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論中國民族歌劇的悲劇性-音樂論文

作者:來源:《人民音樂》日期:2012-09-05人氣:863

  一

   在中國民族歌劇中,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寓于情節(jié)發(fā)展和矛盾展開之中。劇中,主要英雄人物不幸被捕,敵人出于政治或者軍事目的,先對她們進行政治說教、物質(zhì)利誘,后施以酷刑,并以結(jié)束其生命相威脅,將一個“生”與“死”的二元對立呈現(xiàn)在她們面前。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正是歌劇悲劇性生成的基礎??v觀古今之悲劇,“生”與“死”作為一個二元對立,是戲劇矛盾或戲劇性的集中體現(xiàn)。對于悲劇中的許多人物而言,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正如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那段經(jīng)典的道白:“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不難看出,這種“抉擇”在許多劇目中都成為一種“兩難”。因此,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本身就意味著悲劇性,或干脆說本身就具有一種基于宿命的悲劇性。然而,在中國民族歌劇中則有所不同。這首先因為,對于這些具有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的英雄人物而言,為自己而“生”,還是為革命而“死”,就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不用去做艱難的抉擇。這就是說,“生”與“死”作為一個二元對立,不過是劇中“敵我矛盾”這個主要矛盾的一種體現(xiàn),故“生存”還是“死亡”對于這些人物來說并不是什么“兩難”。但盡管如此,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仍是其悲劇性的基礎。這就在于,沒有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也就無所謂對“死”的選擇,進而也就沒有歌劇中那種基于“死亡”的悲劇性。

  這種“生”與“死”作為一個二元對立的設置,在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中屢見不鮮的。在《紅霞》以來的中國民族歌劇中更是顯而易見,可以說中國民族歌劇一種重要的“造劇模式”。在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中,這種設置“生”“死”二元對立的創(chuàng)作思維尤為突出,盡管韓英這位主要英雄人物最終并沒有“死”。在歌劇的第四幕,敵人讓韓英的母親到獄中勸降,說服韓英寫信欺騙赤衛(wèi)隊,以便達到消滅赤衛(wèi)隊的目的。于是,母女之間就有了這樣一段對唱:“(韓母唱)眼看女兒遍體鱗傷,好似鋼刀割娘的心,指望母女能相聚,誰知相會在牢房。(韓英唱)我的娘,莫悲傷,讓兒好好看看娘。(韓母唱)今天我能見我娘面,身在牢房無惆悵。如今我兒遭禍殃,為娘怎能不心傷。彭霸天,喪天良,要逼你寫信去招降。你要是寫了,怎能對得起受苦人和共產(chǎn)黨。你要是不寫,明天天亮你就要離開娘!”在這個唱段中,韓母道出了這種“寫”與“不寫”的“兩難”。這里,作者基于親情設置了這樣一個“生”(“寫”)與“死”(“不寫”)的二元對立,給人以戲劇懸念。但這種“兩難”很快就消除了,母女之間相互鼓勵,同仇敵愾,選擇了“不寫”,也就是選擇了“死”。這正是《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中那段氣壯山河的表達:“生我是娘,教我是黨,為革命砍頭只當風吹帽,為了黨灑盡鮮血心歡暢!”至此,一種基于“死亡”的悲劇性油然而生,并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盡管韓英在即將赴死的關(guān)鍵時刻在地下黨員張副官的掩護下成功“越獄”而沒有“死”成,且《洪湖赤衛(wèi)隊》一劇最終也以洪湖赤衛(wèi)隊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落幕,并非是悲劇,但在第四場這樣“此時”“此地”的境遇中,其悲劇性毋庸置疑。這也是《洪湖赤衛(wèi)隊》這部并非悲劇的歌劇的悲劇性之所在。

  總之,中國民族歌劇中這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作為劇中“敵我矛盾”這一主要戲劇矛盾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劇中最重要的戲劇情節(jié),也是劇中主要英雄人物革命氣節(jié)的實現(xiàn)方式,是劇中最重要的戲劇基因,也是歌劇悲劇性生成的重要基礎。

  二

  中國民族歌劇中的這些革命歷史題材劇目,像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許多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一樣,也在設置“生”與“死”的二元對立后,繼而謀求這個二元對立的統(tǒng)一,即戲劇矛盾的解決。這就需要變“生”“死”的“二元對立”為“對立統(tǒng)一”。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獲得就在于這位主要英雄人物對“死”的選擇。在這些歌劇中,她們都義無返顧地選擇了“死”,履行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這些英雄人物(除韓英外)最終都倒在敵人的屠刀之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確,在劇中那種特定的歷史境遇中,她們的“死”是不二的選擇。這種對“死”的選擇正是中國民族歌劇的悲劇性之所在。

  這種對“死”的選擇,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主要英雄人物的唱段,尤其是在她們慷慨赴死前的“絕唱唱段”①之中。這些“絕唱唱段”如歌劇《紅霞》中紅霞的唱段《我把青春迎光明-鳳凰嶺上祝紅軍》、《洪湖赤衛(wèi)隊》中韓英的唱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江姐》中江姐的唱段《五洲人民齊歡笑》、《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的唱段《萬里春色滿家園》、《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金環(huán)的唱段《勝利時再聞花兒香》、楊母的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等。在這些“絕唱唱段”中,這些主要英雄人物義正言辭地痛斥敵人,表達出為共產(chǎn)主義或民族解放事業(yè)不惜犧牲生命的決心,在“生”與“死”的二元對立中選擇了“死”。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唱段在選擇“死”的過程中也表現(xiàn)出對“生”的難舍割舍,對生命的無限依戀。這包括對故鄉(xiāng)、親人的“告別”(如《萬里春色滿家園》)、“托孤”(如《五洲人民齊歡笑》)等②。這種對“生”的留戀,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黨的女兒》和《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如《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金環(huán)的《永遠的花樣年華》、《勝利時再聞花兒香》這兩個唱段,就充分表現(xiàn)出了金環(huán)這個年輕女子對生命的難以割舍。創(chuàng)作者也正是在對于“生”的人道主義贊頌中強調(diào)了生命價值,表現(xiàn)出了對生命的贊頌。應該看到,上述這些“絕唱唱段”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贊美。正因為如此,這些主要英雄人物的“絕唱唱段”在表達對“死”的“無懼”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對“死”的“恐懼”。這正是一種悲劇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在這之中,“恐懼”是本能的,伴隨著“同情”和“憐憫”逐漸演化為一種“悲劇”的審美心理,正是民族歌劇悲劇性的內(nèi)在機緣。這里的“無懼”,則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豪情壯志,是一種非本能的“意志力”。然而,這種來自信念的“意志力”,代表著一種正義的力量,也是民族歌劇的悲劇性所在。這種“無懼”的悲劇性則來自另一種審美感受——“崇高”。于是,一種面對“死亡”的“無懼”,作為一種對生死的“超越”,就演化出了“崇高”,或者說“崇高感”。然而,這種“崇高感”作為一種美感,正是一種“悲劇”的美感。因此我們有理由說,民族歌劇中“絕唱唱段”悲劇性,既來自人們對英雄人物“死亡”的“恐懼”,又正來自英雄人物對“死”的“無懼”而產(chǎn)生的那種“超越感”——“崇高”。也正是在這種基于“崇高”的美感中,中國民族歌劇的這種悲劇性得以加強,得以升華。

  還不難發(fā)現(xiàn),在民族歌劇主要英雄人物的“絕唱唱段”中,“崇高”還不僅是對“死”的“超越”,而且還在于英雄人物作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對革命事業(yè)的“展望”③。如《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五洲人民齊歡笑》、《萬里春色滿家園》等唱段,都表達了“只有解放全人類最后才能解放無產(chǎn)階級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崇高境界。這種“展望”無疑也是一種“崇高”,并且,這種基于“展望”的“崇高”,與基于對“死”的“超越”的“崇高”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傊?,中國民族歌劇的悲劇性,既源于主要英雄人物的“死”,又來自這種基于這種“死”的“崇高”。

  三

  中國民族歌劇中這種基于“生”“死”二元對立的悲劇性,可以理解為古今中外一種基于“悲劇”的審美心理在20世紀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悲劇性也正是民族歌劇的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古往今來,大凡“悲劇”都與“死亡”相關(guān),都關(guān)乎于“生”與“死”的話題,而“生”與“死”又都設置為一個二元對立,甚至是一個“兩難”。在中國古代悲?。ㄈ纭囤w氏孤兒》、《竇娥冤》)中,其悲劇性無一不來自“死亡”。古代戲劇家(如關(guān)漢卿)也正是通過劇中受到惡勢力壓迫的人的“死亡”喚起觀眾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同情”、“憐憫”。這種基于“死亡”的“恐懼”、“同情”、“憐憫”正是所謂“悲劇”的審美心理,也正是“悲劇”的“美”之所在。也大概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戲劇,最耐看的就是“悲劇”。何謂“悲劇”(tragedy)?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凈化?!雹苓@就意味著,悲劇旨在“引起憐憫與恐懼”,進而使人的情感得以“凈化”。其實,這里所說的就是“悲劇”給人的快感或美感,“悲劇”的藝術(shù)魅力都來自“悲劇”本身給人的那種“憐憫與恐懼”。這樣一種基于“死亡”的“悲劇”審美文化心理在20世紀初以來的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廣泛存在。中國民族歌劇的悲劇性,正是這一審美文化心理的一種體現(xiàn)。盡管中國民族歌劇中沒有一部是“悲劇”,但其悲劇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這是因為,人們在觀看這些劇目時同樣也會因為女性英雄人物的“死亡”而感到“恐懼”和“憐憫”,于是便有了一種基于“死亡”的悲劇審美心理,這些歌劇也就呈現(xiàn)出了一種“悲劇”的美;進而,這些歌劇也就獲得了一種基于“死亡”之悲劇性的藝術(shù)魅力。但更重要的是,人們還獲得了一種基于“死亡”的“崇高感”,一種對“生命”和“死亡”的“無懼”,對“生”“死”的“超越”,一種基于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超越感”,從而那種基于“死亡”之“恐懼”的悲劇性得以加強和升華。這也是民族歌劇之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總之,正是這種基于“生”“死”二元對立的悲劇性,作為一種基于“悲劇”的審美特征,作為一種與“崇高”密切相關(guān)的審美特征,使中國民族歌劇具有長久的藝術(shù)生命力。

  設置“生”“死”二元對立,進而選擇“死”,變“二元對立”為“對立統(tǒng)一”,最終獲得一種基于“悲劇”的美感,可以說是一種“造劇模式”。但這種模式也值得反思和修正。這就需要在創(chuàng)作中歌頌“生”的可貴和偉大,強調(diào)“死”的難以避免,從而建立“生”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進而使文藝作品的悲劇性及其藝術(shù)魅力,不但從“崇高”中獲得,而且還從“死亡”的審美意義中獲得。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