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論先秦儒家政治哲學(xué)思想——學(xué)術(shù)探索
作者:孔祥安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6-29人氣:1004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漢書·藝文志》),“略于天道,詳于人道”[1](P26),注重人的心性修養(yǎng)和社會群體的禮樂教化,提倡“德治”、“仁政”,認為“為政在人”、“為政以德”,倡導(dǎo)以道德的方式解決人際和社會政治問題,從而形成獨具仁政德治特色的政治哲學(xué)思想。對此,學(xué)界很多專家學(xué)者從不同視角給予專題性探討①,卻少有較全面的論述,故本文嘗試對此做整體性的梳理和解讀,展開對其所蘊含的豐富合理內(nèi)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的詮釋,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身為政,政者正也
先秦儒家強調(diào)修身,認為修身是和睦家庭成員關(guān)系的必備條件,是立身處世參與社會管理的前提基礎(chǔ);認為為政在人,提倡為政以德;認為為政者的道德素質(zhì)關(guān)系政治得失成敗、國家興衰治亂。如《大學(xué)》開篇就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祆湔J為“大學(xué)者,大人之學(xué)也?!盵2](P3)即是說,“大學(xué)”就是關(guān)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xué)問。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盵2](P4)如《中庸》也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盵2](P29)
孔子把修齊治平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非常注重修身與治國關(guān)系的探討。如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孔子給予三問三答,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這三答都冠以“修己”。然而,怎樣修己?達到怎樣的人格標準和人生目標?對此,孔子提出了“仁”這一哲學(xué)性質(zhì)的范疇,視“仁”為普遍的倫理原則,修己為政的最高理想境界??鬃犹岢翱思簭?fù)禮為仁”(《論語·顏淵》),要求人們克制自身的私欲,積極向人格的最高標準“仁”靠近。具體就是一言一行都要“約之以禮”(《論語·顏淵》),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關(guān)鍵需要把禮的外在行為規(guī)范內(nèi)化為人的內(nèi)心道德自覺,即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充滿仁愛而和諧有序的社會,才能改變“禮壞樂崩”的社會現(xiàn)實。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修己”思想,提出“修身”說。他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同時從人性的高度強調(diào)修身的必要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認為人與禽獸區(qū)別的一點就是“德性”,也就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一定要明德、修身。否則,人就與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其次,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xué)”思想,提出“仁政”學(xué)說。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但是“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無敵?!狈駝t,“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甚至“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恍腥收?,猶緣木求魚,以致會出現(xiàn)“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的結(jié)果或災(zāi)難。
荀子認為修身就是治國,就等于治國。他說:“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荀子·君道》)這已超越了孟子的修身是治國根本之說。關(guān)于修身的必然性,荀子是從人性惡的角度進行論證說明的。認為人有“性偽之分”,他說:“不可學(xué),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同時進一步解釋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即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仁義禮智等是后天人為的,不是人本身固有的,是學(xué)習(xí)和培養(yǎng)的結(jié)果。如果任由人性發(fā)展,必將引發(fā)爭奪,導(dǎo)致社會秩序的混亂;若能“化性起偽”,發(fā)展后天的仁義禮智等,則天下就可歸于治。
孔子修己之道既重內(nèi)在仁的自覺又重外在禮的規(guī)范,孟子修身則偏重內(nèi)在仁的自覺。孟子從人性善出發(fā),提出“盡心”、“養(yǎng)性”的修身方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綱領(lǐng)。[3](P106)這一說法雖不十分恰當,卻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途徑。荀子認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儀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荀子·性惡》)。由此看出,荀子繼承和發(fā)展的是孔子外在禮的規(guī)范這一路向,注重“隆禮尊師”,強調(diào)外在“師法之化”,與孟子側(cè)重孔子內(nèi)在仁的自覺,注重內(nèi)求于心、盡心養(yǎng)性的路徑恰恰相反。
如果說修身為政是孔、孟、荀政治哲學(xué)思想總要求的話,那么“政者,正也”則是對為政者的特殊要求。如司馬談?wù)撊寮視r說:“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盵4](P3289)一語道出儒家修身為政、以身作則的政治思想觀念。如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為政,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論語·顏淵》)又如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如何防止盜賊,他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孔子認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也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即是說,為政者只有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孟子從“仁政”的視角強調(diào)為政者的修養(yǎng),他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但關(guān)鍵是為政者要“反求諸己”,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也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荀子主張“尊師隆禮”,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髯右喟丫癖茸鳌皟x”與“影”,“盤盂”與“水形”。他說:“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影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保ā盾髯印ぞ馈罚┮缶獮槊駧煴?,為民做出表率。這些無不道出“政者,正也”的豐富內(nèi)涵。
二、民為邦本,仁政愛民
重視民眾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民為邦本是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基石。如《尚書·泰誓》記載:“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笨鬃颖小肮胖疄檎C駷楸尽钡睦砟?,把民放在為政的首位,“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為此,主張對民要“惠而不費,勞而不怨”(《論語·堯曰》);提倡“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庶、富、教”(《論語·子路》);做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等等??鬃臃磳檎呔蹟垮X財,對弟子冉求參與調(diào)整賦稅、增加民眾負擔(dān)的做法,十分氣憤地說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保ā墩撜Z·先進》)稱贊子產(chǎn)有“養(yǎng)民以惠,使民以義”(《論語·公冶長》)等四種君子的行為。
孟子把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一個嶄新高度,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在民、社稷、君三者中,認為民是最重要的,并說道:“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基于此,孟子告誡君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粗?,民眾有權(quán)起來推翻君。如齊宣王問孟子說:“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為此,為政者應(yīng)行仁政,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否則,“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發(fā)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即是說,像堯、舜那樣具有仁心大德的人,如不行仁政,也不能得民而平天下。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產(chǎn)”、“庠序之教”、“省刑罰”、“薄賦斂”等保民、養(yǎng)民和教民措施。
荀子認為“天立君為民”,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翘鞛槊袼O(shè)立的,所以君主必須時刻為民眾著想,并以舟和水的比喻來說明君與民的關(guān)系。他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荀子·王制》)這一方面說明民是君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一方面指出民能決定君的命運。為此,荀子認為君要愛民、利民。他說:“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后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保ā盾髯印じ粐罚┯终f:“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保ā盾髯印ぞ馈罚┻@與孔子的“惠民利民”和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一、修身為政,政者正也
先秦儒家強調(diào)修身,認為修身是和睦家庭成員關(guān)系的必備條件,是立身處世參與社會管理的前提基礎(chǔ);認為為政在人,提倡為政以德;認為為政者的道德素質(zhì)關(guān)系政治得失成敗、國家興衰治亂。如《大學(xué)》開篇就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祆湔J為“大學(xué)者,大人之學(xué)也?!盵2](P3)即是說,“大學(xué)”就是關(guān)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xué)問。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盵2](P4)如《中庸》也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盵2](P29)
孔子把修齊治平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非常注重修身與治國關(guān)系的探討。如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孔子給予三問三答,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這三答都冠以“修己”。然而,怎樣修己?達到怎樣的人格標準和人生目標?對此,孔子提出了“仁”這一哲學(xué)性質(zhì)的范疇,視“仁”為普遍的倫理原則,修己為政的最高理想境界??鬃犹岢翱思簭?fù)禮為仁”(《論語·顏淵》),要求人們克制自身的私欲,積極向人格的最高標準“仁”靠近。具體就是一言一行都要“約之以禮”(《論語·顏淵》),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關(guān)鍵需要把禮的外在行為規(guī)范內(nèi)化為人的內(nèi)心道德自覺,即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充滿仁愛而和諧有序的社會,才能改變“禮壞樂崩”的社會現(xiàn)實。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修己”思想,提出“修身”說。他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同時從人性的高度強調(diào)修身的必要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認為人與禽獸區(qū)別的一點就是“德性”,也就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一定要明德、修身。否則,人就與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其次,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xué)”思想,提出“仁政”學(xué)說。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但是“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無敵?!狈駝t,“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甚至“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恍腥收?,猶緣木求魚,以致會出現(xiàn)“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的結(jié)果或災(zāi)難。
荀子認為修身就是治國,就等于治國。他說:“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荀子·君道》)這已超越了孟子的修身是治國根本之說。關(guān)于修身的必然性,荀子是從人性惡的角度進行論證說明的。認為人有“性偽之分”,他說:“不可學(xué),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同時進一步解釋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即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仁義禮智等是后天人為的,不是人本身固有的,是學(xué)習(xí)和培養(yǎng)的結(jié)果。如果任由人性發(fā)展,必將引發(fā)爭奪,導(dǎo)致社會秩序的混亂;若能“化性起偽”,發(fā)展后天的仁義禮智等,則天下就可歸于治。
孔子修己之道既重內(nèi)在仁的自覺又重外在禮的規(guī)范,孟子修身則偏重內(nèi)在仁的自覺。孟子從人性善出發(fā),提出“盡心”、“養(yǎng)性”的修身方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綱領(lǐng)。[3](P106)這一說法雖不十分恰當,卻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孟子道德修養(yǎng)論的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途徑。荀子認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儀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荀子·性惡》)。由此看出,荀子繼承和發(fā)展的是孔子外在禮的規(guī)范這一路向,注重“隆禮尊師”,強調(diào)外在“師法之化”,與孟子側(cè)重孔子內(nèi)在仁的自覺,注重內(nèi)求于心、盡心養(yǎng)性的路徑恰恰相反。
如果說修身為政是孔、孟、荀政治哲學(xué)思想總要求的話,那么“政者,正也”則是對為政者的特殊要求。如司馬談?wù)撊寮視r說:“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盵4](P3289)一語道出儒家修身為政、以身作則的政治思想觀念。如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為政,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論語·顏淵》)又如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如何防止盜賊,他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孔子認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也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即是說,為政者只有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孟子從“仁政”的視角強調(diào)為政者的修養(yǎng),他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但關(guān)鍵是為政者要“反求諸己”,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也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荀子主張“尊師隆禮”,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髯右喟丫癖茸鳌皟x”與“影”,“盤盂”與“水形”。他說:“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影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保ā盾髯印ぞ馈罚┮缶獮槊駧煴?,為民做出表率。這些無不道出“政者,正也”的豐富內(nèi)涵。
二、民為邦本,仁政愛民
重視民眾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民為邦本是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基石。如《尚書·泰誓》記載:“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笨鬃颖小肮胖疄檎C駷楸尽钡睦砟?,把民放在為政的首位,“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為此,主張對民要“惠而不費,勞而不怨”(《論語·堯曰》);提倡“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庶、富、教”(《論語·子路》);做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等等??鬃臃磳檎呔蹟垮X財,對弟子冉求參與調(diào)整賦稅、增加民眾負擔(dān)的做法,十分氣憤地說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保ā墩撜Z·先進》)稱贊子產(chǎn)有“養(yǎng)民以惠,使民以義”(《論語·公冶長》)等四種君子的行為。
孟子把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一個嶄新高度,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在民、社稷、君三者中,認為民是最重要的,并說道:“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基于此,孟子告誡君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粗?,民眾有權(quán)起來推翻君。如齊宣王問孟子說:“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為此,為政者應(yīng)行仁政,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否則,“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發(fā)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即是說,像堯、舜那樣具有仁心大德的人,如不行仁政,也不能得民而平天下。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產(chǎn)”、“庠序之教”、“省刑罰”、“薄賦斂”等保民、養(yǎng)民和教民措施。
荀子認為“天立君為民”,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翘鞛槊袼O(shè)立的,所以君主必須時刻為民眾著想,并以舟和水的比喻來說明君與民的關(guān)系。他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荀子·王制》)這一方面說明民是君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一方面指出民能決定君的命運。為此,荀子認為君要愛民、利民。他說:“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后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保ā盾髯印じ粐罚┯终f:“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保ā盾髯印ぞ馈罚┻@與孔子的“惠民利民”和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徐州蘇軾紀念館數(shù)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shè)計與產(chǎn)業(yè)鏈研究
- 互聯(lián)網(wǎng)下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shè)計
- 復(fù)興與困境:“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漫畫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意義生成
- 基于環(huán)境育人的高職院校教學(xué)環(huán)境設(shè)計提升的路徑探索 ——以設(shè)計專業(yè)教學(xué)樓空間改造為例
- 理性與詩性的交融:富蘭克林·布斯鋼筆墨繪畫風(fēng)格的形成與影響
- AIGC技術(shù)助力藝術(shù)設(shè)計類職業(yè)人才“專精特新”培養(yǎng)路徑研究
- 定格動畫在高職高專學(xué)前教育專業(yè)美術(shù)課程中的應(yīng)用——以石頭畫為例
- 由藝造記憶談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
- 基于審美素養(yǎng)提升的美術(shù)鑒賞路徑探索
- 民間非遺工藝美術(shù)的現(xiàn)代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xué)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xué)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fù)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yīng)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xué)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