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視域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融合
中國古典舞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舞薈萃了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武術、雜技、民間舞及西方芭蕾,具有一定典范和意義的舞蹈。體育舞蹈是一種體育運動項目,是由男女兩人或多對男女組合利用動作技術技巧與藝術性相結合后表現出的舞蹈形式,其起源于二十世紀英國英國的社交舞,集音樂、動作技巧、身體體能、舞蹈表演為一體,具有文化藝術內涵和體育競賽的雙重特征。美育視域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獨特融合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與美感的畫卷,古典舞是“形、神、勁、律”兼具,體育舞蹈強調力量與節(jié)奏的完美融合,二者的相遇并非簡單的交匯,而是一場融合了藝術與運動的創(chuàng)新實踐。在古典舞的基礎上融入體育舞蹈元素,表演者打破了舞蹈界限,為觀眾獻上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本文從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共通之處、二者的融合依據、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優(yōu)化路徑四方面出發(fā),探討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融合。
1.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相關聯(lián)系
1.1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
古典舞與體育舞蹈兩者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歷程,各自形成了相應特色,而這兩種舞蹈形式都是各自文明傳承的精髓,通過藝術的表達方式展示出人類對身體美感和生命內涵的追求和探索。中國古典舞承載著千年文化傳統(tǒng),在發(fā)展初期吸收了戲曲元素和武術元素,后來在近現代時期又吸收了芭蕾舞元素,逐步形成了更完整的古典舞體系。中國古典舞細膩圓潤、剛柔并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相契合,散發(fā)出獨特的美學特色。體育舞蹈以拉丁舞和摩登舞為主要形式,而這兩種形式中又包括很多舞蹈類型,如拉丁舞包括恰恰舞、倫巴舞、桑巴舞等,摩登舞包括華爾茲、狐步舞、快步舞等,這些舞蹈是在不同國家發(fā)展形成的,舞蹈風格各有特色,相互之間也會互為影響,而這成為體育舞蹈不斷呈現新面貌的重要原因。從兩種舞蹈的起源可以看到人們對身體、藝術和文化的共通熱愛,無論是中國古典舞還是西方體育舞蹈,都是對人類生命和文明的獨特詮釋,構筑起一個多元且豐富的全球舞蹈文化世界,拓展了舞蹈表現形式,為人們理解與欣賞不同文化提供了窗口。
1.2藝術情感表達語言相同
古典舞和體育舞蹈雖然源自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卻以共通的藝術情感表達語言為紐帶,將觀眾帶入一個跨越文化的共鳴之境。在古典舞中,舞者以優(yōu)雅的身姿和流暢的動作,將內心深沉的情感如水墨畫一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傳遞著一種內斂而深情的美感,讓觀眾沉浸在歷史和情感的交融中。第十三屆桃李杯古典舞作品《山鬼》中的舞者在肢體語言上豐富多彩,面部表情上貼合情境,描繪了一個浪漫多情又傳奇的神女形象,通過對神秘跌宕的“楚文化”的描摹,將世人虔誠迎神以求神女福佑的思戀之情淋漓盡致展現出來。體育舞蹈中肢體語言也是重點應用對象,在作品《別》中,男女舞者用精彩的肢體語言將愛情的波折與歡樂展現出來,而在最后男女主人公還是分別,此時女主人公心如死灰,結合做出以背部環(huán)繞方式從男主人公身上跌落的動作,更顯心中無邊無際之痛。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古典舞還是體育舞蹈,皆是通過舞者的身體流動和肢體語言傳遞著對生命、愛情、歡樂和悲傷等情感的理解,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成為情感的符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使觀眾能夠共鳴并深刻感受藝術的力量,體驗舞蹈所帶來的美好與深沉。
1.3蘊含“圓”的藝術特征
中國古典舞被稱為“圓的藝術”,在動作編排上追求圓的美感,如中國古典舞基礎的八個手位、身韻教材中的“風火輪”等動作都“萬變不離其圓”。不僅如此,中國古典舞還強調“擰、傾、圓、曲”的身體形態(tài)。從舞者的柔美曲線到身體的旋轉流暢,都在無形之中“劃圓”,有平圓、立圓和八字圓,而這些圓充分表現出古典舞和諧圓潤的韻味,成為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舞者通過“云間轉腰”的身體動作,傳遞著內心深沉的感情。體育舞蹈中也含有“圓”的思想,如摩爾登舞中的華爾茲,華爾茲又被稱為“圓舞”,舞蹈動作多以旋轉為主,舞者蹁躚回旋、飄逸飛舞。維也納華爾茲則通過舞者的不停旋轉,身體產生離心力發(fā)生傾斜,從而形成高低圓、斜圓等圓圈動作交替表演。綜上所述,不論是古典舞還是體育舞蹈,二者皆蘊含“圓”的藝術特征。
2.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融合的依據
2.1以舞蹈風格相似為融合前提
中國古典舞和體育舞蹈的融合,將舞蹈風格的相似性作為融合前提,有助于創(chuàng)造一種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舞蹈語言。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宮廷舞、民間舞、道教舞、佛教舞、戲曲舞、花鼓舞、龍獅舞和雜技舞,其中宮廷舞優(yōu)雅端莊、民間舞樸實自然、道教舞神秘肅穆、戲曲舞情感豐富、花鼓舞節(jié)奏明快、龍獅舞氣勢磅礴、雜技舞技巧高超。體育舞蹈中的華爾茲端莊典雅、快步舞靈動輕盈、探戈舞舞姿剛勁、恰恰節(jié)奏明快舞步花哨、倫巴纏綿曼妙、桑巴動作豪放、牛仔節(jié)奏歡快有趣。不同舞蹈擁有不同風格,因此在創(chuàng)作時要注意舞蹈風格的相似性,相似的舞蹈風格為舞者提供更為自然的過渡空間和融合空間,使得動作之間的銜接更為流暢,打破文化邊界,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欣賞。通過尋找共同點,舞者可以在融合過程中更好地保留和傳承各自舞蹈的獨特之處,不至于在融合中失去原有特色。例如,中國劍舞與體育舞蹈中探戈舞風格相似,在探戈舞作品《一劍鐘情》中,創(chuàng)作者將抑揚頓挫的中國劍舞與探戈相結合,將劍舞中“形、神、勁、律”的風格融入作品中,為觀眾帶來酣暢淋漓的舞蹈表演,使觀眾沉浸于劍舞的灑脫和探戈的熱烈情感中久久難以回神。
2.2舞蹈動作要具有相容性
在融合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過程中,兩種風格的舞蹈動作具有相容性是為了實現無縫而和諧的結合,設計出獨特且具有文化融合魅力的舞蹈作品。舞蹈動作具有相容性,能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保留古典舞與體育舞蹈各自的特點,如古典舞強調優(yōu)雅流暢的身體線條、柔美和富有內涵的手指動作,而體育舞蹈則追求力量、速度和動感。通過選取具有相容性的舞蹈動作進行創(chuàng)作,既能在融合的舞蹈動作中保留古典舞的藝術性,又能融入體育舞蹈的活力,達到平衡發(fā)展的目的。體育舞蹈表演作品《水墨》以倫巴為主體支撐,運用恰恰、倫巴、斗牛等舞種,融合中國古典舞元素,在作品中運用古典舞中的“拖掌”“山膀”等手位,以及古典舞身韻的“擰、傾”元素。在表演時,倫巴舞蹈發(fā)力集中于中段,靠腳和地板擠壓帶動身體,而中國古典舞同樣也靠中段發(fā)力帶動上身,二者發(fā)力原理相同,舞蹈動作能夠更為自然地融合,為舞蹈表演情感傳遞奠定基礎。
2.3舞蹈編排要具有獨創(chuàng)性
舞蹈內容的獨創(chuàng)性是一部舞蹈作品的靈魂,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古典舞與體育舞蹈融合的關鍵要素。中國古典舞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注重舞者的情感表達,西方體育舞蹈則集競技性、表演性、觀賞性、審美性為一體。從獨創(chuàng)性層面分析,兩者融合時要追求新穎和別致,打破兩種舞蹈帶給人們的常規(guī)觀感。作品《如夢令》屬于摩登舞類別,而在將古典舞中琵琶、鼓、洞簫、昆曲、京劇叫板、刀劍出鞘等元素融入其中后,舞蹈氛圍更加緊張萬分,從一開始便能將觀眾帶入到戰(zhàn)場之中,而昆曲唱腔在西方重金屬音樂配合下,故事情節(jié)更加緊湊,抓住觀眾的心神,讓他們始終聚精會神。需要注意的是,舞蹈內容編排的獨創(chuàng)性要建立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并經過嚴謹論證才能得到使用,否則融合后的舞蹈會顯得不倫不類,讓觀眾留下不良印象。
3.美育視域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融合存在的問題
3.1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難以平衡,創(chuàng)作編排有難度
美育視域下,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融合顯現出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平衡不足、創(chuàng)作編排困難的問題。中國古典舞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注重氣質與內涵的表達,而體育舞蹈更偏向于現代性、技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這兩者之間的融合,盡管具有潛在的創(chuàng)新可能性,但也因為在表達形式和舞蹈語言上存在差異而面臨嚴峻挑戰(zhàn)。首先,中國古典舞強調形神兼?zhèn)浜臀幕谌?,而體育舞蹈注重自由度、技術性和當代審美,這意味著在融合創(chuàng)作中需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既保留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底蘊,又能融入體育舞蹈的現代元素,呈現出一種既有深度又富有時代感的舞蹈形式。其次,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表達語言差異顯著,前者強調程度、貼合度和融合度;后者強調力度、速度和空間感,在融合創(chuàng)作中,如何巧妙地將這些迥異的元素結合,使其既能體現中國傳統(tǒng)的韻味,又能具備體育舞蹈的活力,成為創(chuàng)作者不可回避的難題。
3.2動作技巧要求不同,盲目拼接忽視作品完整度
中國古典舞主要以跳、轉、翻等技巧為主,強調舞者的腰部力量,以腰為軸使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tài)下合理翻轉,形象生動。體育舞蹈則主要以縱向牽引、反身動作、傾斜技巧等動作為主,強調以人體為中心,通過腰軸、胯部等部位發(fā)力,隨著人體自然傾斜轉動,展示身體曲線的柔美,這種動作技巧差異顯而易見,如果簡單選取幾個動作無序組合,不深刻理解其動作背后的文化和審美內涵,會使融合作品的動作間缺乏有機銜接,作品表現不完整,缺乏流暢性和連貫性,進而影響整體作品的藝術效果。而美育注重培養(yǎng)觀眾的審美情感和文化素養(yǎng),盲目拼接的作品會使觀眾在欣賞時感受到舞蹈的不協(xié)調,產生一種割裂混亂感,無法深刻理解和欣賞舞蹈作品所要傳達的意義。
3.3融入素材運用不合適,影響舞臺呈現效果
美育視域下,中國古典舞和體育舞蹈融合時,要注意音樂、服裝、道具等融入素材的合理使用,符合作品需求。中國古典舞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在音樂、服裝、道具等選擇上會將契合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原則。與之相反,體育舞蹈側重運動、力量和活力,其音樂、服裝和道具往往體現現代感和動感。若將兩者的素材元素盲目融合,會導致音樂風格、服裝設計和道具選擇之間的不協(xié)調,影響整體舞臺呈現效果。在體育舞蹈作品《畫中人》的表演中,舞者將一條古典舞傳統(tǒng)道具白紗作為表演道具,展現戀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十分飄逸出彩,但在表演過程中,由于體育舞蹈動作張揚,白紗多次纏繞到表演者腿上,影響舞者發(fā)揮和舞臺美感。因此,在融入素材時,要把握好素材運用的“度”,既要考慮舞臺呈現效果,也要注意使用道具的輕便性。
4.美育視域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融合的優(yōu)化路徑
4.1了解兩種舞蹈的創(chuàng)編要求,尋找融合平衡點
古典舞與體育表演的創(chuàng)編要求是不同的,古典舞創(chuàng)編注重舞蹈動作的優(yōu)美性和彰顯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而體育舞蹈創(chuàng)編時注重節(jié)奏感和動作銜接程度,以最大化釋放情感為重要目標。為了尋找融合平衡點,應深入挖掘古典舞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了解舞蹈的動作語匯、表達方式以及背后的故事情感,在創(chuàng)作時根據舞者的氣質特點設計造型,保持古典元素在融合中的韻味。同時深入理解不同體育舞蹈動作要素,如肌肉運動、身體協(xié)調性,以及舞蹈與體育競技的緊密結合等,發(fā)掘其中可以融合借鑒的要素。在此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編舞手法,將傳統(tǒng)古典舞的柔美與體育舞蹈的力度相結合。在體育舞蹈創(chuàng)編時可以融入中國古典舞,例如體育舞蹈作品《凌云》中融入了很多中國古典舞動作元素,如雙飛燕、點翻、穿手、云手、旋子等,不僅與情節(jié)結合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還豐富了舞蹈表演形式,使人物塑造、情感表達更加立體飽滿。此外,組織專業(yè)培訓和研討會,邀請古典舞和體育舞蹈領域的專家共同交流經驗,提升編舞者和舞者的跨領域理解和技藝水平,從而更好地實現兩種舞蹈形式的藝術融合。
4.2明確整體創(chuàng)作理念,注重動作技巧有機融合
在創(chuàng)作初始階段,創(chuàng)作者應明確整體創(chuàng)作理念、主題和情感表達目標,進行細致的前期規(guī)劃和深入研究,理解古典舞和體育舞蹈的精髓,找到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古典舞和體育舞蹈的融入設計整體框架,避免在后期融入過程中盲目拼接。同時,注重動作設計的精準性和過渡的流暢性,編舞者需要深入研究古典舞和體育舞蹈的動作特點,巧妙將二者有機融合,使過渡動作既自然又精致,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無縫連接的舞蹈表達,且表演者應不斷進行排練和調整,確保整個舞蹈的動作設計沒有凝滯感。此外,注重團隊協(xié)作和反饋機制建立,融合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團隊應多元化,因此要引入對古典舞和體育舞蹈有深入理解的專業(yè)人才,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鼓勵表演者分享各自的見解和經驗,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作氛圍。依托完善的反饋機制,定期反饋幫助創(chuàng)作團隊發(fā)現問題并及時調整,以確保融合作品完整度和質量。
4.3培養(yǎng)過硬的專業(yè)人才,注意融入素材的比例
古典舞蹈與體育舞蹈的融合可以為舞蹈界帶來新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融合的過程中,培養(yǎng)過硬的專業(yè)人才非常重要,但同時也需要注意融入素材的比例。首先,在訓練中為表演者提供專業(yè)的古典舞和體育舞蹈教師進行共同教學和綜合訓練,培養(yǎng)表演者舞蹈融合意識和熟悉兩種舞蹈專業(yè)技巧,便于之后舞蹈融合。其次,對于古典舞蹈與體育舞蹈的融合,需要合理把握融入素材的比例。古典舞蹈和體育舞蹈具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平衡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借鑒體育舞蹈的動感和力量,并將之融入到古典舞蹈中,增強舞蹈的活力和表現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保留古典舞蹈的優(yōu)雅和獨特韻味,不應過度強調體育舞蹈的特點而導致古典舞蹈的失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平衡兩者的比例,使融合后的作品既有體育舞蹈的激情與力量,又能展現古典舞蹈的優(yōu)美和內涵。
5.結語
美育視域下,中國古典舞與體育舞蹈的融合不僅是一場跨越傳統(tǒng)和現代的藝術探索,更是文化傳承和身體表達的精妙交融。這個獨特的融合不僅在舞臺上呈現出卓越的藝術品質,更為觀眾帶來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激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現代運動的獨特認知,在交匯之處,美育的力量使古典舞和體育舞蹈成為一種更富創(chuàng)意、更具包容性的藝術表達,為未來的舞臺呈現注入新活力。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m.xwlcp.cn/w/wy/26862.html
- 館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復與保存
- 紙媒介在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探討
- 廣電媒資從紙質向數字化轉型中的敘事重構研究
- 空間設計教學中紙藝技術的創(chuàng)意應用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紙質出版智能化轉型:技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路徑
- 非遺傳統(tǒng)手工藝中紙張應用的技術體系與活態(tài)傳承策略
- 紙藝術的跨文化符號:中西方剪紙的英譯對比研究
- 數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河南剪紙為例
- 基于環(huán)保視角的紙制品企業(yè)廢物管理與再利用策略
- 圖書館紙質文獻數字化存儲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與文件管理方法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