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品評雨果《九三年》中的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

作者:耿維峰來源:《芒種》日期:2015-07-21人氣:12089

    《九三年》是法國作家雨果生前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作者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作為小說內容的支撐,以精妙的藝術形式和語言技巧,將法國大革命中階級斗爭和社會矛盾最為激烈的一七九三年的恢弘革命圖景展現(xiàn)出來。通過對當時以郭文為首的革命軍和以朗德納克為首的反革命軍的對抗的細致刻畫,充分表達了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但整個作品中雨果都在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二者中艱難的抉擇和搖擺,小說的點睛之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宣告了雨果的抽象的人道主義精神最終占據(jù)上風。

一、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的矛盾

    《九三年》是法國大文豪雨果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一部長篇小說。雨果在經歷了法國巴黎公社運動失敗之后,對于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有了深深的感悟,以法國大革命的最高潮時期,一九七三年前后的法國革命斗爭為背景,完成了這一部鴻篇巨制。人道主義精神一直是雨果的文學作品中最突出的思想主題之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巴黎圣母院》一直到《九三年》間的一系列的雨果的文學作品當中感受到。然而,到了雨果創(chuàng)作生涯的末期,雨果對于人道主義精神的思索由于遭遇了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浪潮的影響,雨果在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的反復矛盾斗爭之上,產生了自己的抽象的立于“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的,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一點,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進行,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顯得越發(fā)激烈。

    小說開始,雨果就以一種相對客觀的第三方視角來描寫革命軍的日?;顒樱梢钥闯鲇旯麑τ诟锩腿说乐髁x精神的最終選擇的端倪。在小說的第一部第一章中,情節(jié)的推進主要是通過對話的形式進行。雨果用一個以冷峻的旁觀者的視角,用無任何主觀情感傾向修飾的語言描寫的一段革命軍中士,女酒倌和一個在草叢中避難哺乳的窮女人之間的對話,暗示著雨果在小說最后對于人道主義精神的抉擇:““可是,中士繼續(xù)盤問:”說吧,太太,你有家嗎?” “本來有的?!?nbsp;“在什么地方?” “阿譯。” “為什么不待在家里?” “家給燒了?!?nbsp;“誰燒的?” “說不清,是打仗?!?nbsp;“你是藍黨還是白黨,你和什么人在一起?” “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在這一部分的描寫當中,對話的主要三個人,革命軍的中士,隨軍酒倌以及這個窮女人分別代表著當時大革命背景下的法國的三種人:堅定的革命者,人道主義者和受戰(zhàn)火摧殘的普通老百姓。雨果在描寫這段對話時,是直接讓三者的對話在幾乎無作者多余的修飾之下,以直接引用人物話語的方式,來讓這幾段對話緊張急速的交替進行。作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能明顯感受到雨果的人道主義傾向。但是在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當中,雨果在作品當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傾向卻又明顯的搖擺和矛盾。革命者的偏執(zhí)無情,反叛軍首領朗德納克在賞罰分明的處決下屬時,對其威風凌厲,沉著冷峻形象的刻畫,以及朗德納克殘忍的屠村情節(jié)的描寫等等。小說中,雨果對于主要人物的刻畫和人物群像的刻畫過程中充滿了矛盾。

二、從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探究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于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觀點,幾乎所有的研究者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如:

“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雨果對究竟什么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作了非科學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回答。雨果將世界看成是“善”與“惡”的角逐場,認為人類的歷史是“善”不斷戰(zhàn)勝“惡”的過程。” “很顯然,雨果以抽象的人形、人的本質的概念作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作為出發(fā)點來解釋歷史、設計改革方案、構想其合理的世界。他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特定的社會關系來空談“善”與“惡”是不能闡釋歷史的。”

   諸如此類的對于雨果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批判是比較準確的。雨果受歷史唯心主義的理想,一步步地在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的斗爭當中,慢慢的把心中的天平偏向了人道主義精神的一邊。小說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三個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的突出表現(xiàn),象征了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沖出,最終,作者以“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壓倒了“絕對正確的革命”。

    旺代叛軍的首領朗德納克是整個小說當中刻畫的最為細致的人物。他沉著冷靜,殘忍冷峻。在小說開始的部分,朗德納克在叛軍的穿上為了整頓叛軍的紀律下令殺掉將功補過的失職船員。剛登上布列塔尼亞就將幫助過共和軍的村民屠殺干凈。但是對于朗德納克的描寫都是為了最后這個“惡魔”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覺醒作鋪墊,而造成巨大的戲劇沖突效果,來凸顯和宣揚雨果的人道主義觀點。

     小說的結尾部分,雨果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分別戰(zhàn)勝了三位主人公。雨果在整篇小說當中所鋪墊的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小說的高潮部分激化。朗德納克在人道主義精神的光環(huán)之下,作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叛軍頭子良心發(fā)現(xiàn),不惜落入敵人之手也要去救三個困于火中的孩童。有研究者認為,最后朗德納克的人物轉變缺乏合理性,顯得突兀而缺乏說服力。在此,沒有必要去追究朗德納克的人物轉變是否合理,而僅僅討論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革命之間矛盾關系。在小說核心情節(jié)當中,朗德納克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覺醒讓郭文和西穆爾登相繼動搖,并先后為人道主義獻身,舍身取義。郭文因為受朗德納克的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而放走了他,被西穆爾登處決,這一切也最終摧毀了西穆爾登的革命信仰,以自殺來結束心中的復雜的矛盾沖突。郭文和西穆爾登的內心矛盾掙扎體現(xiàn)了雨果心中同樣的矛盾。一方面,雨果肯定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民在封建專制的壓迫之下,只有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才能建立理想的社會制度,但是暴力革命所帶來的必要的流血犧牲又與雨果心中的人道主義精神背道而馳,雨果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找不到出路。最終,雨果用歷史唯心主義和理想主義解決了心中的這個矛盾,用博愛,友善,仁慈來化解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關系。

    小說中最主要的人物朗德納克是一個眼睛都不眨就可以下令將幫助過共和軍的村落屠殺干凈的反叛軍魔頭,他做事冷靜,毫不受人性冷暖的干擾,一切只為了反革命事業(yè)勝利,恢復封建主往日的榮光而行事。正是這樣一個人,在最后關頭竟然因為三個孩子,自己的人道主義精神被猛然喚醒。雨果為什么要刻意安排這樣的故事轉折。很明顯,這是作者要宣揚自己抽象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刻意設計和安排的情節(jié)。人道主義精神一直是貫穿雨果主要文學作品的核心主題思想之一,我們可以從他諸多作品中感受到這一點。對于《九三年》這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來說,通過反映資產階級社會對下層人民的殘忍壓迫,以及對下層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同情,充分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具有進步性的一面。但雨果又因為無法解決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在他看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將問題簡單的用抽象的人道主義精神來解決。用仁愛,慈悲,博愛來作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方法。這未免太過于理想化和抽象化。

    其實,雨果的這種抽象的人道主義精神傾向在他塑造西穆爾登這個形象的時候就有所表現(xiàn)。西穆爾登受羅伯斯庇爾的派遣到前線監(jiān)督郭文的工作,他剛正不阿,堅決奉行革命精神和準則,而這種不考慮人道主義精神的革命的精神和準則正是在小說高潮部分雨果通過小說情節(jié)的設計而批判的,而造成西穆爾登的革命信仰的原因,我們也可以從西穆爾登的經歷中可以找到。作為一個傳教士,西穆爾登并沒有家庭,他必須要忍受一個傳教士所必須忍受的孤獨之感。他必須要不停的讀書來緩解他獨生生活帶來的痛苦。西穆爾登沒有自己的家庭和妻兒,他唯有將祖國視為自己的家庭,將人民視作自己的家人。在表面上,西穆爾登將自己投身革命的抉擇視為是偉大的,其實在他的潛意識層面充滿了荒涼和虛無之感。雨果對于自己塑造的西穆爾登這個形象有著自己的評價:“西穆爾登什么都知道,同時什么都不懂。他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可是人生的一切他卻茫然無知。”“西穆爾登一往直前,這就注定了他的不幸?!边@段雨果對于西穆爾登的評價正是雨果自身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反映。

三、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于《九三年》這部作品,研究者主要討論的中心點還是這部作品的思想主題。而對于雨果的這種出于唯心史觀的抽象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研究者們大多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在革命和人道主義精神之間存在矛盾沖突的情況下,主觀的,忽視客觀歷史條件的拔高人道主義精神,以“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來壓倒“絕對正確的革命”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人道主義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方。朗德納克在明明可以逃走的情況下,放棄逃跑的機會而轉身去救三個孩子,其中所體現(xiàn)的人道主義精神固然可貴,但是,作為革命軍一方的首領,郭文就應該因為這個舉動而放了朗德納克么?顯然不是。人道主義精神固然是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成果之一。但是,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大環(huán)境下,只有贏得革命的勝利,才能改變幾百年來貧民百姓因為階級劃分而受到封建主壓迫的局面。在此,社會的進步,創(chuàng)造更加平等的社會關系才是人道主義精神在更高層次的體現(xiàn)。人道主義精神在戰(zhàn)爭中固然可貴,但是此刻革命軍的紀律更加重要,因為這關乎著更加偉大的人類社會的進步。

    我們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也要用同樣理性的眼光來看待革命。雨果的《九三年》常常被拿來與狄更斯的《雙城記》放在一起討論。二者都是以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作為小說的背景。狄更斯的《雙城記》就對“走直線”的暴力革命進行了批判。得伐石太太正是因為受階級壓迫時所產生的仇恨的控制而迷失了自己理性的雙眼。接革命之潮來報私仇,宣泄自己的仇恨和憤怒。而這樣的例子在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革命斗爭當中不占少數(shù)。在這樣的革命斗爭當中,革命僅僅是簡單的一幫人推倒了另一幫人而接替了他的王冠而已。等到民眾的盲目的激情退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流血犧牲僅僅是給自己換了個主人而已。所以盲目的暴力革命并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方法。革命斗爭如果不以人道主義精神為最終的精神追求,那么一切都是枉然。

本文來源:http://m.xwlcp.cn/w/zw/1534.html  《芒種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