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跨國教育的形式演變、分類及其啟示

作者:朱廣黔來源:《中國成人教育》日期:2014-02-09人氣:6176

跨國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是指學習者的學習所在國不同于教育提供機構所立足國家的教育活動,是20世紀后半葉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教育國際化的一種新形式。盡管產(chǎn)生時間較晚,且與教育國際化的傳統(tǒng)模式(留學教育)相比較,其規(guī)模尚小,但發(fā)展之迅速以及勢頭之強勁,已成為教育國際化之中不可逆轉(zhuǎn)的一大潮流,也是各國學者都關注與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了解跨國教育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目前各國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的主要形式,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在未來國際化的大潮中制定可行的戰(zhàn)略,使本土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國際化進程中跨國教育的形式演變

如果要追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歷程,那么可以說誕生于12至13世紀的中世紀大學就已經(jīng)具有了國際化的特征,當時“游學”之風盛行,教師和學生均來自歐洲各地,學校教學以拉丁文作為共同語言,學位在各校之間也能得到相互承認。這時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途徑還是學生的跨國流動,尚未出現(xiàn)項目和機構的跨國流動。[]

到了17世紀中后期,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先后誕生,并形成了近代國家體系,這些主權國家取代了以前教會所擁有的權利和地位,改變了大學生存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模糊了大學的國際性。[]在19至20世紀時,大學的國家化程度達到頂峰,高等教育從國際化走向了國家化或民族化,各種國際化性質(zhì)的活動較之幾百年前大幅減少。這個時期,存在一種特殊的有著跨國特點的教育形式不得不提到,即教會大學。這種工業(yè)革命后由基督教會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各種層次的教會大學,盡管也是一國在他國建立分?;蛘唛_辦一些新大學,但這種跨國辦學僅限于宗主國和殖民地國家之間,實際上是西方列強向其殖民地和后來新獨立的國家輸出其高等教育的制度和模式,是建立在文化的侵略和殖民地國家教育占領的基點之上的,受到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并逐漸絕跡。[]

二戰(zhàn)以后(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國開始重新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高等教育跨地域跨國界的屬性被再次確認和張揚,大學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真正的國際性機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開始在一些國家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國際化遂再度成為高等教育論述中非常流行的用語。此時學生的流動仍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形式,但教育的項目流動和院校的跨國流動趨勢也在不斷的增強。由于南北國家的發(fā)展極不平衡,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主導了跨國教育的輸出,而亞洲、拉丁美洲等中等收入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為了能夠快速發(fā)展起來,希望引入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經(jīng)驗,則扮演了跨國教育的輸入國。這種單向的流動大多帶有政治援助的性質(zhì),甚至有些發(fā)達國家把教育的跨國流動看作是對未來國際關系的一種有益的投資形式,是與國家安全、國家形象、國家認同有關的。如美國不遺余力的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其高等教育,把跨國教育看作其改善國家形象,鞏固世界霸主地位,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但這種跨國教育的形式與早期的教會大學大不一樣,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各個主權國家自愿、平等、合作的基礎之上的,這使得新一輪的國際化潮流展現(xiàn)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教育領域也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許多高等教育機構為了開辟財源、增加院校收入,開始通過獨立或合作的方式積極在海外拓展盈利性的學習項目或分支,實施跨國教育被視為一條贏利的途徑。[]如澳大利亞發(fā)展跨國教育的政策目標是成為最大的教育出口國,提供各種形式的跨國教育和海外項目,包括海外分校、海外聯(lián)合辦學、特許經(jīng)營和遠距離教育、虛擬大學等等。[]對于一些轉(zhuǎn)型國家或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來說,為了緩解了其資源投入不足和國內(nèi)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也通過推進跨國教育來吸收大量的國外投資,實現(xiàn)教育資源投入的多元化,減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費用。與此同時,全球化競爭浪潮和現(xiàn)代科技與信息也在高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開拓海外市場及提供非傳統(tǒng)課程的可能性,并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技術條件支持下的遠距離跨國學習。從而促使新一輪的國際化熱潮有了新的走向和新的特點:“從學生流動到課程及辦學者的流動,從教育援助到教育貿(mào)易的流動。”[]一種新的跨國主義的高等教育悄然興起。這一時期的跨國教育既指學習項目、課程或教育服務跨越國界,也包括通過網(wǎng)絡、廣播等方式的遠程流動,也可以通過課程銜接、聯(lián)合學位/雙學位等形式來實現(xiàn)。

二、多種緯度下跨國教育的形式分類

跨國教育作為教育國際化中一個迅速增強的新趨勢,它所帶來的教育項目和機構的流動越來越活躍。這些跨國教育項目和機構形式復雜多樣,各國對跨國教育形式類別的選擇也是一個由不明朗到明朗的漸進過程,因為它涉及到國家教育目標定位、教育資源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復雜問題。但歸根結底,跨國教育本質(zhì)上就是教育資源由輸出國向輸入國的跨國界流動,最終是以為輸入國的學習者所提供的學習項目或服務為表現(xiàn)形式的。因此,按不同緯度對輸入國的跨國教育形式做一個分類,既是對當前跨國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補充,也為各國選擇和發(fā)展跨國教育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按政府管制形式分類

各個國家對跨國教育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相應的采取了不同的規(guī)范管理政策,因而按照輸入國的政府對輸入本國的高等教育的管制程度,可以把跨國教育分為四類:

1.無管制型:這類國家積極引進國外的高等教育資源,發(fā)展各種類型的跨國高等教育,并且沒有設置相應的限制性政策或條例。如捷克共和國、法國、馬耳他、墨西哥、尼日里亞和俄羅斯。

2.寬松型:這類國家鼓勵國外各種類型高等教育的輸入,但會制定相應的政策對其進行鑒定和認證。如以色列明確規(guī)定,所有外國大學在以設立的附屬機構必須獲得高教委頒發(fā)的執(zhí)照,尋求在以設立學習項目的機構也必須獲得高教委頒發(fā)的執(zhí)照,沒有執(zhí)照而開展教學活動屬犯罪行為。類似國家還有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新加坡和越南等國。

3.嚴厲型:這類型的跨國教育相對寬松型的來說,不僅需要嚴格的認證程序,而且還增加了更多限制性的政策或條款。如印度要求擬進入印度投資設立教育機構的外國大學須在其所在國舉辦20年以上;外國大學投資至少占51%的基本建設費用,才能夠在印設立機構;必須有1億盧比的存款作為保證金,以防欺詐行為等;還有些國家要求必須設實體校園、課程必須和輸出國一致等等。 

4.限制型:有些國家并不鼓勵跨國教育,除非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如比利時和希臘。

事實上,各國政府對跨國教育的管制形式也在不斷變化,按照澳大利亞研究跨國教育的專門組織(OBHE)的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跨國高等教育管制的主要趨勢是允許跨國教育輸入,但是嘗試管制這種活動。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普遍采用的管制模式,有出現(xiàn)地區(qū)和國際管制框架的趨勢,但不是非常明朗。[]

(二)按項目或機構性質(zhì)分類

高等教育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跨國高等教育供給不再限于傳統(tǒng)的公益性質(zhì)的大學或?qū)W院,還包括企業(yè)大學、專業(yè)團體和協(xié)會、新辦私立院校、營利性高等教育機構、虛擬大學、傳媒和出版企業(yè)等不同程度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機構或項目。世界各國在發(fā)展、引進國外教育時會根據(jù)自身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階段和需求狀況各有側重。

1.公立性項目/機構為主:雖然很多跨國教育的輸出國都鼓勵本國的高校通過提供跨國教育增加收入,但大多數(shù)的輸入國卻對營利性跨國教育的輸入持謹慎態(tài)度。特別是在歐洲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流動與合作,較少有營利性動機。如意大利高教部在授權外國高等院校從事分校教育活動的決定中規(guī)定其性質(zhì)必須是非營利性的。

2.私立性項目/機構為主:法律上的營利是指為了取得超出資本的收益進行經(jīng)營,并將收益分配給投資人的行為。把跨國教育的輸入劃歸為私立教育機構的幾個典型國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斯洛伐克。新加坡把跨國教育看作一種經(jīng)濟行為,對市場準入設置了標準,按公司法來管理國外大學在新加坡的辦學行為。外國大學在新加坡辦學必須按公司先注冊,接受工商管理部門的財務審計,并依法向稅務部門納稅,對跨國教育在完成注冊審批后實行自負其責、自負盈虧、自主辦學、加強監(jiān)督的原則。

3. 公私立項目/機構共同發(fā)展:隨著跨國教育提供主體的多元化趨勢使得公立與私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不再成為發(fā)展跨國教育的門檻。很多國家在對待跨國教育的問題上也按照其營利和非營利的不同性質(zhì)分別管理。

(三)按辦學形式進行分類

跨國教育涉及機構、項目、課程、服務等教育活動,其辦學形式正趨于多樣化發(fā)展。這些形式按辦學主體是否合作,主要涉及合作辦學和獨立辦學兩大類,其下又可以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

1.合作形式辦學:合作形式的跨國教育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間高等教育資源的一種互動、聯(lián)合。目前,以合作形式舉辦的跨國教育有課程銜接、特許經(jīng)營、合作辦學機構等[]。(1)課程銜接。課程銜接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育機構通過契約形式共同提供學習項目。馬來西亞大量提供的跨國教育課程(如雙聯(lián)課程、學分轉(zhuǎn)移課程等)一般都屬于這種類型。(2)特許項目:特許項目是指某一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授權另一國家的教育機構提供其教育服務。學生可以在本地修習經(jīng)過外方授權的課程,不用出國就能獲得外方學校的學位。[](3)合作辦學機構:相對于合作項目來說,合作辦學機構有著更加獨立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

2.獨立形式辦學:以獨立形式舉辦的跨國教育有分校、離岸教育機構、遠程學習、虛擬大學等。(1)分校:是指輸出國高等教育機構在輸入國建立分校區(qū),以提供本部教育課程,學習者只要在本國學習,就可以獲得外國教育機構授予的文憑、學位或其它證書。如澳大利亞的莫納什大學分別于1998年和2000年在馬來西亞和南非開設的分校區(qū)。(2)離岸教育機構:是由輸出國在輸入國領土上成立的一種跨國教育機構,與“分校區(qū)”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并不一定在輸出國設有母體校園。這是美國實施跨國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3)虛擬大學:主要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形式在相對靈活的時間和空間傳遞各類課程和各種教育服務。

總之,各國對跨國教育形式類別的選擇是一個涉及到國家教育目標定位、教育資源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復雜問題。每個國家在發(fā)展跨國教育的過程中,都會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國情特點的辦學類型。以上只是對目前各國跨國教育的主要形式做了介紹,相對于紛繁多樣的跨國教育的實踐來說,還遠遠不止這些形式,也還有更加多維的視角。比如說從證書頒發(fā)形式上,還可以把跨國教育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其中學歷教育又可以分雙證書、只頒發(fā)外方證書、協(xié)議證書等多種形式。其實,分類只是研究的基礎,是為了更加直觀、深刻的了解跨國教育的動態(tài)和現(xiàn)狀,為未來跨國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思路、探尋更合適的路徑。

三、跨國教育對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啟示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形式

中國目前在“跨境支付”上尚未做任何承諾,不允許外國教育機構和個人單獨在華辦學,因此跨國教育在中國主要是以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1.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這類機構有獨立的事業(yè)法人,辦學自主權相對較大。盡管它也是與中方高?;蚪逃龣C構合作,但這種合作多體現(xiàn)在董事會成員構成方面,其內(nèi)部的財產(chǎn)權、管理權以及實際的專業(yè)設置、課程設置、教學、師資聘任、證書頒發(fā)等方面高度自主。如浙江萬里學院和英國諾丁漢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寧波諾丁漢大學。2.非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這類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而是依附于國內(nèi)具有學歷教育資質(zhì)的高等學校,是由國內(nèi)大學和外國教育機構合作建立的大學的二級學院,其辦學、管理和教學受所在學校的領導和約束。如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3.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外教育機構不設立辦學機構,而以協(xié)議、合同的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在學科、專業(yè)、課程方面合作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我國目前存在最多的一種合作辦學形式。

盡管中國目前只允許合作辦學的形式,但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國與國之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互動與合作將會越來越緊密,我國的跨國教育形式也會逐步多樣化。

(二)跨國教育對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啟示

1.明晰產(chǎn)權關系,適當拓展跨國教育的形式

中國是否有可能突破合作辦學的一種形式,而發(fā)展多種形式的跨國教育?學者們見解不一、爭論激烈,并且各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邏輯。筆者認為,在全球信息化、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尋求多樣化的發(fā)展形式是必然的。目前,公益性原則與營利性動機之間的矛盾是制約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的一個“瓶頸”,需要政府出臺配套的政策法規(guī),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明晰產(chǎn)權,明確投資回報。運用國家權力,加大調(diào)控力度,既克服高等教育市場的無序發(fā)展,又有限度地開放教育市場。在產(chǎn)權關系明晰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探索遠程教育項目的形式,這種形式有著靈活、低成本的特點,如果能引入我國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能起到很大改善作用。也可以借鑒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做法,嘗試引進國外一流大學來國內(nèi)獨立舉辦分校,彌補國內(nèi)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不足,提升國際競爭力。

2.完善質(zhì)量保障、認證和資格認可體系

一方面,跨國教育的雙學位、聯(lián)合學位、特許學位等形式無疑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各類院校之間通過學分互認和累計來獲得教育資格的教育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隨著各種跨國合作主體的范圍的擴大,國家已不是主要的出資方,還有各種跨國企業(yè)、國際組織、私營部門也在積極參與合作辦學,這就必然導致跨國教育主體的性質(zhì)和關注重點更加多樣化。但無論如何變化,受教育者的權益是必須得到保障的。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在入口門檻、過程監(jiān)督和結果評價各方面都還存在很多漏洞,應借鑒國外標準化資格認證框架,及時建立與新的合作辦學形式相適應的更加全面的質(zhì)量保障和資格認可、認證制度,做到透明、公正、有效。這也是一個長期而重大的挑戰(zhàn)。

3.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

引進國外資源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策略,最終目的是使之有益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應本著“為我所用” 的原則,實事求是的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資源是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一方面,政府、高校應認真研究我國亟需專業(yè)和國外優(yōu)質(zhì)專業(yè),本著優(yōu)先培養(yǎng)我國現(xiàn)代化緊缺人才的原則,確定優(yōu)先關注領域和限制性技術門檻的指導性意見或?qū)W科專業(yè)目錄。另一方面,要關注西部發(fā)展,應在如何引導國外優(yōu)質(zhì)資源進入西部城市方面加深研究,對于進入西部的國外合作機構,探索實施各種可行的優(yōu)惠政策,如稅收、產(chǎn)權等。此外,對引進的資源還要注重消化吸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有國際視野、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  操太圣.人才培養(yǎng)的本土國際化[R].公共管理高層論壇第二輯,2006:189

[]  P·M·Ford, beyo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toward a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University [M]. Westport CT: Praeger.2002

[]  陳昌貴.跨國教育: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課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4):13

[]  謝愛磊,唐安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新跨國主義[J].全球教育展望,2006(7):60

[]  徐小洲,張劍.亞太地區(qū)跨國教育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政策因應[J].高等工程教育,2005(2):81

[]  J. Knight. Higher Education Crossing Borders: A Guide 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for Cross-border Education [EB/OL]. http://unesdoc. unesco. org/images/0014/001473/14736

[]  Line Verbal, National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5:41. 

[]  顧建新.跨國教育發(fā)展理念與策略[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68

[]  Geoffrey Alderman,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Free Market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1.1

 

Study on the Form Developing Cours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Abstract: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s a new form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gins up in late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the closer and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t’s more and wider for the study o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also its practice. Analysis the evolvement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discuss its different typ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our future tactic in the wa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ucceed in the global talents competition.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Form Developing Course;  Different Type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作者簡介:朱廣黔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