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解讀孔子的祭祀觀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會人們對于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目的在于祈求神靈的庇佑和免除神靈的責罰,神具備了超人的力量,成為人的主宰,因此,這時的祭祀是人們祈禱乃至報答神靈的重要意識。然而,孔子的祭祀觀卻與之不同,更多的是表達對往生者,特別是祖先的恭敬,身懷哀痛,緬懷故人。在孔子的祭祀觀中更多的融入了“孝”、“德”的觀念,認為父母的養(yǎng)恩不可以忘記,必須“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的時候,必須盡最大的孝道,而父母往生時更是必須恭敬的祭祀父母。
一、重視外在細節(jié)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這樣的表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逼湟馑际强鬃訛閷τ頉]有批評了,他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的很壞,卻把祭服做得極華美;住的很壞,卻把力量完成用于溝渠水利。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講究祭祀禮儀的細節(jié),對于穿著、禮器、祭祀品、時間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在時間方面上,孔子非常強調(diào)“三年之喪”,他認為孩子生下來三歲才離開父母的懷抱,我們從父母那得到了不止三年的愛護,因此守孝三年是兒女在父母死后必須做到的事情。一次孔子的弟子宰我對孔子說到:“父母死了,服喪三年,為期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失傳。舊谷吃完了,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用了一遍,一周年可以結束它了?!弊訉ζ溥M行了嚴重的批評,并且告訴他,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甘美,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也不感到舒適。在我看來,這所謂的“三年之喪”并不僅僅只是這三年之內(nèi)的恪守孝道,而是一生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宰我連三年守孝都做不到,這是對父母的不敬不孝,也是祭祀禮儀的破壞。因此,孔子才會對其進行嚴重的批評。
孔子在祭祀的時候講究“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即在進行祭祀的時候,必須潔簡自己的衣食與生活行為。在進行祭祀前為了要潔凈自己,必須進行沐??;在沐浴之后,不能夠依著綢緞,而必須穿著“明衣”;同時改變平時的飲食, “不飲酒、不茹葷”;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如在學校要求學生穿戴整齊,這是對老師最基本的尊重,這和孔子強調(diào)在祭祀時必須沐浴更新的道理是一樣的。孔子強調(diào)沐浴更衣更主要的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并且孔子認為在祭祀時以及祭祀后,穿衣戴帽也有不同,喪服滿了以后,什么么東西都可以佩戴,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著去吊喪。這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中可以看出。祭祀者在祭祀的時候?qū)ψ约旱娘嬍硺I(yè)必須有一定的控制,即使是糙米飯和小菜湯,也必定要先祭拜。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孔子對于祭祀禮儀的講究以及其對祭祀的恭敬的態(tài)度。
二、內(nèi)在投入的真情哀思
《論語·八佾》篇中寫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边@表明了孔子在祭祀的過程中不僅強調(diào)外在禮儀,更注重人的內(nèi)心的真情流露。當我們祭祀祖先的時候要表里如一、恭敬真情,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同時,孔子也強調(diào)必須身體力行,如果因為沒有時間,而沒有親自參與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別人去代表,這樣就等于沒有祭祀?!熬由喜粚?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就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強調(diào)在祭祀過程中內(nèi)心的悲慟,如果參加喪葬內(nèi)心不“哀”,而僅僅只是做表面上的功夫的話,那么就讓人看不下去了 。“哀”是孔子祭祀觀中重要的情感標準,這種真切的“哀思”是對祖先誠摯的敬,是生人對先人養(yǎng)之恩德的緬懷??鬃拥牡茏宇仠Y早夭而死,孔子的行為就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履行了這一標準?!墩撜Z·先進》篇中寫到顏淵死的時候孔子悲傷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顏淵之死等于上天在毀滅他,可謂悲痛之極。周圍的人認為孔子“子慟矣”,孔子告訴他說不為這樣的人悲傷,那么還為誰悲傷??鬃硬粌H為自己的弟子的逝世進行沉痛的悲傷祭祀,還對不認識的人也投入同情,這些都可以從“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等句子中看出來。
三、治理國家的工具
祭祀在孔子力圖重建的古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可以在《論語》中多處得到體現(xiàn)。如《論語·述而》篇中寫到:“子之所慎:齊,占,疾。”其意思是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樣:齋戒,戰(zhàn)爭,疾??;同時在《論語·堯曰》篇中也寫道:孔夫子“所重民、食、喪、祭”,主要說明統(tǒng)治階級應當重視喪葬祭祀,才可以更好地治理國家,這也直接表明了孔子對喪祭的重視;再比如季康子在孔子講到衛(wèi)靈公昏庸無道的時候質(zhì)問孔子為什么衛(wèi)靈公沒有滅亡,孔子便回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從中便可以看出孔子認為祭祀也是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認為統(tǒng)治階級必須重視祭祀,恭敬哀思,而不是流于形式。他認為“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四、階級觀念深牢
孔子的祭祀觀帶有濃厚的階級的烙印,他認為各個階級祭祀時候的禮儀是不同,不能夠天子的禮來祭祀階級地位較為低下的祖先。在《論語·八佾》篇中寫到: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其中《雍》是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的詩,是《詩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這句話的意思是仲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祀祖先時候,也用天子的禮,唱著《雍》這篇詩來撤除祭品。孔子批判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樣的句子怎么能夠用在仲、叔、孫這三家的祭祀上。相同的例子還有孔子批評其在季氏底下做事弟子冉有不能夠阻止其祭祀泰山,因為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季氏祭祀泰山是不符合其身份的。
通過對《論語》中有關孔子祭祀方面言論的解讀可以看出孔子的祭祀觀是其主張的思想“仁”和“禮”的體現(xiàn)。正是因為“仁”孔子要求了祭祀者在祭祀的時候必須恭敬、哀思,不管是對于生者還是死者都必須表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是一種“善”的表現(xiàn)。孔子對祭祀外在禮儀上各方面的嚴格要求以及要求祭祀者必須恭敬哀思、真真切切、身體力行而不是做表面功夫,這種對喪事的慎重和對死者的敬畏,集中體現(xiàn)出了“敬”,即對人的敬重。在要求祭祀者對往生者的祭祀必須達到“敬”的同時,也有著孔子關于“禮”的慎重恪守,即孔子要求祭祀者必須嚴格按照祭祀的禮儀進行祭祀,并且不能超過階級身份的不同,“禮”成為孔子推行倫理教化的不可或缺的制度。
“文本不僅僅是一個特定的客體,而是在交流活動執(zhí)行中的一個階段”,任何閱讀和理解(即交流活動)都有讀者自身的特定語境。讀者的先見、先有和先行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和作者的視界相融合,使得文本生成了各個不同的讀者本身的解讀。正如本人在閱讀《論語》中有關于祭祀的觀點時,由于本人之前對祭祀的理解不夠深入以及現(xiàn)今特定的環(huán)境造成了本人在閱讀時,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資料來輔助對《論語》中孔子的祭祀觀的理解。這樣不免造成對孔子祭祀觀的誤讀?!墩撜Z》中含有的孔子的“遠處的視界”,而本人對這個文本進行解讀,則含有現(xiàn)今的具體時代氛圍中形成的“現(xiàn)今的世界”,當然,由于時間間距和歷史情境變化可能會造成本人某些理解的偏差,這是無可避免的,也是任何理解者不能夠消除了。所以這就涉及如何更加準確的去解讀一個文本的問題。然而,讀者也能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中過濾時空的限制,無限的解讀和接近文本的原意,還原文本的本來面貌。我們在解讀作者文本的過程中更應該虔誠、恭敬地閱讀文本,努力理解作者通過文本所要的意思,設身處地的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本時的背景過濾不必要的限制。我們必須意識到文本是開放的,不是固步自封的,我們在理解文本,就是和文本面對面地交流,而不是隔著時代,隔著文化,隔著民族。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xwlcp.cn/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