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憂患意識:黨史文化的重要傳統來源論析——學術論壇

作者:步新娜、魏繼昆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8-14人氣:995
 歷史證明,追求的價值目標越高,使命感越強,憂患意識愈烈。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奮進發(fā)展的歷史征程中,曾遇到了自然、人文、社會等方面內憂外患的威脅和挑戰(zhàn),因而在面對威脅、迎接挑戰(zhàn)、促進發(fā)展的實踐中,歷代有作為的領袖人物及其覺醒民眾,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在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上,逐漸形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深厚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因而從文化視角看,憂國憂民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也是黨史文化的重要來源。
一、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憂患意識之定位
(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賢的憂患哲學
在古圣先賢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亞圣的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確表達了“憂患意識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的理念。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經典篇章融入孔孟之道,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對中國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走向一直產生著深刻影響,至今仍激勵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強不息、銳意進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念來自于對實踐的總結。孟子曾列舉了多位曾經飽受磨礪和艱難困苦,而后得以出將入相的名士,來證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品性和意志,并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經典結論。在孟子看來,人們在憂患中經受磨煉。最重要的是培育一種基于高尚理想和志向的精神。即“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才能實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精神和情操。孟子的憂患哲學與《易經》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的理念異曲同工。縱覽中國先秦時期的文化典籍,百家爭鳴的各個學派幾乎都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都是未雨綢繆的哲學警醒和卓越的識見。
(二)“先天下之憂而憂”:士人之憂思
自秦漢起。隨著中國士大夫階層逐漸成為治世的主體,“憂患”意識也逐漸成為古代士大夫的自覺追求。歷史昭示來者,“憂患”總是與國家的興衰治亂聯系在一起的。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文人治理是宋代政治的顯著特征,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文士階層廣泛參與政治并逐漸成為主體。形成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儒學復興的背景下,兼有學者、官員二重身份的士大夫階層以承先賢法脈,啟后學風范為追求目標,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傳統,并積極地在政治活動中付諸實踐。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所展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襟懷。為歷代懷著修齊治平抱負的士人所傳誦與效法。繼孔孟之后,杰出的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評價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此語道出了以士大夫階層為代表的社會精英,對古圣先賢憂患哲學繼承和發(fā)揚的本質,即“憂患”直指“天下”。而后“生于憂患”的警醒升華為熾熱的憂國憂民之情和為國為天下的責任擔當。
(三)“識字憂患始”:古人憂患之境界
中國文化,憂患之文化也。人生識字憂患始,是蘇軾詩中名句,也是歷代士人皆知的道理。這句名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解讀為人生從開智啟蒙時,憂愁和苦難就伴隨而來;也可以解讀為因為識字而有了思想和主張,懂得了憂國憂民。無論怎樣解讀。憂患意識都是歷代士人和社會精英普遍保持的一種對現實和未來問題的思考模式,深刻的影響到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鐫刻出中國文人的風骨和氣節(jié),融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情懷。
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某些有遠見的學者和社會精英在抒發(fā)其“憂患”情懷時,視野更加開闊,并提出了社會改革的迫切要求。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黃宗羲,就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他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道黃宗羲的言論“含有民主主義的精神”,“對于三千年專制政治思想為極大膽的反抗”。黃宗羲的民主精神對后來的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國的思想文化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直至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開啟了近代中國的百年屈辱,人們關注國家興衰存亡的“憂患”意識又重新成為歷史的強音。家國天下的憂患情懷,再次升華為放眼世界之后對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和未來的擔憂?!爸揖龍髧钡谋ж撗莼癁椤疤煜聻楣钡恼卫硐?。古代憂患意識成為民主革命先驅反對列強侵略和實現改變國體實現民主共和的思想資源。先驅者們憂國憂民的歷史責任感,不屈不撓的奮斗和犧牲精神,不僅與古代“憂患”意識一脈相承,更為其增添了新的時代主題。憂患意識成為中華思想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正因為它并不是消極的悲觀和厭世態(tài)度。而是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是進取的、向上的、有為的。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