出強烈的異鄉(xiāng)者的孤獨感和漂泊無奈感,我們領(lǐng)會到作者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為京華的現(xiàn)實居者和精神行客,因為行客更符合漂泊無定的特質(zhì)。
第二節(jié)“閑尋舊蹤跡......望人在天北。”這是作者由現(xiàn)實的送別場景回想起過往離別前的餞行宴。從敘述看,“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一句道出了作者行客的身份。第三節(jié)“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這一節(jié)是現(xiàn)實和回憶的交接,似夢似幻,現(xiàn)實中是寫旅途中所見,有縈回的別浦,岑寂的津堠?!澳钤麻繑y手,露橋聞笛”一句,開啟了詞人的回憶之旅。而關(guān)于“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歷來好評如潮。梁啟超盛贊“‘斜陽’七字,綺麗中帶悲壯,全首精神振起”,陳匪石《宋詞舉》卷下云:“‘斜陽冉冉’七字,是別浦、津堠間情景。其情景交融之妙,有難以言語形容者。譚獻謂‘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洵非過言?!薄啊恫萏眠x》云:‘應折柔條過千尺’自不傷雅至,‘斜陽冉冉春無極’如此詠物淡宕有情矣!”“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音義俱佳,咀嚼涵詠,唇齒流芳。此外,斜陽是將暮之時,與四季之首的春形成一種時間上的對比,前是冉冉斜陽,繼之以無極之春,畫面感十足且張力無窮,暗含一種哲學意味,也有自我激勵之用。
整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了然于心。首節(jié)“誰識、京華倦客”就明確自己的異鄉(xiāng)者身份,以己之心,逆作者之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行客更符合漂泊感和無奈感。第二節(jié)從地理方位以及作者的敘述方式可以看出詞人是行客的可能性更大。第三節(jié)是現(xiàn)實與回憶交織,實寫詞人作為行客,在旅程中以行客之眼所關(guān)注到的縈回的別浦、岑寂的津堠,與回憶中的情景畫面交織產(chǎn)生共感!無疑,這首詞是行客之詞!而由此對于詞旨所流露的矛盾心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對淹留已久的京華有種倦怠感,但恰恰是因為待過一段時間,有美好的回憶,所以會有“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的感觸。
參考文獻:
1.《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周邦彥著 陳元龍注,宋刻本
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張伯偉著,中華書局,2002年版
3.《詞家之冠--周邦彥傳》 沈松勤、黃之棟著,萬斌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周邦彥詞新釋輯評 》王強著,葉嘉瑩編,中國書店,2006年版
5.《清真集箋注》周邦彥著,羅忼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6.《古今詞統(tǒng)》卓人月緝,明崇禎刻本
7.《白雨齋詞話》陳廷焯著,社未末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8.《藝概》劉熙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9.《心理學與文學》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10.《北宋名家詞選講》葉嘉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1.《宋詞賞析》沈祖棻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12.《詞學研究方法十講》王兆鵬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綜觀周邦彥《片玉集》,周氏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以樂景寫哀情”手法的偏愛?!度瘕堃鳌ご笫罚ㄕ屡_路)徑寫“事與孤鴻去”,以“孤鴻”寫孤獨惆悵之情,為正寫?!督膺B環(huán)》(怨懷無托)也直抒胸懷,“今生對花對酒為伊落淚”。《滿庭芳》(鳳老鷹雛)也未反寫,以“社燕”自喻,以相似性喻。他雖長于曲敘,但多正寫,在詠物和羈旅題材的詞中,才多將順敘、倒敘、插敘錯綜使用?!耙詷肪皩懓椤敝ㄓ玫脴O少。不難得出《蘭陵王·柳》基調(diào)高亢激揚是因“樂景寫哀情”之創(chuàng)作手法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那是因為作者身為行客的情感豪邁抒發(fā)嗎?
其實關(guān)于是否為行客之詞歷來爭議不斷。有認為是客中送客之詞的,也有認為是行客之詞的,也有認為是借送別場景表達自己的“京華倦客”的淹留之感。那究竟是如何呢?看原詞:
《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br />
毋庸置疑這是一首送別詞,名為詠柳,實寫別情。文人借柳詠別的傳統(tǒng)古已有之。自《詩經(jīng)》“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北朝樂府“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唐人亦多借柳言別,如李白的《勞勞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借長條”......至此,柳中寓別之寫法普及。周詞的柳不只是言別情,其中還寄托了作者官場失
意與身世飄零的喟嘆。但僅從詞的表面我們還不能判定。但歷代學者對此各抒己見。
周濟《宋四家詞選》:“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客設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覺煙靄蒼茫,“望”字“念”字尤幻?!眲⑺箠^《周邦彥詞選》:“周濟說‘客中送客’無疑是正確的。作者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敘事寫景,很有層次?!鄙蜃鏃毕壬餐膺@一看法,她在《宋詞賞析》中出:“本詞是寫離情,寫居者送行者,而這位居者又是客中送客,所以在送送別人的時候,不能不想到自己同樣是客人,而且還是欲歸不得的客人?!?
周濟倡“客中送客”說,“愁”是代為行客設想。這種解讀似乎可行,但細思之,則覺不妥。若是客中送客,那第二段的解釋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俺钜患L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边@一句,直觀感覺作者是行客,說“愁”是代為行客言,這不足憑。第二段的前半部分“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笔菍^去時光的追憶,是過去真切發(fā)生過的事情,并非代言體。而順接其后的“愁”自然也非代言體,而是作者作為行客的所思所想。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美成詞極其感慨,而無處不郁,令人不能遽窺其旨。如蘭陵王[柳]云:‘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二語,是一篇之主。上有‘墮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法密處。故下接云:‘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每脱土糁?,和盤托出?!?
此說較公允。詞眼是“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首節(jié)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講離別的次數(shù)、人數(shù)多,營造一種淹留客居為常態(tài)的環(huán)境氛圍。第二節(jié)以具體場景,使離別具象化,離別前的聚會場景“閑尋舊蹤跡......望人在天北?!睆摹巴嗽谔毂薄笨芍髡呤悄舷隆?br />
陳洵《海綃說詞》:“托柳起興,非詠柳也?!獭涣?,欲出‘隋堤’;‘行色’一留,卻出‘故國’;‘長亭路’應‘隋堤上’,‘年去歲來’應‘拂水飄綿’,全為‘京華倦客’四字出力。”此說認為所有的描寫都是突出“京華倦客”的憂郁之情。
吳世昌《詞林新話》:“周濟所謂‘客中送客’蓋泥于‘誰識京華倦客’一句而言之,殊不知‘柔條千尺’,非一人一朝所折,而折之者又豈盡是‘客中送客’之人?”他的反駁后半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有點無理取鬧?!翱椭兴涂汀笔侵軡J為的詞的整體氛圍,人并未說折柳者為何人。這樣的發(fā)揮對作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相較吳世昌,羅忼烈之說更令人信服。
羅忼烈《周邦彥清真集箋》:“此當是重和元年春,自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時,留別汴京故舊之作。......真定在今河北正定,在開封(汴京)
北,故詞云“望人在天北”?!叭恕敝^作者自己?!巴蹦嗽O想送別者望行人也。
周止庵謂此為客中送客之詞,蓋為此一語所惑耳。陳亦峰謂無處非淹留之苦,亦非。......皆人送己,非己送人,論者昧于作者行實,故生眩惑耳?!?br />
從地理方位角度考察詞人所處位置及根據(jù)情境確定是人送己還是己送人,既令人信服又有對詞未開拓的世界有一種引領(lǐng)和延伸之用。
葉嘉瑩在《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與演進》中對該詞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根本寫的不是一個人的離別,不只是一個送行人,是整個的當時的汴河上不斷的送往迎來,暗含無數(shù)政海波瀾的背景?!雹圻@是政治詮釋,姑且不談。
到底是客中送客之詞還是行客之詞,其實并沒有定論。但反觀整首詞,周邦彥真正想表達的是借送別的場景表達“京華倦客”的歷經(jīng)滄桑的異鄉(xiāng)漂泊感和無奈感。但作為送客和行客,二者身份的不同會引發(fā)不同的心理感應。程千帆《說“斜陽冉冉春無極”的舊評》有相似的表達:“此詞題為《柳》,實則借以寫‘久客淹留’(陳洵《海綃說詞》說)或‘客中送客’(譚獻《<詞辨>評》說)之感。這本來是一個極為古老的,從漢以來就不知道被多少人反復詠嘆過的主題,是很難于寫得出色的。但作者卻憑借其對于行者居者雙方心理狀態(tài)的深刻體會、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以極為工巧的藝術(shù)手段將兩者有機地融結(jié)在一起,依然出人頭地地完成了這篇杰作?!?br />
重回文本第一節(jié)“柳陰直......應折柔條過千尺?!币欢鋵懢埃央x別場景定位在多垂柳的隋堤上,“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秉c明作者“客”的身份,也傳達出強烈的異鄉(xiāng)者的孤獨感和漂泊無奈感,我們領(lǐng)會到作者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為京華的現(xiàn)實居者和精神行客,因為行客更符合漂泊無定的特質(zhì)。
第二節(jié)“閑尋舊蹤跡......望人在天北。”這是作者由現(xiàn)實的送別場景回想起過往離別前的餞行宴。從敘述看,“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一句道出了作者行客的身份。第三節(jié)“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這一節(jié)是現(xiàn)實和回憶的交接,似夢似幻,現(xiàn)實中是寫旅途中所見,有縈回的別浦,岑寂的津堠?!澳钤麻繑y手,露橋聞笛”一句,開啟了詞人的回憶之旅。而關(guān)于“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歷來好評如潮。梁啟超盛贊“‘斜陽’七字,綺麗中帶悲壯,全首精神振起”,陳匪石《宋詞舉》卷下云:“‘斜陽冉冉’七字,是別浦、津堠間情景。其情景交融之妙,有難以言語形容者。譚獻謂‘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洵非過言?!薄啊恫萏眠x》云:‘應折柔條過千尺’自不傷雅至,‘斜陽冉冉春無極’如此詠物淡宕有情矣!”“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音義俱佳,咀嚼涵詠,唇齒流芳。此外,斜陽是將暮之時,與四季之首的春形成一種時間上的對比,前是冉冉斜陽,繼之以無極之春,畫面感十足且張力無窮,暗含一種哲學意味,也有自我激勵之用。
整首詞,作者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了然于心。首節(jié)“誰識、京華倦客”就明確自己的異鄉(xiāng)者身份,以己之心,逆作者之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行客更符合漂泊感和無奈感。第二節(jié)從地理方位以及作者的敘述方式可以看出詞人是行客的可能性更大。第三節(jié)是現(xiàn)實與回憶交織,實寫詞人作為行客,在旅程中以行客之眼所關(guān)注到的縈回的別浦、岑寂的津堠,與回憶中的情景畫面交織產(chǎn)生共感!無疑,這首詞是行客之詞!而由此對于詞旨所流露的矛盾心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對淹留已久的京華有種倦怠感,但恰恰是因為待過一段時間,有美好的回憶,所以會有“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的感觸。
參考文獻:
1.《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周邦彥著 陳元龍注,宋刻本
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張伯偉著,中華書局,2002年版
3.《詞家之冠--周邦彥傳》 沈松勤、黃之棟著,萬斌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周邦彥詞新釋輯評 》王強著,葉嘉瑩編,中國書店,2006年版
5.《清真集箋注》周邦彥著,羅忼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6.《古今詞統(tǒng)》卓人月緝,明崇禎刻本
7.《白雨齋詞話》陳廷焯著,社未末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8.《藝概》劉熙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9.《心理學與文學》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10.《北宋名家詞選講》葉嘉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1.《宋詞賞析》沈祖棻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12.《詞學研究方法十講》王兆鵬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數(shù)字賦能師范生英語教學轉(zhuǎn)型路徑探究
- 鄭州在國家中心城市中的競爭力比較研究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視域下高校公寓一站式學生社區(qū)建設
- 自主創(chuàng)新導向的科技人才多元評價路徑
- 南寧市興寧區(qū)小學階段的地方戲曲傳承發(fā)展研究
- 燕趙藝術(shù)視域下河北省文化遺址的美學精神呈現(xiàn)
- 紅色記憶的視覺重構(gòu):高中美術(shù)教材中油畫作品的革命敘事與教學實踐研究
- 旅游城市地域文化資源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以桂林藝術(shù)節(jié)為例
- 山水圖卷中的圖像敘事研究 ——以明代蕭云從《南岳七十二峰圖》為例
- 從民俗探索到設計應用:二十世紀以來泥泥狗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