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彝族達體舞及其融入涼山高校體育課程的研究

作者:劉燕來源:《尚舞》日期:2024-04-10人氣:861

1.彝族達體舞的概述

彝族達體舞產(chǎn)生于軍事戰(zhàn)爭時期,起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是民風民俗與節(jié)日的有機結合體,是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凝聚著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彝族達體舞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生態(tài)的表現(xiàn)之一,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統(tǒng)一。具有特有的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獨特性等特性,使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形式更為多樣化,內容更為豐富化。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背景下,孕育著彝族達體舞的繼承與發(fā)展,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彝族達體舞是一項將體育、舞蹈、音樂融為一體的民族傳統(tǒng)舞蹈。體育:彝族達體舞遵循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結合了人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為目的,是彝族人民有意識、有組織、有目的的一項體育活動。舞蹈:舞步輕快有力,動作粗狂奔放。音樂:選取了彝族民間樂曲,增添了民族樂器月琴、葫蘆笙等樂器,并結合西方的樂理思維。以中西結合的形式,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使音樂更具有濃厚的時代與民族的氣息。當人們以嫻熟自如的舞蹈動作、與優(yōu)美流暢的音樂相結合,以順時針方向并不時向圓心收縮圍圈而舞。見人們激情投入的模樣,淋漓盡致地折射出彝族人民純真質樸的情感,能歌善舞的浪漫情懷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彝族達體舞的體育文化特征

2.1集獨特性與整體性一體

2.1.1整體性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生活都形成了其不同的特點。并隨地域的限制以及氣候的多樣,隨之形成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各民族情感的聚集;是各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56種民族文化的匯聚,使中華民族文化更為豐富,民族之間更加團結,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其中彝族民族文化中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達體舞”則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生態(tài)表現(xiàn)之一,如:(1)達體舞的參與者,不分年幼、民族、性別,不受環(huán)境、音樂、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只要大家即興便可跳舞,這不僅可以讓其他民族更為深入地了解彝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以及體驗“家人”的溫暖。(2)達體舞以圓圈的形式旋轉,在古彝文中“○”字義:宇,釋形:象天宇之形。是萬物的空間。彝族達體舞中的運用,其寓意彝族用勞動和熱血推動著涼山地區(qū)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前進。但圖形圖案寓意之一:表示團圓、圓滿,圓形的完整性暗示著無限、團結、和諧。其展現(xiàn)出我國民族團結和諧、互信與欣賞的美好畫面。

2.1.2獨特性

2.1.2.1民族特色名稱

彝族之所以成為一個民族,最根本的莫過于有其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彝族達體舞就是彝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辛勤勞作與智慧的結晶。彝族達體舞中的“達”指地;“體”指踏,“達體舞”指踏地舞,據(jù)相關學者考證達體舞起源很早,在西晉時期已有相關記載。古代詩人李白曾到安徽涇縣時便題詞:李白乘州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此文中的“踏歌”便指古代漢、唐朝時期的風俗性歌舞,是所有參與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手挽手以腳踏地為統(tǒng)一節(jié)奏,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也因此“踏歌”便成了彝族達體舞最早的漢語名稱。

2.1.2.2民族特色舞蹈

彝族舞蹈可分為打歌、披氈舞、跳弦、羅作、跳三弦五種類型,其中披氈舞是模仿熊和鷹兩種動物的舞蹈,與彝族人民對古代的多神、圖騰崇拜有較深的影響。其他四種類型則是源于彝族人民的古代生活。達體舞中的舞蹈動作則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動作,如:踏步、拍手、晃步、跺腳等,彝族人民通過舞蹈動作的呈現(xiàn),其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向往。

2.1.2.3民族特色音樂

達體舞中的音樂來自彝族民間的傳統(tǒng)音樂與現(xiàn)代音樂的相結合,其選用民間的樂器如:月琴、口弦、巴烏、短笛等,并且融入了民間口承的歌詩及畢摩所創(chuàng)作的詩作。通過彝族歌詩的傳統(tǒng)與說唱藝術的相結合,音樂節(jié)奏熱情歡快、悠揚動聽、鏗鏘有力,從每個音符中穿透著濃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彰顯出了彝族歌詩清新素樸的自然美感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2.2集自然性與現(xiàn)代性一體

2.2.1自然性

2.2.1.1地理環(huán)境

我國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東北部的寧蒗、貴州西北部的畢節(jié)、六盤水、及廣西等地。在1958年以前,涼山彝族人民一直生活在奴隸制社會,持續(xù)了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后被稱為涼山彝族奴隸制。在此背景下,涼山彝族自治州海拔高、地勢險峻、溝壑縱橫、氣候寒冷多樣,大家為了御寒并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每家每戶家中都可見火塘,火塘周圍便豎放三塊石頭,以便于支撐鍋和壺,故后來人們把這樣的石頭稱為鍋莊石。每家每戶的火塘是每個家庭生活的中心,衣、食、住都是圍繞著火塘,經(jīng)長期地圍著火塘席地而坐,久而久之人們便會感覺疲倦,自然而然便會起身在火塘旁,通過抖動胳膊、跳動雙腳、扭扭腰部等動作來緩解疲勞。日積月累、長時間地扭動腰腿、跳動雙腳的動作,便發(fā)展成為了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動作。后期在政府的支持及專業(yè)舞蹈人士的共同協(xié)助下,便呈現(xiàn)出了如今具有彝族特色的達體舞。    

由于受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的影響,彝族人民一年四季基本都會穿察爾瓦或披氈。因此可發(fā)現(xiàn)彝族達體舞的動作還受衣著的影響,大家跳舞時,察爾瓦或披氈只是披在身上當外套,運動時就容易滑掉。故在達體舞中上身的動作較少,下身的腳步動作就相對較多。

2.2.1.2宗教信仰

彝族崇拜“火”,稱是“火”的民族,是火文化的搖籃。在彝族人民的心中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誕生于火中,火即是神,視火是生命的希望,光明的所在,故長年累月地守護著。

2.2.1.3風俗習慣

在彝族民間流傳:“生于火塘邊,死于火葬中?!碑攱雰簞偝錾M行的誕生儀式,就是將嬰兒在火塘上方繞一繞,祈求嬰兒得到“阿依迭古”的福佑;當人死后進行的葬禮儀式,則是由畢摩念《指路經(jīng)》,且用燃燒的火炬引路,把死者的靈魂引送到祖先的居住地,進行火葬。

每家每戶的火塘則是家庭火神的駐所,有點長明火和祭祈的習俗。如:在祭龍儀式中,畢摩會率領每家每戶的成員,挨家挨戶地取火苗,邊唱《驅邪調》邊跳驅鬼舞,然后一齊將火神送至村外,其寓意是將害人之火送之村外,避免火邪作怪,為此驅邪除怪。

2.2.2現(xiàn)代性

為了更好地傳承彝族民族文化,保留彝族文化的原始遺跡,人們環(huán)保意識地增強,用篝火采暖的用處逐漸減少,以及篝火燃燒實木所導致的一些火災教訓。目前伏羲壁爐科技公司,基于現(xiàn)狀已融入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研發(fā)出新興的電子壁爐篝火、火把、仿真火盆等,主要以水為燃料,沒有明火,插電即可見火焰;或用燈光即可產(chǎn)生篝火,燈光安全、清潔、零熱量,整體可循環(huán)使用且成本低。伏羲文化3D電子仿真火焰,不僅傳承著國學精粹伏義文化,還能呈現(xiàn)出動感的立體火焰景觀,能給予觀眾感官視覺上栩栩如生、溫馨愜意的感覺。故在旅游區(qū)、晚會、飯店等地方,仿真壁爐篝火成為了人們的不二之選。 

2.3集運動性與娛樂性一體

運動性:彝族達體舞是一項集體育、藝術、音樂為一體的圓圈舞。具有體育性質與游藝性質融為一體的藝術價值。

 娛樂性:大家通過在熱情歡快的伴奏下、鏗鏘有力的舞步、不斷變化的隊形、以及人們飽滿的熱情,一起手挽手,載歌載舞。以集體舞為主要表演形式,以娛樂身心為主要目的。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fā)展,需求在變化。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地不斷提高,健康觀念地不斷轉變,追求自我的身心發(fā)展越發(fā)強烈。而彝族達體舞是人們健身、娛樂及釋放壓力的擇優(yōu)之選:(1)運動量適中,主要以腳步動作為主,手部動作為輔,動作簡單易學。(2)不受場地、人數(shù)、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宜,參與自由。(3)跳舞時沉浸在歡快的音樂中,大家一起載歌載舞,共同歡慶。(4)統(tǒng)一的精美民族服飾,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2.4集民族性與傳承性一體

2.4.1民族性

1)彝族達體舞與彝族人民對古代的多神、圖騰崇拜有較深的影響。其源于彝族人民的古代生活。(2)彝族服裝主要以彝族三色(紅、黑、黃)為主,其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間接地反映出彝族人民樸實、豪放的性格特征,以及熱枕的內心世界與精神向往。     

2.4.2傳承性

彝族服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歷史悠久、創(chuàng)意巧妙、配色大膽、設計精美。通過彝族婦女的巧手,將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等變?yōu)槭杳苡兄?、色彩和諧的圖案,刺繡于服裝的每一個部位。充滿著濃郁的彝族風情,體現(xiàn)出是彝族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目前,部分地區(qū)為了傳承非遺文化,便在各地建立了非遺文化中心,并將此技術繼續(xù)傳承于民間。

彝族達體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受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一些新興項目的興起,達體舞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退化。但在涼山州地區(qū)在政府的倡導下,社會機構的支持下,彝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彝族達體舞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已進入校園:將課間操的內容改編為大家一起跳彝族達體舞,并編寫相應的課程教材,成立了達體舞社團等組織形式;在廣場上也可見有專業(yè)舞蹈人或者傳承人的帶領下,與大家一起跳;在非遺中心,會培養(yǎng)專業(yè)的繼承人。

3.彝族達體舞在涼山州高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涼山彝族自治州共有3所高等教育院校分別為西昌學院、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3所院校開展彝族達體舞所存在問題:(1)彝族達體舞受外來文化及體育項目的影響與沖擊,學生的認識和體驗逐漸減弱,參與積極性降低;(2)學校未開設學習彝族達體舞的課程及社團,學生學習方式單一;(3)缺乏教授彝族達體舞的專業(yè)教師;(4)各院校的達體舞比賽,沒有統(tǒng)一的競賽標準。(5)學校重視現(xiàn)代競技體育文化的培養(yǎng),忽視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繼承。針對目前彝族達體舞在涼山州高校開展所存在的問題,間接地反映出彝族達體舞在高校的發(fā)展逐漸被眾人所遺忘,傳承此文化已迫在眉睫。但涼山州的3所高校均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彝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最佳陣地。

4.彝族達體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意義

彝族達體舞文化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生活的寫照,智慧的結晶,心中的火把;是彝族人民心底的情、心底的歌、形體的舞;反映出彝族人民熱情好客的高尚品質,剛健豪放的性格特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據(jù)統(tǒng)計,涼山的3所高校生源90%來源于四川省內,其中彝族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在每所學校每年舉辦的迎新晚會、藝術節(jié)、運動會都會組織彝族達體舞的比賽或活動。在彝族同學或教師的帶領下,與其他民族的同學共同學習、探討、創(chuàng)新,將達體舞的技術動作、音樂保持不變,但編排出各式各樣的隊列隊型,給予觀眾一場視覺的盛宴。組織的目的在于:(1)在大一階段,大家共同參與其中,可以讓其他民族、其他地區(qū)的同學,更為深入地了解涼山彝族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文化,在陌生的新環(huán)境中,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每一位成員都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可增強同學們的民族意識,弘揚各民族精神,促進各民族團結,發(fā)展各民族文化。

5.彝族達體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路徑

5.1提高彝族達體舞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地位

高校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承地,學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運動“進校園”,可直接促進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運動教學項目的開發(fā)。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運動教學項目是校園體育教學的主要抓手。涼山民族地區(qū)高??梢罁?jù)各高校學生的情況,充分利用和開發(fā)相關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開發(fā)彝族傳統(tǒng)體育校本課程。其目的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課程體系,形成民族地區(qū)體育課程改革的新亮點。 

5.2加強彝族達體舞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傳承與發(fā)展彝族達體舞行動的重要支點,(1)注重雙向學習,讓學校體育教師或舞蹈教師走進民間深入了解學習彝族達體舞的文化歷史與舞蹈技能。(2)注重橫向學習,讓熟悉并掌握彝族達體舞的校內人才或校外人才,以傳幫帶的形式將其文化知識與技能傳授給相關的教師與學生代表,以此不斷壯大學校的師資隊伍。(3)注重縱向學習,高校教師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彝族達體舞的同時,需不斷地向外學習,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學習模式,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不斷豐富彝族達體舞的內容,不斷提高教師的終身學習意識,有利于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

5.3建立彝族達體舞競賽制度

制度是傳承與發(fā)展彝族達體舞行動的保障,政府部門可建立健全相關彝族達體舞的機構,統(tǒng)一設立相應的競賽形式,制定相應的競賽制度。有利于提高各機構、學校參與的積極性,激發(fā)大眾學習彝族達體舞的興趣。


文章來源: 《尚舞》   http://m.xwlcp.cn/w/wy/26862.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