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寫神 形神兼?zhèn)?/h1>
作者:何利兵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10-26人氣:8083
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這一原則性的畫理所反映的正是繪畫中外在形和內在神的辯證關系,更是“遷想妙得”內涵的衍射、推移。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古代畫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膶徝涝瓌t,同時也看到了形神關系的對立統一。因此,為了達到形神俱佳、和諧統一,形的表現可以靈活,不拘泥于純客觀自然物象的摹擬、再現,而是著力于強調客觀物象內在精神的主觀把握和畫家主觀情感的傳達。中國繪畫是借筆墨立象,是人精神活動的顯現,因而不同于客觀形象的被動描摹,主要是指通過再加工的繪畫形象,表達和流露人的精神情感,表現畫面精神內涵。這說明繪畫作品形是載體,神才是目的。
形與神,是中國古代美學考察藝術作品的一對范疇。從哲學或美學的角度看,“形”屬于物質,“神”是精神狀態(tài),形體與精神矛盾而又統一,相輔相成,合則雙美,離則俱傷。“作畫易而神難,形者其體形也,神者其神貌也”。“以形寫神”要求通過物象的外部視覺特征表現出物象的內在精神、品質等?!靶巍迸c“神”兩者相輔相成,又相互統一;有形無神則為欺世,有神無形則為媚俗。神以形為基礎,形以神來展示。只有使藝術形象形神兼?zhèn)?,精神實現,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藝術形象精神的實現,當然要借助于“形”,但這個“形”是主觀意義上的形,而非客觀存在的具體的實物,是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提煉、概括、升華之后的更高一級的形。形與神是矛盾的統一體,神存在于客觀事物的形之中,是通過形來表現,沒有形,神就無從寄寓,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美學思想。因此,僅描繪客觀對象的“形似”是不夠的,要能“得其神明”,不僅希望能達到外在表象的相像,而應該更能夠表現出客觀物象的精神氣質才算可貴。
成功的畫家,對所要表現的對象,不僅要肖其形,更要傳其神。這神首先存在于對象本身之中,它是客觀存在,是客觀事物本身在一定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美。畫家要善于掌握時機選取角度,通過外在的形體語言來表現它的精神及自然美,使客觀對象外在的形與主觀精神、情思融合,構成超越表象時空一體的藝術境界。那就要求畫家充分發(fā)揮藝術想象,把主體認知、視覺經驗合成一種宏觀意識,取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物我交融,主客觀的和諧統一,外在形與內在精神的真正交融。顧愷之的繪畫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描繪。據記載,愷之作畫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他答“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認為繪畫中人物形體的美丑對繪畫的意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應善于以繪畫藝術的語言通過外在的形來著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
荊浩是五代時期杰出的山水畫家,他從山水畫的角度對“形與神”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說:“何以為似?何以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惑?!彼岢隼L畫中“似”和“真”的關系,“似”只是表面自然形態(tài)的描繪,而“真”必須包含客觀物象內在的氣質品格和真實的特征,并肯定這才是繪畫創(chuàng)作和塑造真實典型藝術形象的目的,是繪畫藝術的更高表現,至于僅是表面的形似或筆墨技巧都是次要的,在描繪研究物象追求表現“真”的過程中,同時要注意表面現象和內在精神兩個方面,兩者同時存在,才能達到“真”,這正是“以形寫神”的補充說明和發(fā)展。
李贄曾在《梵書》中說過:“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tài)?!边@段話辯證地闡明了形與神的關系,繪畫不光是“寫形”,更要精神備存;詩的“神”也不在畫外,要透過“畫中態(tài)”的“形”來表達。元代倪瓚說繪畫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認為這樣能更好地抒發(fā)胸中逸氣。它強調藝術家對外在形有取舍,變形的能動性,后世的一些作品和繪畫創(chuàng)作印證了他的這一觀點。因此,真正的藝術,必須通過外在的形貌來揭示事物的精神實質,神的表現可以超越具體的形象,但神要寓于形中。只有內外相契,形神結合,才能獲得藝術形象寫照的妙處。
國畫大師齊白石主張: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認為作品或藝術形象“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認為,畫出對象的外形不算功夫,畫出對象的內在精神氣質才算功夫。中國畫中為了更好地“寫心”“寫性”“寄情”,表現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狀態(tài)和氣質,描繪客觀對象可以“不求形似”;且通過自己的審美情趣,積極主動地對客觀對象進行取舍、加工改造、補充虛構,超越具體形象,使藝術形象更典型,更具精神。其刻畫的藝術形象同被描寫的對象相比,形雖不全似,神卻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做到神似;過于形似,反而無神韻,做不到“不似之似”的真似。
從“以形寫神”的提出到“似與不似之間”,形與神始終是中國繪畫和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它們之間美學關系的研究和探討有利于中國繪畫的興盛和繁榮。只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文化藝術氛圍之中,應賦予它更多的內容和精神內涵,并在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作中不斷發(fā)揮和拓展。
形與神,是中國古代美學考察藝術作品的一對范疇。從哲學或美學的角度看,“形”屬于物質,“神”是精神狀態(tài),形體與精神矛盾而又統一,相輔相成,合則雙美,離則俱傷。“作畫易而神難,形者其體形也,神者其神貌也”。“以形寫神”要求通過物象的外部視覺特征表現出物象的內在精神、品質等?!靶巍迸c“神”兩者相輔相成,又相互統一;有形無神則為欺世,有神無形則為媚俗。神以形為基礎,形以神來展示。只有使藝術形象形神兼?zhèn)?,精神實現,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藝術形象精神的實現,當然要借助于“形”,但這個“形”是主觀意義上的形,而非客觀存在的具體的實物,是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提煉、概括、升華之后的更高一級的形。形與神是矛盾的統一體,神存在于客觀事物的形之中,是通過形來表現,沒有形,神就無從寄寓,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美學思想。因此,僅描繪客觀對象的“形似”是不夠的,要能“得其神明”,不僅希望能達到外在表象的相像,而應該更能夠表現出客觀物象的精神氣質才算可貴。
成功的畫家,對所要表現的對象,不僅要肖其形,更要傳其神。這神首先存在于對象本身之中,它是客觀存在,是客觀事物本身在一定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美。畫家要善于掌握時機選取角度,通過外在的形體語言來表現它的精神及自然美,使客觀對象外在的形與主觀精神、情思融合,構成超越表象時空一體的藝術境界。那就要求畫家充分發(fā)揮藝術想象,把主體認知、視覺經驗合成一種宏觀意識,取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物我交融,主客觀的和諧統一,外在形與內在精神的真正交融。顧愷之的繪畫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描繪。據記載,愷之作畫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他答“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認為繪畫中人物形體的美丑對繪畫的意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應善于以繪畫藝術的語言通過外在的形來著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
荊浩是五代時期杰出的山水畫家,他從山水畫的角度對“形與神”提出了新的見解,他說:“何以為似?何以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惑?!彼岢隼L畫中“似”和“真”的關系,“似”只是表面自然形態(tài)的描繪,而“真”必須包含客觀物象內在的氣質品格和真實的特征,并肯定這才是繪畫創(chuàng)作和塑造真實典型藝術形象的目的,是繪畫藝術的更高表現,至于僅是表面的形似或筆墨技巧都是次要的,在描繪研究物象追求表現“真”的過程中,同時要注意表面現象和內在精神兩個方面,兩者同時存在,才能達到“真”,這正是“以形寫神”的補充說明和發(fā)展。
李贄曾在《梵書》中說過:“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tài)?!边@段話辯證地闡明了形與神的關系,繪畫不光是“寫形”,更要精神備存;詩的“神”也不在畫外,要透過“畫中態(tài)”的“形”來表達。元代倪瓚說繪畫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認為這樣能更好地抒發(fā)胸中逸氣。它強調藝術家對外在形有取舍,變形的能動性,后世的一些作品和繪畫創(chuàng)作印證了他的這一觀點。因此,真正的藝術,必須通過外在的形貌來揭示事物的精神實質,神的表現可以超越具體的形象,但神要寓于形中。只有內外相契,形神結合,才能獲得藝術形象寫照的妙處。
國畫大師齊白石主張: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認為作品或藝術形象“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認為,畫出對象的外形不算功夫,畫出對象的內在精神氣質才算功夫。中國畫中為了更好地“寫心”“寫性”“寄情”,表現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狀態(tài)和氣質,描繪客觀對象可以“不求形似”;且通過自己的審美情趣,積極主動地對客觀對象進行取舍、加工改造、補充虛構,超越具體形象,使藝術形象更典型,更具精神。其刻畫的藝術形象同被描寫的對象相比,形雖不全似,神卻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做到神似;過于形似,反而無神韻,做不到“不似之似”的真似。
從“以形寫神”的提出到“似與不似之間”,形與神始終是中國繪畫和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它們之間美學關系的研究和探討有利于中國繪畫的興盛和繁榮。只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文化藝術氛圍之中,應賦予它更多的內容和精神內涵,并在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作中不斷發(fā)揮和拓展。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徐州蘇軾紀念館數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產業(yè)鏈研究
- 互聯網下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 復興與困境:“互聯網+”時代漫畫的發(fā)展現狀與意義生成
- 基于環(huán)境育人的高職院校教學環(huán)境設計提升的路徑探索 ——以設計專業(yè)教學樓空間改造為例
- 理性與詩性的交融:富蘭克林·布斯鋼筆墨繪畫風格的形成與影響
- AIGC技術助力藝術設計類職業(yè)人才“專精特新”培養(yǎng)路徑研究
- 定格動畫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課程中的應用——以石頭畫為例
- 由藝造記憶談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
- 基于審美素養(yǎng)提升的美術鑒賞路徑探索
- 民間非遺工藝美術的現代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