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中存在的政治安全隱患研究
網絡輿情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情緒、態(tài)度和意見交錯的綜合。網絡輿情作為輿情的一種,就是作為主體的網民對作為客體的政府管理者所持有的一種政治態(tài)度。政治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國家發(fā)展的保障,政府作為維護社會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主體,迅速發(fā)展的網絡輿情對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
一、網絡輿情中政治安全隱患的來源
隨著互聯(lián)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以及跨國界等特征給政治安全增加了很多不可控的問題。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發(fā)表自己的政治言論,傳播政治信息,也可以匿名與網友進行政治觀點的交流,開展政治活動,這些都會引發(fā)錯誤的輿論導向。
(一)網絡信息真實性參差不齊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這也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時期,政府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可以發(fā)揮更多的主動性,對信息進行篩選,從而更好地引導輿論;進入自媒體時代,由于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每個組織和每個人可以不通過政府的同意,在微博、微信、論壇等互聯(lián)網平臺表達輿情。網絡上不乏一些為了賺取關注率,傳播失真信息的網民,他們不像專業(yè)新聞媒體人以真實的態(tài)度來傳播內容,有的甚至為了博取關注對傳播內容胡編亂造,致使網絡輿情中失真信息較多。有的甚至傳播對政府有負面影響的虛假信息,影響政府形象;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也催生了網絡營銷公司的出現(xiàn),以盈利為目的的網絡營銷公司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博取關注,故意編造虛假信息,引發(fā)錯誤的輿論導向,影響社會安全,擾亂人心。
(二)網民群體極化傾向嚴重
凱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了“群體極化”這一概念,“群體極化的定義極其簡單,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著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由于網絡傳播的雙向性,民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加上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人們在匿名狀態(tài)下更容易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人們討論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時,容易引發(fā)共同的心理共鳴,通過宣泄不滿情緒,引發(fā)更多的人關注,網民的情緒持續(xù)高漲,很容易使網民產生“群體極化”傾向。引發(fā)群體極化現(xiàn)象的輿論事件往往是涉及官民對立、貧富對立、利益沖突的事件,遇到此類事件,更容易引發(fā)群眾短暫忘記自己的個性,形成一種新的集體心理,從而導致群體極化傾向現(xiàn)象。
二、網絡輿情中政治安全隱患的危害
網絡為人們提供自由表達的平臺,但是網絡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為虛假信息和反動言論也提供了傳播渠道,這些也給政府管理工作和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隱患。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主席發(fā)表講話指出,“辦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開網店的要防范假冒偽劣,做社交平臺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標準。希望廣大互聯(lián)網企業(yè)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tǒng)一,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飲水思源,回報社會,造福人民”。
(一)誤導群眾,形成錯誤的輿論導向
虛假信息一旦滲透到網絡輿情中,在傳播過程中,通過論壇、貼吧、微博、微信、QQ等工具大量轉發(fā),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群眾跟著錯誤輿論的方向思考,從而相信這些虛假信息,這就很容易使這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利用。一些網站為了獲得點擊率,在新聞內容上造假,故意夸大事實,傳播虛假信息;甚至一些組織在形成自己的意見領袖以及影響后,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將言論傳播到更多的地區(qū),從而控制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趨勢。對于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更容易被網絡推手利用,從而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甚至形成不利于政府管理工作的輿論導向。
(二)激發(fā)矛盾,影響政府的威信
我國正處于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城市化迅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易引發(fā)不同的社會矛盾。由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社會熱點問題所形成的網絡輿情,往往顯露了政府管理工作的缺失、群眾長期壓抑的內心等等。而這些問題往往會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有意無意的被擴大事實。一旦有人故意編造虛假信息,利用群眾心理,把局部問題放大化,一般問題政治化,就會對民眾的心理和思想意識形成強烈的沖擊,使民眾對政府產生懷疑,甚至影響政府和黨在民眾中的威信。
三、網絡輿情中政治安全隱患的化解
(一)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發(fā)布機制
首先需要建立網絡輿情的收集機制,及時洞悉影響著政治安全的信息。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門部門,對新聞網站、微博、論壇等信息平臺進行有效監(jiān)控和信息收集,并對影響政治安全的網絡輿情進行收集和分析。該部門也要與其他部門保持聯(lián)動機制,以了解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影響政治安全的網絡輿情隱患。
其次建立有效的信息發(fā)布制度。官媒作為政府發(fā)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一定要對內容進行分類,對于緊急事件,一定要及時發(fā)布;對于重大事件,一定要迅速真實全面的報到新聞事件,并準確地表達政府的立場和態(tài)度。2016年7月,國家網信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各網站要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guī)范包括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在內的各類網絡平臺采編發(fā)稿流程,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監(jiān)督機制。嚴禁網站不標注或虛假標注新聞來源,嚴禁道聽途說編造新聞或憑猜測想象歪曲事實。
最后要建立網絡輿情的跟蹤制度,了解其發(fā)展動態(tài)。各級政府除了要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外,也要對問題之后的民聲繼續(xù)追蹤,這就需要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網絡輿情的監(jiān)測。網絡問政已成為很多政府部門解決問題的平臺,網絡問政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老百姓的問題,網絡問政之后,可以與群眾實時互動了解問題解決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民眾的滿意度。同時,政府通過傳統(tǒng)媒體,根據政府反饋的社會問題進行專題報道,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使影響政治安全的網絡輿情降到最低。
(二)建立健全網絡輿論引導機制
1.要加強網絡輿情的分析。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輿情的深度分析,分析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媒體的關注點和群眾的輿論走向,以及網絡輿情的級別和程度。將網絡輿情中涉及的社會問題,分層分析,將小問題可能發(fā)展的情況進行預判,在問題發(fā)展前及時解決。在分析的過程中,也要核查網絡輿情中是否有不實言論、反動言論、網民是否被故意操縱等現(xiàn)象。
2.要采取多種方式引導輿論。政府部門要根據網絡輿情的分析情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輿論。一是通過政府管轄的傳統(tǒng)媒體,開展正面報道,針對網絡輿情中的熱點問題和當下的社會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報道,廣播媒體可以對相關問題進行街頭采訪,多宣傳正面積極的聲音,電視媒體可以做新聞專題報道,或者通過電視問政的訪談節(jié)目,宣傳正面聲音,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二是通過新媒體平臺,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微博了解民聲所向,及時在微博平臺與網民進行互動,二是組織在論壇上積極跟帖,用正面的聲音引導網民的思想意識。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的理論指出,我們無法引導人們想什么,但是可以引導人們怎么想。所以通過大量發(fā)布積極的信息,可以影響網民的思考方式,循序漸進地解決民眾與社會的矛盾。
本文來源:《視聽》:http://m.xwlcp.cn/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