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視域下高等院校專業(yè)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其價值研究
美育是指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整體進程中,美育發(fā)展速度相對緩慢,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認識與實施,近些年來才得到實質性的落實,取得一些切實的成效。
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美育的中心內容和重要手段。而舞蹈作為一門“身心一元”的藝術,在藝術教育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能夠通過對受教育者的肢體訓練和心靈啟發(fā),使他們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物質水平日漸提高的背景下,美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視,這使得教育者們開始重新審視藝術的功能與價值,思考構建以美育的方式培育時代新人的方法。而高等院校作為往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它的美育建設也是一項培根鑄魂的工作,因此,高校的舞蹈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臨著重要的轉型與挑戰(zhàn)。
1.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美育價值
1.1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fā)展
高校舞蹈教育的美育模式對受教育者而言有不可小覷的作用。首先,美育能提高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專業(yè)素質、道德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等。美育作為“五育”的重要內容,與其他教育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它能夠成為巨大的推動力,在德育等方面發(fā)揮獨特的作用。而舞蹈教育因其身心合一的特質,既能在身心發(fā)展層面上塑造人的形體,開發(fā)人的智力,也能使高校學生通過舞蹈藝術教育獲得敏銳的感受力與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中美育課程的開發(fā)實踐與傳統課程的改革轉型,能夠使受教育者不拘泥于舞蹈自身的知識范圍,獲得多學科知識體系的灌溉,橫向擴充與發(fā)展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此對于自己的專業(y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將視野擴展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美育能夠提高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發(fā)現美、理解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藝術教育正是通過提升人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從而促進美育,使人們能夠在藝術欣賞中不知不覺進入到美的境界,在藝術的世界中得到熏染。舞蹈教育也是如此,學生們能夠在舞蹈藝術之“美”的感染與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透過身體動作去感知外在的事物,生發(fā)出能夠發(fā)現美和愿意感受美的心靈,從而擁有發(fā)現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美感經驗,逐漸形成帶有個人特色與文化屬性的審美觀。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高等院校除了關注自身的教育特色,也逐漸將視野轉向于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舞蹈專業(yè)的學生也能通過各式各樣的美育課程,讓自身的專業(yè)基礎更為穩(wěn)固,知識結構更為完備,受益于舞蹈教育的多重功能。只有舞蹈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實現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才能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改善舞蹈界目前創(chuàng)作方面的同質化傾向、教育結構與人才結構的不平衡等諸多問題,推動中國舞蹈教育事業(yè)在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砥礪前行。
1.2教育主體: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
現如今,舞蹈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似乎被專業(yè)化的舞蹈教育所弱化了,舞蹈藝術這門“五育并重”的藝術課程并未凸顯其真正的美育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遇到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苯處熓巧A靈魂、提高生命價值的職業(yè),能通過言傳身教、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人才。審美教育是教師實現自我價值與目的的最有效手段,美育能夠成為架設在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受到情感與人格的感染和體驗,從而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美育的作用就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思想高度、教化人的心靈,提升人們對于美的發(fā)現、理解、愛好的能力,因此,對于教育主體而言,審美教育能夠以情感為媒介,實現人格教育、德育與美育的并行不悖。愛因斯坦認為,“專業(yè)教育能夠使受教育者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只用專業(yè)的知識進行教授是遠遠不夠的。”他認為只有使受教育者對教育的價值有所理解,并對于他所學習的內容有熾熱的情感,才可能成為一個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這也是教師教學的目的與基本要求。美育對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主體來說,能夠通過審美的媒介,以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充實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思維能力,從而通過舞蹈教育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幫助學生健全審美心理結構,開拓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綜合素養(yǎng),使人得到全面發(fā)展,這也是教育主體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
1.3舞蹈學科:完善教育體系
高校的舞蹈事業(yè)在幾十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再至枝繁葉茂,在規(guī)模上集腋成裘,在藝術上漸入佳境,其成果讓人耳目一新,而高校舞蹈教育事業(yè)卻常以“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tài)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這也導致了舞蹈教育與時代和社會的不同步發(fā)展,因此,在當今美育視域下完善多元化的教育體系的任務已刻不容緩。高等院校作為輸送人才的重要機構,能夠憑借自身的師資能力、硬件設備、政府扶持全面、系統地傳授知識,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yǎng)人才,同時,高等院校的學生在身心方面已經得到了較為完備的發(fā)展,對“美”的概念與舞蹈藝術自身有了一定的概念基礎,能夠更大程度的吸收與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與教育轉型。隨著高等院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地加深,不少高校除了傳統式的課堂教學外,還開展了一系列包括舞蹈在內的藝術文化的通識教育,使高雅藝術的審美趣味“潤物細無聲”地潛入學生的身心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此外,各高校也在自己的教育體系中將美育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更為系統的課表設置、更強大的師資隊伍、更具體的評價機制等,在多方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的同時,使課程、教育與評價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進而為現有的教育體系的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目前,許多高校在美育方面的實踐已取得不少成果,一批批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將會相繼到各個中小學、機構等進行教學,在舞蹈教育美育模式的培養(yǎng)下,這些學生將有更大的可能性成為高素質、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進而能夠帶著美育的觀念去培養(yǎng)學生,實現美育的大眾化。因此,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美育模式的踐行,能培養(yǎng)出一批綜合性人才,推動教育目標、教育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的改變,進而完善、發(fā)展美育視閾下舞蹈教育的教育體系,推動整個舞蹈教育行業(yè)的有序前進。
2.美育視域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現狀
2.1高校美育不斷發(fā)展
2.1.1大勢所趨:重視美育與藝術教育
舞蹈藝術最直接的特性就在于它的身體性,它不需要其他的媒介,完全以人的身體為傳情達意的載體,以肢體的舞動抒發(fā)內心最為真摯的情愫,傳達出人類心靈深處細微復雜的情感,在虛與實之間憑借肢體動作的延展不息直接觸及靈魂深處,將精神情感的無限延續(xù)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它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色,也體現出和其他藝術相比更加突出的美育功能。近年來,在物質生活極度富足,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日益缺失的當代社會,美育與藝術教育被提到了愈加顯著的地位,社會也對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門更是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針,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及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中,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許多高校,無論是綜合類高校還是藝術類高校,都不僅僅只傳授舞蹈技術技巧、舞蹈基礎概念等舞蹈本身理論與實踐范圍內的相關知識,還會進行美育系列講座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相關活動。比如北京舞蹈學院開展的“美育新時代暨素質教育舞蹈邁向新十年”的研討會中強調,作為舞者,有了深厚的藝術和人文滋養(yǎng),才能在舞蹈藝術上展示出人格魅力和博大的精神,北京舞蹈學院將從容應對新時代學校美育發(fā)展最緊迫的需求。之后舉辦的與美育相關的各種活動與講座會議,都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了美育工作,發(fā)展了高校美育的新形式,證明了新時代下高等院校的美育模式已成為大勢所趨。
2.1.2信息時代:線上線下融合式發(fā)展
在日新月異的當下社會,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革新,這不僅對傳統藝術以至于傳統藝術教育模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性,并且,舞蹈教育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也得到了創(chuàng)新性的革新。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高校美育開始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引爆更多價值的釋放與生成。“藝術與技術牽手,美學與科學聯姻”,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將舞蹈教育從理念到技術、從方法到手段,從內容到模式領向全新的方向,為舞蹈精英的培養(yǎng)開放出更多的窗口。如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線上教學”,“云端課堂”也不得已成為舞蹈教育者的第一選擇。這在激發(fā)在線教育活力的同時,也引發(fā)出教育者的思考,在“被迫”線上教育的窘態(tài)下嘗試線上與線下結合的美育途徑?,F如今,各高校也紛紛將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各種線上資源、教學平臺進入到教師的資源庫,線上影像、多媒體等手段的介入也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舞蹈,以及舞蹈之外的一切“美”的東西。比如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與福建師范大學舞蹈系聯合舉辦的舞蹈影像作品線上展演活動,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一同舞蹈,在線上的視頻中見證彼此思想與身體的蛻變。同時,舞蹈影像表演讓舞者們走出了排練廳與舞臺,走進了一個新的時空,進而用身體語言與鏡頭語言的交織共同傳遞出美的語言。此種線上線下結合的美育方式提高了學生們發(fā)現美、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培養(yǎng)出信息時代下全面發(fā)展的人做出了一定的的貢獻。
2.2高校美育迂回前進
2.2.1思維局囿:固化模式中齟齬前行
舞蹈是一門以視覺為主的視聽覺結合的藝術,它也是一門動覺藝術。一方面,觀賞者在欣賞舞蹈時,只有親身參與進來,有了動覺的體驗和感受,才能真正進入到對舞蹈的深層理解中,體會內在激越的情感抒發(fā)。另一方面,舞蹈的教學也是通過教師的親身示范、鏡面教學、模仿教學等方式,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快速領悟學習。由此,在舞蹈藝術自身的特性與中國自古以來貫徹尊崇的傳統道德觀念“尊師重道”的共同影響下,舞蹈教育漸漸形成以“口傳身授”為基本教學方法的模式。然而,中國舞蹈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規(guī)范統一”的教育理念與“滿堂灌”的教育形式,使得學生們在身體感知方面的能力尚不足,在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也有所欠缺。長此以往發(fā)展下去,舞蹈藝術就只能局限在自身的小圈子里,舞蹈對于人的內在精神的煥發(fā)與個體發(fā)展的意義也會逐漸喪失,從而沒有辦法實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價值。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田培培老師在當代舞蹈教學形態(tài)的比較中提出,傳統形體的特點是組合教學、統一模式、方法固定、重復訓練,在強化中磨合表現力,是被動學習的模式 ;而發(fā)展形態(tài)的舞蹈教學的特點是活動教學、個性模式、方法多變、重在啟迪,在體驗中激發(fā)認知力,是主動學習的模式。因此,舞蹈工作者們必須認識到,固化的舞蹈教育模式在美育視域下已不適應當今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現實,美育視域下的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其核心是育人,根本是突破固有的思維方式,拓寬視野,以人為本。
2.2.2人才匱乏:師資隊伍建設待提高
舞蹈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舞蹈教育工作者是“美”的傳遞者,應意識到舞蹈是由情感帶動的表演,人體本身就賦有節(jié)奏和韻律。舞蹈藝術與人的文化底蘊、精神追求、思想境界等密切相關,是人突破物質世界的束縛而追求生命意識的情感呈現,因此,舞蹈藝術工作者必須兼?zhèn)鋵徝琅c文化素養(yǎng)。著名現代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認為,舞蹈訓練首先在于喚醒靈魂,而不在于機械的身體訓練。現階段大多數舞蹈教育者往往津津樂道于技術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舞蹈教育的根本,即審美理想的教化,這樣培育出的也只能是舞蹈界的“匠人”,即少部分的高精尖舞蹈藝術人才。因此,美育視域下的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者應不斷反思與追問舞蹈教育的本質與核心,積極主動地學習個方面的文化知識,更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從而能夠教育學生在舞動的過程中遇見真正的自己,沉淀藝術與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審美能力;高等院校也應定期考核舞蹈教師,階段性檢測教師的教學成果,進行相關的課程培訓,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舞蹈界更應重視對于舞蹈教師的培養(yǎng)與扶持,為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以期推進高校舞蹈教育美育模式的建設以至舞蹈美育的大眾化。
3.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美育模式的發(fā)展蠡測
3.1以“素質型”人才為教育目標
觀念的轉變推動實踐的發(fā)展,過去以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目標亟待變革。舞蹈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技術,情感的抒發(fā)是舞蹈藝術與其他體育競技相互區(qū)別的最后一道防線,沒有觸及生命本質的肢體動作,即使能夠成為偶然之間的驚鴻一瞥,也最終只能在喧鬧的世界中隱于一隅。高校院校舞蹈教育的美育模式的構建,應打破傳統教育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主體,在經過嚴格的訓練,使受教育者具備舞蹈技能,獲得走向舞蹈藝術的通行證的基礎上,受到多方面的素質教育,由一味追求技術的完美向著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邁進,在認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使學生們的精神素養(yǎng)、審美情操得到升華,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高等院校的舞蹈課程不應只停留在對于動作姿態(tài)、技術技巧等的訓練與教學,還應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意識,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美,美的多樣性,而不是模仿標準化統一化的“美”;還應在舞蹈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從而以更敏捷的視角捕捉到生活中的美;更應幫助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美,將對外在美的理解與認識轉化為高尚的內在美,如此才能擺脫以往舞蹈教學單一的模仿與講授的教學模式與單一性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讓受教育者真正的參與課堂,發(fā)掘自己的情感與思想,打開閉塞的思維,走向更加寬廣開闊的藝術世界,成為時代所需的素質型人才。
3.2以“跨學科”交融為教育手段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在與其他學科互取所長、互補所短的過程中,才能夠生發(fā)出巨大的意義和價值。隨著科學文化研究的深入與舞蹈學科建設的推進,舞蹈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重合點逐漸增多,由此催生出舞蹈醫(yī)學、舞蹈科學、舞蹈治療學等新興學科。溫柔老師認為身體是舞蹈的“材料”和載體,是思維特性與物質特性的統一體,聚集了物理、生理、社會、文化、精神等不同層次,成為舞蹈教育研究的多學科視閾交融與橫向融合的“邏輯鏈條”。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美育模式的建構也應充分挖掘這些功能,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解剖生理學、腦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加以研究,從而最大化的實現舞蹈教育應有的功能。“跨學科”的交融發(fā)展既更加全面的挖掘出舞蹈的功能與價值,促進舞蹈學的快速發(fā)展,也能開發(fā)出學生們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拓寬知識面,實現身體基礎能力和專業(yè)知識能力的快速提升。以“跨學科”交融為手段的舞蹈教育雖在適用范圍、知識傳播等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并非是對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教育思想的徹底否定,而是對以往教育手段的有效補充。相對于國外而言,舞蹈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研究尚停留在起步階段,這就需要舞蹈教育者在基礎性教學的基礎上,豐富科學文化知識,立足于心理學、醫(yī)學、人體運動科學等跨學科研究視野,不囿于舞蹈自身本體的“小圈子”,在多元化的嘗試中普及多方面的知識,為美育視域下的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提供嶄新思路。
3.3以“適時代”需求為教育導向
教育是一個國家不斷前進的基礎,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一環(huán),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在此語境下,教育領域也應厘清自己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適應時代的需求調整教育方針與教育手段,成為社會發(fā)展之動力。時代在更迭,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長期保持著專業(yè)化與單一化的模式,學生們對于自己的專業(yè)了解的非常細致,因此當今社會最不缺少的就是技能型人才,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相對而言少之又少。美育與藝術教育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者如果還延續(xù)以往的思維,一味秉持教師教授、學生吸收的教育原則,單純的身體訓練的教育理念,使舞蹈教育行業(yè)繼續(xù)保持“冷靜期”,這無疑是刻舟求劍。世界的多極化、經濟的全球化、社會的信息化、文化的多樣化,這些都勢必會灌輸新的觀念于舞蹈教學中,影響高等院校舞蹈教育體系的發(fā)展與轉型。新時代已正式開啟了新征程,美育視域下的高等院校舞蹈教育也應在新時代面前有新的變化,在國家需求的導向下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舞蹈藝術人才,在當代世界浪潮中尋找人類大同。同時,當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數字媒介、網絡直播等技術使得教育信息化迎來了新一輪的發(fā)展熱潮,舞蹈教育也向著多元化、普適化的道路前行。教育信息化將成為舞蹈教育在今后的發(fā)展中的主要方向,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者也應認識到美育視域下,舞蹈教育模式的轉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要的舞蹈人才。
綜上所述,舞蹈教育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既需要我們對過去的教育制度有所理解,也需要我們著眼于當前社會下的教育現狀,更離不開對未來舞蹈教育的暢想與期盼。在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以高等院校為首的舞蹈教育領域更應拓展國際視野,形成多元共生的綜合樣貌,實施差異化的特色趕超戰(zhàn)略。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美育模式任重而道遠,盡管舞蹈教育在新時代科技化浪潮中面臨的教育轉型等問題將持續(xù)發(fā)酵,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教育觀念束縛下人們思想意識的徹底轉變,美育視域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將生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潛能與價值意義,使舞蹈藝術在多元的社會形態(tài)中找準位置,在未知的世界中更加暢游。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m.xwlcp.cn/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