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揭秘舟山姓氏的歷史淵源

作者:岑映 來源:《文化產(chǎn)業(yè)》日期:2025-04-02人氣:15

姓氏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內(nèi)容,它以人類為主體,隨著人類個體、家庭、家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由血緣關(guān)系而衍生的人本文化。“姓”最早來源于遠古時代的各種圖騰和地名,本義是指源于同一女性祖先群體所共有的符號標志,與圖騰一樣,具有精神紐帶的作用與排它性。“氏”為“姓”的分支,“姓”以別婚姻,“氏”以分貴賤。秦漢以后,姓氏合一,數(shù)量大增,變化多端,逐漸復雜。本文結(jié)合舟山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對全市人口超過萬人的姓氏源流情況作一簡單梳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姓氏來源。

1 概況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北部海域,是中國第一大群島,主要島嶼有舟山本島(包括定海部分和普陀部分)、朱家尖島、六橫島、金塘島等,其中舟山本島面積最大,為中國第四大島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舟山群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載舟山之名由來:“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舟山”為“定海山”,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定??h明、清時期因抵御外敵,曾有多次海禁并遷舟山居民于大陸的情況。據(jù)《舟山市志》(1985-2005)記載,全市有姓氏679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舟山人口超過萬人的姓氏有28個,超過千人未到萬人的姓氏有122個,王、張、陳、李、劉位列舟山“百家姓”前五名。探究舟山姓氏的源流,對了解和研究各個時期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舟山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百家姓”前28個姓氏(按常住人口排列)

排名

姓氏

數(shù)


排名

姓氏

數(shù)


排名

姓氏

數(shù)


排名

姓氏

數(shù)

1

89066


8

22763


15

18321


22

11328

2

72331


9

21140


16

17022


23

11186

3

61902


10

20710


17

14799


24

11119

4

51031


11

20076


18

14486


25

10985

5

46029


12

19775


19

13839


26

10460

6

32610


13

19112


20

13837


27

10385

7

30350


14

18390


21

11947


28

10123

數(shù)據(jù)來源:舟山市統(tǒng)計局.舟山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解讀[EB/OL].2021-09-03.

 

2 舟山姓氏源流追溯

舟山姓氏來源復雜,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繁榮和變遷。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官職名號、地名或居住地;也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職業(yè)或行業(yè)。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姓氏在舟山扎根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姓氏文化,這些姓氏通過婚姻、后代傳承等方式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本文通過搜索網(wǎng)上資料、查閱舟山本地家譜及相關(guān)文獻資料,就舟山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百家姓”中人口超過萬人姓氏來源進行了整理。

舟山境內(nèi)世居王姓人口最多,全市115.78萬常住人口中,王姓人口8.91萬,占總?cè)丝诘?.7%;其中一支元末明初自山西太原遷入,分布小沙、馬岙、石礁、鹽倉、紫微等地;一支明成化年間自寧波鎮(zhèn)海定居皋泄,分布皋泄、白泉、北蟬一帶;一支明天啟年間自寧波余姚定居白泉,分布在白泉、北蟬、洋岙;清順治年間被遭內(nèi)遷,康熙時重返故里,其余的都是清康熙展復以后遷入。人口第二位的張姓,據(jù)《普陀縣志》(1992年修)記載:“明萬歷間(1573-1620),河南張氏5兄弟逃荒,3個分別定居展茅鄉(xiāng)張家,蘆花鄉(xiāng)南岙、邵岙?!绷頁?jù)《展茅張氏宗譜》(1996年修)記載:“據(jù)志顯、守逵兩公抄本所記:始祖君利公于明隆慶六年(1572),因避亂由河南杏花村石旗廟側(cè)遷來,傳今已一十七代,歷四百余年之時日?!贝送?,據(jù)《寧波北侖霞浦張氏宗譜》(清光緒十五年六修)記載,大量張氏族人從寧波北侖霞浦遷至舟山,足跡遍布舟山本島之定海城關(guān)、馬岙、白泉、展茅、沈家門、蒲岙以及六橫島、朱家尖島、桃花島、佛渡島、登步島、普陀山、魯家峙島、金塘島、大貓島、岱山島、衢山島等。人口第三位的陳姓,一支明弘治年間自寧波鄞縣遷入,分布洞岙、北蟬、荷花、皋泄、干石覽、白泉、城關(guān)等地;一支明萬歷年間自福建泉州定居石礁;其余清康熙展復后陸續(xù)遷入海島。第5位劉姓,據(jù)《定??h志》(1994年)記載,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有多支劉氏族人分別從寧波鎮(zhèn)海貴駟橋、鄞縣及山東諸城遷至定海白泉、北蟬、洋岙、皋泄、鹽倉、金塘、長峙、長白、山潭、城關(guān)等地定居。第8位林姓,其中一支林氏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從福建莆田縣八角井經(jīng)海路遷到定海馬岙、長白、城關(guān)、干石覽、白泉等地定居;一支林氏于清康熙年間,從寧波鎮(zhèn)海小港(今寧波市北侖區(qū))遷到白泉、瀝港、洋岙、城關(guān)等地定居,另一支林氏于清乾隆年間,從慈溪遷至大沙、白泉定居。第13位夏姓,據(jù)《滃洲禮房夏氏南山前中房族譜》(清同治七年六修本)記載:定海南山夏氏,世出越州,而后遷至鄞縣之萬齡老界,以后又分遷于奉化之禽孝與翁洲(今舟山)定海西鄉(xiāng)南山等處,距今已有800余年。夏氏家族子孫興旺,后分為四房一后房,一房在岑港煙墩下,二房在雙橋南山下,三房在岑港大廟前,四房在南山前房,后房在南山后房。第16位黃姓,據(jù)《翁州紫微莊墩頭黃氏宗譜》記載,始遷祖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從寧波鄞縣鄞塘鄉(xiāng)遷居昌國(今定海)定居;另據(jù)《定??h志》(1994年)記載,盤峙黃氏于清乾隆年間從寧波鄞縣黃泥橋遷入,山潭黃氏于清乾隆年間從慈溪慈北遷入,石礁、洋岙、鹽倉黃氏于清乾隆年間從嘉興海鹽遷入,洋岙黃氏于清同治年間從寧波鎮(zhèn)海遷入。第21位方姓,據(jù)《北蟬方氏宗譜》、《六桂堂寧波舟山方氏宗譜》、《螺頭方氏宗譜》記載,方氏原居寧波方家河頭(今寧波市慈溪龍山鎮(zhèn)),寧波方氏遷往舟山各地,其中有定海大沙方氏于明隆慶年至明天啟遷往大沙南岙,定海北蟬方氏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居北蟬莊石礁頭,定海鹽倉螺頭門方氏于清咸豐初年由大沙遷徙鹽倉外螺頭、定海擂鼓山方氏、金塘新建方氏、岱山大漁山方氏、岱山大衢黃沙岙方氏、嵊泗石柱岙方氏等。第23位余姓,據(jù)《四明余氏宗譜》(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記載:定海北蟬小展余氏,始遷祖曾任明州觀察判官,后從奉化西塢鎮(zhèn)余家壩遷到定海甬東村定居,其孫輩分兩支,一支移居石礁順利村,一支移居北蟬小展岙。明初海禁,族人盡遣內(nèi)陸;清初舟山展復后,小展余氏先祖攜家人返回小展岙定居,其三子,長子住西地舍,稱上份頭;次子住樟樹灣,稱中份頭;三子住岙里,稱小份頭;根深葉茂,人丁興旺,后裔陸續(xù)遷往別地,以朱家尖最多,后裔繁衍最快。第28位樂姓,祖居河南商丘,始遷祖樂全五(叔字輩)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從寧波鎮(zhèn)海只身定居小沙岙青龍山南麓,因地處偏僻,清初海禁時僥幸逃過一劫,這是舟山歷史上罕見的未被遣徙的家族。

3 舟山姓氏遷移與分布

歷史上舟山曾是海中孤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獨特的山海環(huán)境,吸引了不少人群到此。踞島為生的海上漂泊者、駐守海疆的軍人及其眷屬、逃荒避難的內(nèi)陸百姓、捕魚謀生的沿海漁民都在舟山留下過蹤跡。

3.1 遷出地以寧波市為主  

據(jù)《浙東家譜文化研究》介紹,舟山姓氏家族的遷出地以寧波鎮(zhèn)海(今鎮(zhèn)海區(qū)、北侖區(qū))、鄞縣(今鄞州區(qū))、慈溪、奉化四縣最多,主要有:大碶、小港、柴橋、霞浦、穿山、梅墟、寶幢、澥浦、莊市、昆亭、塔峙、五里牌、鄔隘、姜山、三北、寧波城西門外等。

3.2 遷入地遍布舟山各地  

各個姓氏家族從寧波市遷入舟山各地的路線主要有三條:一是從寧波遷往舟山本島,再由本島遷往附近小島,其中部分經(jīng)金塘島等地暫住后遷往本島或附近小島;二是由慈溪、余姚等地遷往岱山島,再由岱山島遷往衢山、嵊泗等島;三是由寧波遷往六橫島,其中部分經(jīng)六橫島遷往蝦峙、桃花島等。此外,由臺州、溫州、福建遷入的姓氏家族,一般是直接從海路到達捕魚方便的外圍海島,如東極諸島來自溫州、福建的較多;朱家尖島來自福建、臺州的較多,該島的西岙則是溫州的占多數(shù);嵊泗枸杞島、壁下島來自溫州的較多,花鳥島來自臺州的較多。

3.3 遷移年代以清初展復后為主

歷史上舟山屢興屢廢,特別是經(jīng)歷明、清兩朝幾次遷舟山居民于大陸后,舟山成為幾乎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因此,舟山現(xiàn)存姓氏家族在當?shù)氐亩ň訒r間都不長,極少超過千年。舟山姓氏家族遷入時間主要是在清康熙至道光二三百年間,而又相對集中于二個時期,清康熙至乾隆一百三十余年期間,這是歷史上繼南宋大批移民進入海島定居之后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高潮,而后在清嘉慶至道光五十余年間又有較大規(guī)模的移民進,舟山姓氏結(jié)構(gòu)也由此基本形成。據(jù)1994年出版的《定海縣志》記載,1987年定海352個姓氏中,有59個世居海島,而清康熙展復后陸續(xù)從外地遷入的有293個姓氏,占83.14%,原世居定海在清順治遣徙時被迫遷入內(nèi)陸,康熙展復后重返故里,只約占17%。

4 舟山姓氏鄉(xiāng)賢名士舉隅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舟山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克服海島地域局限,憑借著海島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舟山海洋歷史文化。從古代到近代,舟山的姓氏家族中涌現(xiàn)出一批批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有著顯著成就的鄉(xiāng)賢名士,他(她)們或以官宦之身造福一方,或以商賈之姿推動經(jīng)濟,或以學者之態(tài)傳承文化,共同書寫了舟山輝煌的歷史篇章。

4.1 古代鄉(xiāng)賢 

  南宋昌國太師余天錫,定海北蟬鄉(xiāng)小展村余氏先祖,為官期間不僅政績卓著,更以捐建虹橋書院、捐資造橋鋪路等善舉贏得了后人的敬仰,定海城內(nèi)舊有“大余橋”、“小余橋”即為余天錫、余天任兄弟倆出資建造。明代狀元張信,定海城關(guān)人,明洪武二十六中解元,次年中進士第一名,是舟山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郎;他的才華和成就不僅為家族增光添彩,更為舟山的教育事業(yè)樹立了榜樣,激勵無數(shù)學子勤奮好學,追求卓越。

4.2 經(jīng)濟領域 

  定海孫謙堂孫氏第六世孫爾安,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擅長計算運籌,專攻造幣,其才識為當時幣界之翹楚,著有《鑄造銀幣之概要》及《幣制略編》,把自己一生對幣政及鑄造法的見識留給后人。中國清末民初銀行保險實業(yè)家朱葆三,祖籍浙江臺州府黃巖縣,后隨父落籍寧波府定??h(今舟山市定海區(qū))。他一生奔走于滬浙兩地,不僅在國內(nèi)外投資創(chuàng)辦了一大批工商、輪運、金融企業(yè),還擔任上海總商會會長、定海旅滬同鄉(xiāng)會長,生前曾捐資辦定海學(今舟山中學,建南珍橋,創(chuàng)辦定海時疫醫(yī)院等。旅滬著名商人許廷左,定海城關(guān)周家塘人,民國十五年與朱葆三在上海創(chuàng)辦舟山輪船公司,開辟上海-定海-穿山-海門(今椒江)航線;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曾在定海捐建廷左義務小學(今定海廷左小學)。“火柴大王”劉鴻生,定海城關(guān)人,其一生不僅為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且熱心社會公益,捐資興辦慈善和教育事業(yè),定海公學(今舟山中學)便是他為主籌辦起來的定海白泉王氏族人王啟宇,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家用機器生產(chǎn)、集紡、織、染為一體的紡織企業(yè),捐資助建定海公學(今舟山中學),其子王福元迭次捐資定海一中興建啟宇圖書樓、啟宇體育館,并為設啟宇獎學(教)基金。世界船王董浩云,浙江定海人,長期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yè),是世界著名的航運實業(yè)家,也是一名慈善家;他建起總噸位1100萬噸的航運帝國,被譽為“當代鄭和”;作為一個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船王,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的多項第一,為中國人贏得了尊嚴和驕傲,更為中華民族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出租汽車大王”周祥生,定海周家塘人,1923年獨資創(chuàng)辦祥生出租汽車行,1932年成立祥生出租汽車有限公司,打破了洋人在出租汽車業(yè)的壟斷,1937年成為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車公司。

4.3 文教領域 

  清代經(jīng)學大師黃式三、黃以周父子系定海紫微墩頭黃氏第十一世、第十二世,他們以傳經(jīng)明道為宗旨,父子倆皆經(jīng)史并治,漢宋兼學,主張經(jīng)世致用,以其精到的學術(shù)成就光大了浙東儒學的地位與影響。舟山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沈毅,定海城關(guān)人,民國元年(1912)其兄沈仁夫捐資興辦定??h立第一女子小學(現(xiàn)定海小學前身),沈毅是首任校長,她就職后專心興學,學校聲譽日增,被尊為定?!芭畬W之初祖”定海籍文史學家金性堯,筆名文載道,自幼愛讀書藏書,十五歲走出定海北大街金家大屋,去了上海;十八歲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陸續(xù)出版《星屋小文》、《風土小記》、《文鈔》等作品。著名女作家三毛,原名陳懋平,是定海小沙陳氏第十三世后裔,游歷50多個國家,著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4.4 其他領域 

  被譽為“復翁先生”的王國祚,元末明初昌國紫微岙(今舟山市定海區(qū)雙橋鎮(zhèn)狹門村)人,后移居小沙;他在明洪武年間力陳海禁之弊,保全了舟山島八千多居民免受遷徙之苦,內(nèi)遷之弊,被鄉(xiāng)人尊為“復翁先生”,送“復翁堂”匾懸其中堂;他的勇氣和智慧,不僅體現(xiàn)了海島人的堅韌不拔,更為舟山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5 結(jié)束語

姓氏是構(gòu)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不同姓氏的人通過家族的傳統(tǒng)和習俗,將家族的文化遺產(chǎn)代代相傳,這種傳承不僅僅是血脈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舟山姓氏源流研究的意義,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溯和記憶,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通過進一步研究舟山姓氏來源,可以讓后人更好地了解舟山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統(tǒng),感受不同姓氏的智慧和貢獻,即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又為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


文章來源:  《文化產(chǎn)業(yè)》   http://m.xwlcp.cn/w/wy/32640.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