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對傳統(tǒng)新聞價值的突破與重構
數據新聞作為新聞生產中的一大方向,從形式、流程和內涵指向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基于采寫編評的新聞樣式。這種差異也帶來了對數據新聞與傳統(tǒng)新聞在理論層面是否有別,以及區(qū)別在何的討論。從數據中發(fā)現(xiàn)新聞價值和呈現(xiàn)僅靠文字所難以呈現(xiàn)的故事,是數據新聞有別于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最重要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數據新聞承接了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中所強調的新聞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新聞價值標準,尤其是其所依托的大量數據以及這些數據背后所附加的價值條件,不僅與新聞敘事和呈現(xiàn)緊密相關,而且在新聞的公共性、數據的適用性等方面與隱私權、商業(yè)利益等形成內在沖突。因此,對數據新聞的分析不僅要觀察其表現(xiàn)形式和生產流程的改變,而且有必要突破數據及其呈現(xiàn)途徑的形式表象,從其背后的內涵價值探求新聞樣態(tài)的改變。
一、數據新聞與傳統(tǒng)新聞究竟是否同根同邏輯
(一)分析邏輯還是技術邏輯:數據新聞的生成脈絡
從理論脈絡上看,數據新聞與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報道等概念有著一脈相承的關聯(lián)。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新聞記者菲利普·邁耶提出了精確新聞理論。精確新聞學的出現(xiàn),是對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的追求,它要求記者通過使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和手段,諸如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田野調查等,以保證新聞的準確和客觀。而精確新聞的這一追求,數據新聞同樣有所繼承。①計算機輔助報道是使用計算機來輔助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新聞報道方式,其發(fā)端于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使用大型機處理政府數據庫、發(fā)現(xiàn)和調查新聞事實的早期階段,再到20世紀70-80年代通過PC機普及、商業(yè)和政府數據庫的進一步開放形成的“以新聞報道為目的,對任何計算機化的信息來源的處理和使用行為”的第二階段,發(fā)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新聞采集、分析和制作的第三個階段。②
上述三個概念頗為糾結,有不少學者都曾嘗試厘清其中的關系。國內存在兩種較為明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數據新聞是由精確新聞發(fā)展而來,數據新聞是在數據時代的衍生品,是精確新聞的進一步延伸;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數據新聞由計算機輔助報道發(fā)展而來,計算機輔助報道就是起源于精確新聞報道的需要,而數據新聞在計算機方面的應用就可以被理所當然的視為是計算機輔助報道在大數據時代的提升和發(fā)展。
這兩種觀點之間的爭議在于,數據新聞是側重于分析邏輯,還是側重于技術邏輯?其背后的實質性問題則是:數據新聞與傳統(tǒng)新聞之間的傳承關系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差異,直接影響到數據新聞的生產思路和發(fā)展方向。反映在現(xiàn)實中的問題轉化為:數據新聞該如何在技術的強化中保持新聞價值的核心。
(二)詮釋新聞價值的多重維度
記者憑借一套新聞價值觀來幫助自己判斷事件的新聞價值。③自李普曼在《輿論學》中對新聞價值進行了詮釋之后,新聞理論界對新聞價值的探討就一直未停,關于新聞價值的指向與構成要素存在不同的詮釋。比如梅爾文·門徹將新聞價值規(guī)定為:及時性、沖擊性/終果性、顯赫性、接近性、沖突性、不尋常性、當下性和必要性。④他認為這七個要素決定了事件、人物和想法的新聞價值。與之類似的新聞價值理論是美國希伯特和麥克道格爾提出的五要素說,具體包括:時效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沖突性。⑤在新聞價值五要素中,新聞客觀性存在于已經發(fā)生的新聞事實之中,同時受眾是新聞價值判斷的核心,新聞價值的關鍵在于受眾興趣和受眾心理。五要素說作為新聞價值標準被廣泛用于指導新聞實踐。
另有學者從受眾接受出發(fā),將新聞價值分為表層新聞價值、內層新聞價值和深層新聞價值。認為新聞價值以及從新聞價值延伸出來的諸多價值能否實現(xiàn),關鍵還是要看接受主體的價值認知能力、理解文本意義的能力、新聞價值的評價能力。⑥具體說來,表層價值強調受眾事態(tài)信息的接收能力;內層新聞價值側重情態(tài)信息的表達與傳播;深層價值則強調意態(tài)信息的傳遞,即意態(tài)信息主要是指蘊藏在新聞事實中的潛在道理,傳播主體在認識到其存在的情況下,只要真實地再現(xiàn)了事實信息,巧妙再現(xiàn)了事實的邏輯,抓準了再現(xiàn)事實的時機,那無形的道理就會體現(xiàn)在文本之中。
還有學者從社會功能出發(fā),從新聞的宣傳、引導和教育意義將新聞價值的要素概括為:報道新聞,傳播信息;反映輿情,引導輿論;傳授知識,普及教育;提供服務,文化娛樂。并且指出,正是新聞價值具有社會功能性,新聞在被傳播出去后才會滿足人們的某些需要,才會對受眾和社會產生某些效果。⑦
上述對新聞價值的詮釋從構成要素、受眾接受和社會功能的不同維度對新聞價值加以詮釋。長期以來,這些價值理念影響著傳統(tǒng)新聞的生產流程和功能定位。盡管受到社會環(huán)境影響,對新聞價值的詮釋視角有所不同,但這些理念之間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對話。隨著數據新聞的發(fā)展,基于傳統(tǒng)新聞目標定位和生產流程的新聞價值理念,在哪些方面以及何種程度上受到挑戰(zhàn),對我們理解新聞的未來發(fā)展頗具意義。
二、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理念是否依舊適用
與上述問題緊密相關的是,數據本身及其所關涉的環(huán)境條件是否動搖了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理念。對數據新聞來說,數據是核心,數據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新聞價值。這一方面來源于數據本身的采集和處理的質量;另一方面來自于數據分析的方式。僅就數據本身而言,準確性、權威性、相關性是最為重要的評判要素。⑧數據的介入給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觀念帶來了相應的改變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一)新聞時效性:數據趨勢與預測性報道中的新聞未來時
一直以來,新聞被定義為是對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在這個認知觀念的觀照下,新聞行業(yè)做的預測性報道,即記者憑借以往的新聞報道經驗和新聞嗅覺,對尚未發(fā)生的事件進行報道。有學者認為,這種新聞報道樣式違背了新聞的先有事實后有新聞的客觀規(guī)律。⑨傳統(tǒng)報道的時效性是指對新近發(fā)生時間的及時報道,要求報道及時,內容新鮮。從時間上看,它包含兩個時間段:一個是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另一個是新聞報道的時間。一般認為,從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層面看,有必要對發(fā)生在當天或前一天的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也可以報道與當天事件有關的先前事件;從新聞報道的時間上看,新聞報道要及時跟進,并進行不斷更新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欲??傮w來講,在新聞價值判斷中,時效性是指新聞報道時間和新聞事件發(fā)生時間的時間差,時效性越強,那么新聞的價值就越大。
基于數據的分析強調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的把握。數據新聞的出現(xiàn)提早了新聞報道的時間,數據新聞報道早在新聞事件產生之前就已經著手報道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谷歌對流感在美國傳播的預測報道。早在美國爆發(fā)流感的幾周前,谷歌的專家團隊就已經在《自然》期刊上發(fā)表了相關論文。在文中,他們解釋了為什么能夠成功預測流感在美國的傳播,而且還將傳播的情況具體到特定的地區(qū)。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針對多年來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生育率不斷下降,育齡女性更習慣單身的現(xiàn)象,英國《經濟學人》網站制作了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Woman的數據新聞,依照各國和地區(qū)凈生育率數據,預測出各國和地區(qū)最后一個女人的出生時間,將會對該國家和地區(qū)造成不可遏制的負面影響,引起社會民眾對這個沉重問題的關注和反思。
換句話說,數據新聞給新聞業(yè)提供了“創(chuàng)造新聞”的機會。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是對已發(fā)生或是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而數據新聞通過發(fā)掘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故事,依照數據發(fā)現(xiàn)再參照事實,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報道。比如,通過分析長時間跨度的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新聞由此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了其新聞的時效性價值。
(二)數據適用性:中立把關人與客觀報道正當性的挑戰(zhàn)
與記者經驗視角的事實判斷相比,對大規(guī)模相關數據信息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更大范圍內問題的本質,并用數據證明它更接近事實的狀態(tài)。尤其是對一些復雜的事件而言,數據新聞一方面提升了媒體的工作層面,促使媒體所報道的內容從表層現(xiàn)實到深層現(xiàn)實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提高了媒體對社會問題的理解程度,也將改變媒體對報道客觀性的實踐水準;另一方面,數據新聞對數據的高要求,不僅需要記者具備更高的數據素養(yǎng)對客觀性加以驗證,而且需要平衡數據使用和適用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對報道正當性提出了挑戰(zhàn)。
《衛(wèi)報》在2011年的倫敦騷亂報道中,借助數據呈現(xiàn)幫助社會公眾了解事態(tài)進展和具體原因。當時的英國政府認為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是加劇騷亂發(fā)生的重要原因,認為它們方便了謠言傳播,并據此要求臨時停止人們社交媒體的使用,在這次騷亂中,政府沒有調查騷亂發(fā)生的真正原因,只是急于處理騷亂。制作“騷亂中的謠言”的數據新聞團隊利用檢察機關和地方政府部門的數據,以交互地圖方式呈現(xiàn)了騷亂發(fā)生地和該地域經濟狀況有一定的相關性,有力地駁斥了首相卡梅倫在騷亂起初聲明的騷亂與貧困無關的結論。此外,該團隊還對Twitter的信息做了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Twitter雖然也在傳播謠言,但是在公布事實和恢復社會秩序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這則新聞中所使用了Twitter上抓取的個人信息數據,個人的推文是否可以被作為公共資源來使用,是長期以來數據適用性問題的一個重要爭議。事實上,不少數據新聞中的數據來源主要是政府機構、企業(yè)、研究機構、國際組織、民意測驗和傳媒機構自身采集的數據。⑩其中,通過機構,特別是政府機構獲取的公開數據所占比例最高。(11)一方面,公開數據有益于公眾利益和基本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公開數據中的記錄也可能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對于數據新聞的生產而言,公開、可得數據的豐富性,能夠保證數據新聞的新聞源的豐富性和可檢驗性,從而拓展數據新聞的報道領域。與此同時,這些數據的易得性,也使得數據新聞報道面臨新的倫理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數據背后的社會責任沖突。
(三)隱含的數據邏輯:數據新聞中的公共意義關聯(lián)
數據新聞源于調查報道,對公共性的追求是數據新聞的一個重要取向。數據的意義在于喚起公眾對一些原本無意識的問題的認知,并且通過數據增強其論證的可信度。數據可視化對公共性的意義主要在于,通過數據能夠建立或解構事件關聯(lián),在文章中會自成邏輯,幫助敘述和解釋整篇故事。
2016的全球數據新聞獎(以下簡稱DJA)年度最佳數據可視化獎《天空中的間諜》報道了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FBI)與美國國土安全局(DHS)對美國公民的空中監(jiān)視。Buzzfeed的兩名編輯Peter Aldhous和Charles Seife通過R和Python從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上得到的兩百架聯(lián)邦飛機定位信息數據(數據涵蓋了2015年8月中旬到12月的時段),最后使用CartoDB.js、QGIS等地理信息可視化繪制軟件制成一幅關于飛機監(jiān)視行動規(guī)模和范圍的動態(tài)圖景。該報道一開始就指出,每個工作日有上百架FBI和DHS的飛機在監(jiān)視著美國人的一舉一動,這種監(jiān)視行為卻極少受到公開監(jiān)管。FBI和DHS的發(fā)言人說這種監(jiān)視行為不是針對公眾的,DHS說這些飛機用來保障邊境安全,同時也檢查走私、販運行為,監(jiān)測得到的數據用于配合包括FBI在內的執(zhí)法部門的工作。FBI則說,這些飛機是用來調查恐怖分子、間諜和罪犯的。事實真的如此嗎?Buzzfeed網站通過分析所得到的數據指出: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這些飛機的出勤率下降超過70%。為了讓讀者能夠最直觀的感受這些監(jiān)視行為,還使用了交互地圖展示出變化的時間序列,并同時展示了累積的飛行路線和隨時間變化的航班動態(tài)。這則新聞讓公眾看到,政府對民眾的監(jiān)視頻次是如此觸目驚心。
在很多數據新聞案例中,新聞的公共性是通過數據挖掘和呈現(xiàn)而形成的,這與傳統(tǒng)新聞價值中將公共性作為新聞報道的目標追求有所不同,數據新聞中的公共性在有些情況下并不是預先設定的,而是通過從數據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來。由于記者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在大量的信息沖擊下,很多精力被用于和其他平臺的信息保持連接,致使很多記者在發(fā)掘新聞線索、核實事實真相和深度解析社會問題的投入不夠,大量重復的新聞內容直接搬用,微博、微信和直播網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記者采訪。在一些數據新聞報道中,記者通過分析數據找出相關性,闡釋新聞故事,最后生成了新的意義。
(四)發(fā)現(xiàn)“異常性”的方法轉變:數據背后的故事
“異常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早在19世紀70年代“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就成為美國商業(yè)報紙選擇新聞的一條不成文標準。在新聞故事中,異常性主要以少見離奇的事件和從事非正?;顒拥娜藶橹?。但在對異常性的判斷上,記者往往需要憑借長期新聞實踐中形成的新聞敏感和報道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數據新聞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異常值,從而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新聞價值。這在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方式中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2013年度DJA數椐新聞調查類系列報道《2004-2013年的阿根廷參議院支出調查》,出自阿根廷《民族報》,他們的團隊成員在對三萬份數據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了異常值,繼而發(fā)現(xiàn)時任參議長的布杜開支數據存在巨大問題,引發(fā)當地強烈的社會反應。布杜被司法調查,參議院的官員也開始正面回應自己的開支問題。
這篇報道的數據來自三個不同的發(fā)布來源:參議長頒布的政策文件,參議院行政部和參議院會計部分別公布的相關文件。由于文件格式不統(tǒng)一,《民族報》團隊的工作人員幾乎是從零開始,整理了三萬多份文件,手動錄入進Excel,最后將它們的格式統(tǒng)一,形成了詳細的電子數據庫。按照關鍵詞檢索、不同方式排列并進行比對核算后,記者發(fā)現(xiàn)時任副總統(tǒng)和參議長布杜的開支數據中存在重大問題,并根據這些數據報道了三篇重磅報道。第一篇是針對布杜在公務出行中支出過大的問題,在數據中發(fā)現(xiàn)了保鏢和助手配備過多、公務活動的進程過于冗長、不明開支等問題;第二篇披露了布杜挪用參議院應急資金購買自家的奢侈家具,而且超出了預算的一倍;第三篇報道里,按照起止時間(2011年12月29日-2012年12月25日),將布杜2012年所有報銷開支的公務出行標示出來,制作成一個互動式圖表。通過這個互動圖表,讀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些旅行日期有大部分的重疊,布杜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兩個地點出差。那些已經取消了的出行支出卻依然得到報銷,這些都被一一標注出來。
當下具有影響力的數據新聞,不乏從數據中發(fā)現(xiàn)異常值,從而挖掘新聞背后故事的新聞生產方式。比如,《盧森堡泄密》《瑞士泄密》等系列報道,都是通過泄露的文件發(fā)掘出具有更深層次價值的新聞內容。這一方式延續(xù)了調查報道的基本理念,但在實現(xiàn)方式上卻有所不同。在傳統(tǒng)的調查報道中,記者深入到一線環(huán)境中,收集到相關資料,然后經過多方取證,對事件的全貌有清晰地把握,最后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報道出真相和事實;但是在數據新聞中,主要方法是對于已有數據和材料的再挖掘。換言之,數據的發(fā)掘過程就是調查報道的過程,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成為數據新聞記者所需要具備的重要技能。
(五)趣味性再定位:從新聞作品到媒介產品的目標轉移
如果說新聞是作品,那么數據新聞則更接近于產品。不僅其生產流程、內容呈現(xiàn)和操作路徑都對技術產生強烈的依賴,而且常常能夠自成一體,不再僅僅是某一個新聞頁面的一小塊。自媒體、APP等應用其中,更是讓數據新聞成為程序開發(fā)的產品。
報道政府部門的財政預算可以說是一個繁雜又專業(yè)的過程。新聞的互動性設計提高了受眾參與度,參與所帶來的數據價值改變了傳統(tǒng)新聞的內容構成模式。2012年BBC和KPMG聯(lián)合推出的《預算計算器:2012年預算是怎樣影響你的?》,其在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政府預算之間建立起一種相關性,用戶只要在界面應用上輸入個人生活信息:你在一周所購買的香煙和啤酒數量、擁有的汽車數量、每月薪水等,按照所給數據,計算器能夠顯示出2012年的政府預算將要你多付多少稅、生活質量與去年相比是否會降低。通過這種方式,媒體不僅建立了一個用戶數據庫,而且能夠通過互動分析,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這種類型的數據新聞在呈現(xiàn)樣式上往往采取更為活潑的方式,如2015年的獲獎作品,BBC的《你最適合哪種運動?》是一項60秒的測試類應用,測試包括13個問題,如身高、力量、疼痛忍耐度、敏捷度、持久力、柔韌度、交互度、合作性、注意力、體脂肪等問題,每一個問題按重要性程度,從1到10進行的分值范圍內進行自我評估。在該項測試的問題設置中,將一些抽象的問題進行具象化的表達,以促使用戶能夠更加確切地進行回答。這種類型的數據新聞所蘊含的趣味性和貼近性原則都讓受眾的參與興趣得到更好的提升,而受眾參與則構成了新聞故事的一部分。
從新聞價值取向的層面來看,傳統(tǒng)新聞報道往往更加突出顯著性和重要性等新聞價值要素,卻比較輕視趣味性這個新聞價值要素。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數據新聞在新聞價值要素的取向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開始高度重視新聞價值的趣味性要素,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發(fā)掘新聞的趣味性要素。
三、新聞價值再審視:如何定義數據新聞的新聞價值
與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流程不同,數據新聞通常是從數據開始,需對數據進行采集、清洗、整理,并進而可視化,最后完成新聞故事。在全球數據新聞獎的評選中,檢驗一件數據新聞作品是否優(yōu)秀,會從數據、敘事、調查、應用和可視化這些維度上加以考量。這套評判標準在傳統(tǒng)新聞的價值理念上,賦予了新聞價值不同的內涵,也正是這樣,數據新聞被賦予了未來新聞樣態(tài)的獨特魅力。綜合其考量維度,本文認為數據新聞的新聞價值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定義。
(一)準確性、可靠性:作為起點的數據質量
數據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數據新聞的質量,也是數據新聞是否能夠成立的基礎和前提。而數據質量一方面來源于數據源的質量;另一方面來自于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方法。如果數據質量不過關,數據新聞就很難成立,因此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數據新聞的核心價值。
數據新聞中的數據類型多種多樣,數值型數據、序列型數據、類別型數據、甚至文本都可以作為分析的依據。對于數值型數據來說,精確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新聞價值,用于數據分析的空間也就越大。對于其他類型的數據來說,準確度越高,分析的層次也就越容易建構,數據背后的新聞價值空間越大。需要說明的是,很多數據新聞所依據的數據量龐大,盡管整體數據是準確的,但如果局部數據不準確或者缺失,也將有損新聞的數據價值。
數據可靠性是指數據來源是否可靠,所用數據是否經過驗證??煽康臄祿碓窗ǎ夯趯I(yè)性的權威,如各類政府部門、企業(yè)單位、研究機構等社會主體,就自身業(yè)務和專業(yè)領域所公布的相關數據;基于專業(yè)信譽的機構,如獨立的調查研究機構發(fā)布的數據,如得到公眾和專業(yè)人士的廣泛認可,也可認為有較高的可靠性。在數據預處理時,通常需要對所獲得數據進行多源印證。此外,數據新聞的可靠性原則還包括:采集渠道正當,不違反數據獲取和使用的倫理規(guī)范,對數據的信度、效度均有檢驗,正確使用抽樣方法和統(tǒng)計計算方法,數據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等。
(二)易讀性、參與性:可視化敘事中的技術邏輯
可視化是數據新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新聞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數據價值在新聞中的直觀呈現(xiàn)。數據可視化使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把原本數據符號轉換成靜態(tài)圖表或動態(tài)圖形,以直觀的形式將原本文字不能呈現(xiàn)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
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中,新聞敘事是報道新聞事實與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主要用文學敘事手法,把新聞事實寫成新聞故事,經過加工分析,原本雜亂無章的新聞事實成為有導向、有邏輯、有層次的新聞故事。在數據新聞中,抽象的數據被具體化,以直觀的圖形呈現(xiàn)構成新的敘事手法,受眾可以一目了然獲取需要長篇文字和復雜闡釋才能實現(xiàn)的新聞內容。同時,數據可視化作為全文的邏輯銜接,在文本和圖像視覺時間建立關聯(lián),幫助拓寬故事敘事的廣度和深度。
經典教程《數據新聞手冊》中提到,數據新聞的工作者應該從各個來源采集各式各樣的并且難以獲取到的數據信息,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將復雜的新聞故事簡單化,使用戶真正地理解了新聞報道的意義。(12)與傳統(tǒng)對所發(fā)生的新聞事實進行描述的方式不同,數據新聞記者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制成的交互式圖表,將第一手獲取的復雜資料信息簡單化,解析復雜的議題,為用戶提供明晰、易理解,同時又是私人訂制的閱讀體驗。在很多可視化的數據新聞中,交互圖表是經常使用的方式,用戶可以在龐雜的可視化圖形數據中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激發(fā)用戶參與的模式,使許多看似無用的數據與用戶的生活變得息息相關,幫助用戶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到數據,并重視數據。參與性是數據新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新聞價值的一個特征,盡管并非所有的數據新聞都具備參與性,但具備交互性的數據可視化在改變新聞的敘事邏輯、增強趣味性方面發(fā)生著作用。
(三)公共性、適用性:數據使用中的價值取向
盡管數據新聞的核心是數據,但并非簡單地將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技術引入新聞報道中。與傳統(tǒng)新聞對公共性價值的強調一致,同樣需要引發(fā)公眾的共鳴;所不同的是,數據增添了新聞敘事的力度,讓新聞敘事更加有理有據,具有科學精神。數據新聞擅長挖掘數據背后的相關性及其所隱含的社會價值,這種相關關系的發(fā)現(xiàn)和闡釋依賴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實質上卻指向數據本身所蘊含的公共性關懷。
在通過講述一個復雜故事來揭示真相的理念下,數據新聞在實踐上不應只是目的性地分析數據或數據可視化,應該是將其作為一種工具來解析復雜議題,接近發(fā)生事情的真相。其背后就是新聞的公共性價值。諸多獲獎例子已經表明,數據新聞改變了新聞的敘事邏輯,通過數據分析讓公眾了解到原本難以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而這些幾乎都是基于公共數據的挖掘而達到的。
所謂數據的適用性主要是指由各種信息匯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數據,各種信息片段的交叉、重組、關聯(lián)等,以及其所達到的去匿名化效果是否在數據新聞的使用中帶來不當的結果,比如個人隱私權的侵犯。約書亞·費爾菲爾德采用由W.D.Ross提出的道德理論框架,探討了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倫理研究出現(xiàn)的新問題。(13)隨著數據集的增大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侵犯隱私的成本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確保公眾的知情同意權的成本不斷攀升。(14)我們使用互聯(lián)網的各種路徑和形態(tài)時留下了海量的信息和信息痕跡,都被作為大數據的一部分,被保存和匯集。雖然掌握著用戶大量數據的主題不是傳統(tǒng)媒體,但媒體和掌握各方面大數據的組織可以建立以利益為背景的合作關系。當特定的報道題目涉及用戶隱私時,媒體有可能違背職業(yè)道德,利用這層關系獲取數據。(15)
對大數據技術來說,傳統(tǒng)的模糊化、匿名化這兩種保護隱私的方式基本失效。(16)即使大數據集中的數據都是匿名的,也可以通過個人的搜索歷史、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內容或聯(lián)系人輕而易舉地確定其身份和名字,實現(xiàn)去匿名化。(17)這是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 徐州蘇軾紀念館數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產業(yè)鏈研究
- 互聯(lián)網下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 復興與困境:“互聯(lián)網+”時代漫畫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意義生成
- 基于環(huán)境育人的高職院校教學環(huán)境設計提升的路徑探索 ——以設計專業(yè)教學樓空間改造為例
- 理性與詩性的交融:富蘭克林·布斯鋼筆墨繪畫風格的形成與影響
- AIGC技術助力藝術設計類職業(yè)人才“專精特新”培養(yǎng)路徑研究
- 定格動畫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課程中的應用——以石頭畫為例
- 由藝造記憶談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
- 基于審美素養(yǎng)提升的美術鑒賞路徑探索
- 民間非遺工藝美術的現(xiàn)代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