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全球競爭背景下馬克思競合思想與共產主義生成-思政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m.xwlcp.cn來源:《學術論壇》李文廷 武鞠芳日期:2012-09-21人氣:1328

  一、從競爭到合作:和平經濟形式的轉型

  馬克思對于“競爭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動力”有著許多深刻的考察,他將競爭視為導致生產與分工的擴大,視為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動力。同時,競爭的存在也直接導致了一種生產與貿易超出國家疆界的經濟運行??梢哉f,競爭是近代以來的促進生產擴大、世界市場形成的一種動力源。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fā)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fā)展程度。競爭要求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不斷擴展;競爭又天然具有一種不斷形成合作的后果,這種后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競爭要求分工的不斷擴大,而分工本身就是一定范圍內的合作,分工突破地域范圍,競爭也突破地域,合作也就更為廣泛。因為,競爭總是會尋求一種手段達到獲勝,當所有人、所有企業(yè)都在以競爭為手段時,競爭沒有辦法形成所有人、所有企業(yè)都勝出,而在競爭中勝出又是參與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競爭者的要求,這就陷入一種困境。打破這種困境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形成合作,從小范圍到大范圍。社會化的生產本身就具有這種因素,而且也確實形成了大范圍的合作。

  馬克思關于競爭的思想,來源于對資本主義經濟規(guī)律的分析。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競爭。隨著工場手工業(yè)的出現(xiàn),各國進入競爭的關系,展開了商業(yè)斗爭,這種斗爭是通過戰(zhàn)爭、保護關稅和各種禁令來進行的,而在過去,各國只要彼此有了聯(lián)系,就相互進行和平的交易。從此以后商業(yè)便具有了政治意義。因此,競爭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商業(yè)的不斷擴大中逐漸形成的,來自于和平的互補性交往或交易。當競爭經濟成為馬克思所考察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一種內在動力時,那種和平經濟形式并沒有消散,而是轉身為一種合作。這種合作就是在競爭的擴大之中,卻又不得不采取合作的形式,雖然這種合作在馬克思看來,首先表現(xiàn)為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各自內部的合作,然后才會轉身為兩大階級間的合作。如果從辯證法來看,可以表述為,正題:和平;反題:競爭;合題:合作。于是,競爭就成為合作的前提。

  那么。這種“競爭成為合作的前提”除了階級內部的合作還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競爭的加劇本身就是合作的一種形式。在生產與服務的不斷發(fā)展中,競爭本身要求資本不斷集中,資本的集中形成了壟斷。資本越集中,就要求合作越緊密,某一個人在生產中的缺失可能導致整個生產的延緩。競爭力求合作不斷突破新的形式,要求合作的生產關系處于一種緊密的聯(lián)系之中。企業(yè)的有組織就是一種合作,而壟斷組織的國際化,表明合作已經作為一種全球社會發(fā)展的本質存在了。

  其次,競爭不斷促使國家經濟的合作。無論哪一種經濟基礎的國家都不得不面對全球經濟競爭的壓力,這種壓力既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也形成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破壞力。國家在面對“世界市場”中的各種競爭沖突時,不得不出于保護本國的經濟實力,而采取消極的合作形式。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清楚,要在全球經濟中取得勝利,首先要利用外部環(huán)境因素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是用來破壞國內經濟的發(fā)展。

  最后,競爭不斷促使各種不同經濟制度的國家進行合作。當代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相互關聯(lián)的、全球性的企業(yè)生產,這導致無政府式的競爭的后果是相當可怕的。如果一個企業(yè)競爭失敗,摔壞的不只是企業(yè),還連同它的工人與國家,并且不只是一國的工人與某一個國家。這勢必形成國家間的合作來應對生產方式的不斷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在1989-1991年事件之后更是加強了這種聯(lián)系,兩種本來是對抗的社會制度,在經濟方面、生產力方面都不斷加強合作。

  二、全球經濟:從競爭對抗到互補合作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也對合作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合作本身就是集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為一體,并與生產方式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yè)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lián)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可以看出,合作首先是一種生產關系,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是在生產中的共同活動。這種合作是與生產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且通過這種聯(lián)系,合作本身就表達了一種生產力的要求。同時,這種生產力與個人的生產行為不同,它還是一種集體生產力,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xié)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這說明一種生產力通過合作來達到的同時,合作也必然導致集體生產力,就是說,合作成為另一種生產力提升的源泉。

  因此,競爭只不過是生產的副作用,然而,競爭卻在表象中主導了經濟發(fā)展。在馬克思的文本中,對于競爭這種生產方式有很好的批判。他認為,另一方面,由此也產生一種荒謬的看法,把自由競爭看成是人類自由的終極發(fā)展,認為否定自由競爭就等于否定個人自由,等于否定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社會生產。不過,一旦把競爭看作自由個性的所謂絕對形式這種錯覺消失了,那么這種情況就證明,競爭的條件,即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條件,已經被人們當作限制而感覺到和考慮到了,因而這些條件已經成為而且越來越成為這樣的限制了。這就表達了一種競爭的缺點,由于這種情況,在現(xiàn)有生產方式中,各種個人利益不能使整個社會利益達到和諧。

  一般認為,全球競爭有利于實現(xiàn)資源在全世界的優(yōu)化配置。問題是,有什么可以證明這種競爭確實將資源形成了最優(yōu)化配置?資源優(yōu)化配置同樣可以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之上。在當代社會化的全球資本之中,由于競爭的代價是巨大的。在理想狀態(tài)中所有競爭者都希望形成一種合作,通過合作來使得利益均沾——競爭的無意識的后果便是合作。這為整個人類的合作提供了一些線索,就是說,這種資本競爭者的合作能為未來新的合作提供一些幫助。競爭的資本越來越要求合作,但還沒有一個全球性機構、機制能夠解決全球競爭。也就是說,能夠使資本聯(lián)合起來的組織并沒有真實的出現(xiàn)。這就導致資本的競爭一方面在無序的發(fā)展、在全球泛濫成災,另一方面上層建筑的全球合作卻沒有形成。因而,那種幫助就是要求形成從全人類的利益出發(fā)來防范競爭造成的破壞力。在客觀上又在不斷發(fā)展合作生產方式。

  全球經濟就目前的狀況來說。仍是馬克思所說的“一袋馬鈴薯”,雖然經濟發(fā)展、技術提升,但卻形成不了一種統(tǒng)一的聯(lián)合體。要形成統(tǒng)一體,就須打破全球資本關系,這種關系造成全球競爭,而競爭造成了人的聯(lián)合成為一種非可能。無論如何,合作這一抗拒競爭的因素已經出現(xiàn)。全球經濟存在著許多困境。如科技理性異化及導致的生態(tài)失衡、全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消費主義至上、發(fā)展與貧困共存等,這是人類發(fā)展要付出的代價但也為人類形成新的實踐的突破提供了價值。這種價值就在于全球經濟本身生成的某些因素可以使全球經濟由競爭性與對抗性的全球經濟轉身為一種由互補性經濟向合作性全球經濟邁進。

  經濟互補性這種觀念最早出現(xiàn)在斯密描述的18世紀歐洲開展的貿易之間,如英國向葡萄牙出售葡萄牙不能生產的毛織品,而葡萄牙則向英國出售英國不能生產的酒類。與互補性經濟相反是競爭性經濟以及對抗性經濟。競爭性經濟是國與國之間既出售他們產品又都從對方購買他們的產品。對抗性經濟則完全是一種希望完全控制對方的經濟行為?!盎パa性貿易力求建立伙伴關系,競爭性貿易旨在創(chuàng)造出消費者,對抗性貿易旨在控制某一類工業(yè)。互補性貿易是一種求愛行為,競爭性貿易是在進行一場戰(zhàn)斗,對抗性貿易則是通過摧毀敵人的軍隊及作戰(zhàn)能力,以便于工作贏得這場戰(zhàn)爭?!碑斘覀兺高^全球經濟表象的那種繁榮看到其困境重重給人類帶來的苦難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那種競爭性關系,尤其那種競爭之上的對抗關系對人類造成的副作用是怎樣的巨大。從而,全球經濟還有另一力量:努力表現(xiàn)為一種新的全球原則與實踐,這種原則與實踐能夠為一個可行的、為了人民和環(huán)境而不是公司利潤運作的體系提供一個基本框架;重新壯大公共財產的新觀念,一個新的體系正在從舊的體系中破土而出。新全球經濟實踐能夠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公正、民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全球經濟制度與機制。

  三、合作終結市場:共產主義生成的前提

  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是以經濟不斷發(fā)展為基礎,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大體都在原有經濟條件之上而生成,共產主義也是如此。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它們受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lián)合創(chuàng)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xiàn)存的條件變成聯(lián)合的條件。因此,共產主義首先要終結原有的生產關系,并將原有的經濟關系中各種條件聯(lián)合起來。作為競爭必然趨勢的合作。將成為共產主義的前提。但是,“前提”并不等于“是”,即在我們不斷變革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形成的合作還不是共產主義,而是共產主義的前提之一。

  這樣,一種全球合作的經濟就必須成為向共產主義轉身的過渡經濟。為什么全球經濟才是過渡的經濟。因為共產主義本身就不是一種地域性的社會形態(tài)。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fā)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此相聯(lián)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在這里,馬克思表明,共產主義是全球性的社會形態(tài),同時。這種全球性是一種產生于生產力普遍發(fā)展與世界交往的普遍性這二者間的存在。世界交往普遍性的存在本身就要求合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合作成為普遍現(xiàn)象對于生產方式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勞動的解放既不是一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涉及存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國家的社會問題,它的解決有賴于最先進各國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合作。

  在當代全球經濟中,通過馬克思的合作思想就是要尋求那種最優(yōu)的生產方式,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解決。盡管馬克思對競爭進行了贊揚性的批判,但其合作思想最終將停留在全社會的共同生產,這種生產是全人類的自覺合作,它能夠成為實現(xiàn)每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前提。馬克思于1864年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成立宣言》中說,工人們不是在口頭上,而是用事實證明:大規(guī)模的生產,并且是按照現(xiàn)代科學要求進行的生產,在沒有利用雇傭工人階級勞動的雇主階級參加的條件下是能夠進行的;他們證明:為了有效地進行生產,勞動工具不應當被壟斷起來作為統(tǒng)治和掠奪工人的工具;雇傭勞動,也像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和低級的形式,它注定要讓位于帶著興奮愉快心情進行自愿的聯(lián)合勞動。從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合作將是對市場的終結,市場之上是合作,一種自覺的合作,而不是什么計劃。

  全球經濟的合作與共產主義的合作區(qū)別在于。全球經濟的合作仍然是一種帶有競爭性質的人類行為。從目前還來,競爭還有它的重要意義,并且這種競爭是由于物質資料生產的不豐富而決定。共產主義的合作則完全掌握了競爭這一過時的經濟發(fā)展推動力,競爭在這一時期更多的是非對抗性的,競爭的存在取決于人的需要,而不是相反。各個人的全面的依存關系、他們的這種自然形成的世界歷史性的共同活動的最初形式。由于這種共產主義革命而轉化為對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覺的駕馭,這些力量本來是由人們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但是迄今為止對他們來說都作為完全異己的力量威懾和駕馭著他們。

  在當代,必須不斷地尋求合作,合作首先已經從全球生產方式上開始了。而且世界范圍內的上層建筑之間的合作也有了。全球經濟中的合作形式,雖然帶有很強的競爭性、被控制性,但它們畢竟為合作的全面展開提供了借鑒。因為那種“虛幻的共同體”同樣可以擴張到全球,在整個社會生產關系沒有改變的前提之下進行局部的全球性合作。這能夠為社會主義的興起提供全球性的力量,又為摧毀制度上形成的全球“虛幻的共同體”提供條件。這種全球“虛幻的共同體”是一種過渡形式,是生成一種同一社會形態(tài)合作的前提,它必須被摧毀,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合作將形成一種人與人和諧的、并逐漸通向每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境遇。

文章來源于《學術論壇》雜志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