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文學論文 > 正文

論“文學性”的兩個維度和四個范疇

作者:劉心恬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3-07人氣:6215

什么是文學?文學具有哪些性質使之有別于其它文藝門類?這是文學性研究要回答的基本問題。西方文學理論家對文學性進行探索研究的初衷是為了尋找使文學成為文學的關鍵,確定讓文學擺脫其它人學學科而走向獨立的特質。在相對靜止的一段歷史時期之內,這些特質是具有概括性、普適性和穩(wěn)定性的文學要素。西方學者對文學性的探討有五種基本路徑,即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功用主義、文學本體論定義和涉及文學敘述的文化環(huán)境的定義[1]。又有學者指出,文學性與文學的衰微是對立的,文學衰微的同時文學性卻不斷擴張,廣泛存在于廣播、影視、廣告等傳媒領域中[2],因而文學離不開文學性,但文學性卻未必以文學作品為載體與呈現(xiàn)方式的獨特現(xiàn)象要求文論對文學性進行新思考。

一、本質還是特質?

    所謂文學的本質,是指文學存在的形而上因;所謂文學的特質,是文學區(qū)別于其它人文學科的獨特之處。前者強調文學的本體性,后者闡釋文學的獨立性。那么,“文學性”究竟是文學的本質還是特質?“文學性”的研究應當側重對文學本質的建構還是對文學特質的挖掘?

    從新時期以來學界論爭的走向來看,文學的本質并非一個方面,亦非單純獨立的因素,而是多種質的綜合。圍繞文學及其存在的背景語境來看,文學本質研究包含文學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文化、人學、認識等多個層面。但這些維度之于歷史、之于哲學同樣適用,歷史與社會、哲學與意識形態(tài)等關系也是各自學科本質研究的重點。文學的特質是將其區(qū)別于其它人文學科的性質,二者所共同享有的本質之維就無法成為區(qū)分的依據(jù)。比如,文學反映社會,哲學、歷史、社會學等對社會也有反映,這是本質層,但前者與后者反映社會的方式不同,這是特質層。因此,文學性研究是對文學本質基礎上的特質的研究,且應當側重文學的特質而非本質,是文學本質與文學特質的有機辯證融合。

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文學有別于其它人學的特質從方式上講是其審美性,有別于其它文藝門類的形式載體是其語言性,因而審美的語言性和語言的審美性就構成文學性的第一維。從內部來看,以詩歌、小說、紀實文學為代表,文學從文體風格上區(qū)分自家成員的特質是意象性和虛構性,前者以詩歌為典型代表,后者是區(qū)分小說與紀實文學的鮮明特征,因而意象的虛構性和虛構的意象性就構成文學性的第二維。兩個維度的融合使文學區(qū)別于重視理性和邏輯的哲學與自然科學,區(qū)別于重視史事真實的史學與新聞。

二、審美的語言性與語言的審美性

    認識世界、反映世界、改造世界是人文學科乃至一切學科具有的共同性質,但在審美的維度中認識世界、反映世界并通過影響受眾而改造世界是文學藝術的特質。以語言作為思想載體與表現(xiàn)工具又進一步區(qū)分了文學與藝術,因而審美的語言性與語言的審美性是文學性的第一維。將語言作為文學性的要素,關注的是文學文本的結構修辭等形式層;將審美作為文學性的要素,關注的是文學敘事的虛構想象等內容層。單從語言或單從審美的角度都不能全面理解文學性,須將二者辯證地結合起來分析,文學的語言與審美是無法完全脫離彼此而孤立存在的。

審美的語言性是區(qū)分文學與其它文藝形態(tài)的關鍵。審美是藝術的根本,無論音樂、繪畫、舞蹈還是雕塑、電影與攝影都具備審美之維。但語言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依賴的載體,正如繪畫依賴線條色彩、舞蹈依賴肢體、音樂依賴音符、攝影依賴光影、雕塑依賴材料一樣。將審美固定在文字上是文學獨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源于心物相感、移情于物、擬容取心,將審美感受固定于文字,創(chuàng)作是審美感受語言化的過程。

語言的審美性是區(qū)分文學與其它人文學科的關鍵。人文學科不似自然科學依賴公式推導與實驗數(shù)據(jù),語言描述與邏輯論證是其必備的要素。不同領域的不同需求導致語言在性質與特征上的區(qū)別:哲學語言重理性邏輯的、自然科學的語言以公式符號呈現(xiàn)、法學的語言是嚴謹有據(jù)的、宗教語言是鼓動性的,語言的審美性對于這些學科而言是不必要甚至擾亂研究嚴謹性的。唯有文學的語言是審美的且必須具備審美自覺,其作為文學性的重要一維,促使文學從上古時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tǒng)中走出來,成為獨立形態(tài)。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或心生審美愉悅,是閱讀其它文字時無法收獲的。

審美的可能性包含在語言載體中,但在傳播與接受中,審美卻遭遇語言的限制。文學是世界的文學、民族的文學,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在閱讀習慣上具有時空差異性和觀念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文學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流派風格,世界文學得以多姿多彩。但作品的傳播又要求文學具有普適性。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作家將人類所關注的共同主題呈現(xiàn)給讀者,使同一部作品能被異域文化讀者所理解,就要求打破語言壁壘。翻譯工作本身并不產生美感,根本還要依靠意象刻畫和故事虛構,這就是文學性的第二維。

三、虛構的意象性和意象的虛構性

文學作品的語言如何使審美成為可能?內容上的意象性和結構上的虛構性是構建作品世界的基本途徑,二者相互配合構成文學性的第二維。

意象是文學作品的必備要素之一,以語言為基礎,在作者創(chuàng)作與讀者閱讀的互動中產生。作者創(chuàng)造出的只是意象雛形,為讀者提供意象的可能性;讀者融合審美期待與背景影響生成的意象才是作品最終的呈現(xiàn)。文學因為意象的存在而具有受眾普及性。意象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生動具體的,卻又是多義模糊的。一方面意象是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傳達一定思想的載體,本身具有象征性,另一方面又因讀者群體的多元化而只能提供一個雛形,最終還要依靠讀者去塑造其心目中的人物、環(huán)境或者事件。讀者并不是依靠語言理解了作品,而是依靠其所描繪刻畫的意象,把握住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意象承載了人類共同關心的母題,因而打破不同地域、種族、傳統(tǒng)和語言之間的壁壘,能夠被全世界的讀者所欣賞。意象是文學性中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與語言的綜合體,是主體在審美的維度中運用語言這個工具固定思維與存在的特殊關系的產物。文學作品中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固定下來的是語言,但最能表現(xiàn)審美主體獨特思維方式的因素還是意象。語言只是把具體的東西抽象化,將抽象的東西再次具體化還要依靠意象。

文學對受眾的影響較之其它人文學科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勝一籌。這一功效不僅依賴意象性,還有賴于虛構性。作家或在作品中直接提出改造世界的方案,描繪建構烏托邦的理想,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蘇軾的“醉鄉(xiāng)”和“睡鄉(xiāng)”等;或通過描繪異域世界的奇景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對其探秘一二,比如“金銀島”、“神秘島”和格列佛、辛巴達、丁丁等人物的冒險經歷等。現(xiàn)實世界與烏托邦之間的差距是激發(fā)讀者審美游戲心理并產生愉悅感的源頭,而虛構性就是烏托邦的創(chuàng)作基礎。哲學、政治、法學、宗教都可以承擔建構烏托邦的功能,運用意象建構理想國的卻只有文學。讀者在虛構世界中暫時實現(xiàn)了自己向往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并回到現(xiàn)實世界尋求更美好的愿景,作品就實現(xiàn)了塑造讀者的功用。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通過思維用語言工具將虛構或非虛構存在固定為某個審美意象的過程,而讀者理解作品則是通過語言描述,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在頭腦中重新塑造虛構或非虛構意象的過程。文學活動是從審美創(chuàng)作到審美接受的過程,也就是文學化的審美思維與虛構性的意象存在之間進行互動的過程。因此,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系在文學中的體現(xiàn)是建立在語言表達、塑造意象基礎之上的審美關系,是文學性存在的哲學基礎。

四、結語

席勒曾指出,“人應該同美僅僅進行游戲;人也應該僅僅同美進行游戲”,又指出,“只有當人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游戲;而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3](P48)。在他看來,審美游戲讓欣賞者建立完善的人格,只有在審美地游戲時,人才能擁有全面的自由,將被現(xiàn)代社會異化為碎片的破碎人格還原為完善健全的本真。文藝欣賞作為審美教育最典型的途徑首先要依賴游戲性,文學教育也分享了文藝家族的這一性質和功用。文學性的四個范疇要素恰好支撐起作品審美游戲的空間,語言為游戲提供規(guī)則和線索,審美為讀者奠定欣賞態(tài)度的基調,意象是欣賞中開展游戲的道具,虛構是作家設計游戲、作品呈現(xiàn)游戲、讀者參與游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

文學性是文學區(qū)別于其它藝術門類的特性,但同時也標志著文學作品和閱讀活動充分地保有了一般藝術必須具備的共性。文學的游戲性為閱讀作品的欣賞者提供了審美愉悅的無限可能,但基于文學性的游戲性與基于其它藝術的游戲性大為不同。文學欣賞是通過閱讀文字開展的,審美的直觀性大大弱于視覺藝術(Visual Arts)和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繪畫通過線條、光影、色塊來呈現(xiàn)的意象是直觀的,舞蹈通過肢體、表情、動作來呈現(xiàn)的意象也是直觀的,雕塑、園林、攝影、戲劇所呈現(xiàn)的意象都具有直觀性。唯獨文學作品借助語言所塑造的意象不具有直觀性,由語言轉向意象的過程需要讀者自主實現(xiàn)形象化的翻譯,使視覺上毫無色彩線條的白紙黑字轉換為生動的形象,以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作家虛構作品是設定游戲規(guī)則的過程,讀者將文字轉換為形象是參與游戲的過程,兩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基礎是審美想象。想象活動的開展本身就能產生足夠的審美愉悅,且因文學作品欣賞的非直觀性,閱讀行為對想象程度的要求較之其它藝術的欣賞更多了一層思維性,比如借助形象思維對人物面部特征進行還原,借助邏輯思維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推理,借助空間思維搭建作家描述的事件發(fā)生地環(huán)境等。因此,想象是聯(lián)結文學性四范疇的心理基礎:讀者通過想象從語言描寫中塑造起作品描摹的意象,各種不同的意象以虛構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建構出作品世界的烏托邦,想象與佯信的心理將讀者帶入游戲心境并最終獲取審美愉悅。

文學性基于創(chuàng)作實踐,隨不同時代與社會語境的變化而在基本的穩(wěn)定因素之外呈現(xiàn)偏差與變異。一勞永逸地人為規(guī)定文學性是徒勞的,以偏概全地抓某個側面的屬性只能片面地把握文學性的特征。但在特定的語境下,文學性是相對穩(wěn)定的。理解了作為文學性第一維的審美的語言性和語言的審美性,以及文學性第二維的意象的虛構性和虛構的意象性,就握住了理解文學的鑰匙。值得注意的是,審美、語言、意象和虛構等范疇的概念也是隨著欣賞趣味的發(fā)展而改變的,文學性研究須在密切關注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根據(jù)語境的變化而作相應調整。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xwlcp.cn/w/wy/63.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