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老子》水意象研究-文學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m.xwlcp.cn來源:徐建平日期:2012-11-20人氣:2511

《老子》水意象之基本表現(xiàn)

  水可謂為自然界常見的客觀物象,一旦進入作家的構(gòu)思,便被披上一定的主觀色彩,滲入主體的審美意識與人格情趣而成為一種文學意象。為了讓人們清晰把握抽象之“道”的本質(zhì)與精髓,老子以具象思維提及諸多有關水的物象,并從中提取出“柔弱”、“潤下”、“虛靜”等自然屬性,融入自己的主觀情志而創(chuàng)造出水的不同意象。

  (一)水之“柔弱”

  水無常形且極靈活,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④,亦能“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文子·道原》)。《老子》中多次出現(xiàn)“川”、“冰”、“雨”、“甘露”等有關水的不同物象,體現(xiàn)出水隨物賦形的柔弱一面。同時,老子看到水有莫之能御的力量,其性雖柔而力至堅,常順勢而為,充滿爆發(fā)力與破壞力。且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

  蔣錫昌云:“‘至柔’即謂‘水’”。⑤它從不苛求能夠消磨石頭,只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然而正是這種無心乃至無為,最終達到無所不經(jīng)的有為結(jié)果。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王弼注:“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⑥,老子這一觀點表面上看來是奇怪的悖論,實則為不爭的事實。相比于水之“柔弱”,石頭即所謂的堅強者,似乎堅不可摧,然水因“柔弱”產(chǎn)生一種驚人的內(nèi)在凝聚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向來以“柔弱”姿態(tài)而呈現(xiàn)的水,會在不經(jīng)意間滲透與軟化石頭。此外,當水速達到一定值時,水之“柔”甚至能轉(zhuǎn)成“抽刀斷水水更流”之“剛”,可如刀一般切割石塊、淹沒山陵,此堪稱為至柔之剛??梢?水性“柔弱”而不乏“剛強”,溫和而不乏氣勢,其“柔”并非沒有筋骨之“柔”,而是一種隱藏著極強意志力與爆發(fā)力的“柔”。

  (二)水之“潤下”

  誠如《尚書·洪范》所云:“水曰潤下”,“潤下”可謂為水的自然本性與生存之道,美國學者艾蘭亦存同感:“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水之就下的自然秉性亦成為它(水)最重要的表征”⑦,無論居多高地勢,水總會“居善地”(《第八章》),避高循濕趨下而流,即便流向“眾人之所惡”(《第八章》)也在所不辭。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乐谔煜?猶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

  這里與水相關的意象,上有“甘露”,下有“川谷”,以及處于天地之間的循環(huán)中介“江?!?作者正是取水之“處下”喻大道在天下的情形,且看:“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謂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的首領,在于它善于處下滋潤萬物,終而有容乃大,促成“百谷之王”。水也唯有善于趨下,流向低處固其根本,待時機成熟才會產(chǎn)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摧枯拉朽之力,沖開生命枷鎖而催生世間萬物。

  (三)水之“虛靜”

  從現(xiàn)存典籍來看,“虛靜”一詞較早出現(xiàn)于《老子》中,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虛”即虛其心,消除心智而及空明;“靜”即排除欲念而歸于靜。當水靜止時澄明清澈,可讓所鑒之物最大限度地接近原形,因而人們“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莊子·德充符》),往往具有激濁揚清的傾向,并將水之清濁與人之是非善惡相關聯(lián)。

  毫無疑問,老子崇尚虛靜之水,且看“上善若水”篇中的“心善淵”,《說文》云:“淵,回水也”;《管子·度地》云:“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可見“淵”的靜寂與厚重。至于“淵”之所以能夠成其深厚,緣于水“虛靜”的自然屬性,正是“虛”為水的積聚創(chuàng)造了空間,“靜”為“淵”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然而,老子超越眾人取清棄濁的局限,他并非排斥水之動,而主張“動善時”。且看:

  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五章》)

  對此章理解歷來分歧較大,本文主要采用王弼的解釋:“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⑧可知老子并非介意水之清濁,他筆下水之靜動往往相輔相成,可相互轉(zhuǎn)化。

  三、《老子》水意象之哲學意蘊

  誠如韋勒克和沃倫所云:“象征,具有重復與持續(xù)的意義?!雹嵋粋€文學意象假若反復呈現(xiàn),那它可視為一個象征載體,《老子》所涉之水“作為‘道’的概念的原型”⑩多次呈現(xiàn),無疑具有濃郁的象征意蘊,成為老子哲學的核心隱喻。老子正是通過對水的形象描述實現(xiàn)哲學觀念“道”的物化,且看《老子》有關水的哲學中最精彩的部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陳鼓應引河上公注云:“上善之人,如水之性?!眥11}此章幾乎涵蓋了水的所有美德,可謂為老子人生哲學的總綱?!暗馈背饺说母泄侔盐?恩澤很大卻從不與物相爭,作為萬物之本原的水亦具相似屬性,即王弼所謂“水皆應于此道也”{12},故曰:“水幾于道。”此外,老子以水性比人性,用七“善”比喻上善的為政之道,提倡人們小至為人處世、大至治國平天下都應效法水之“善”,若能做到此七“善”,便能進入“無尤”的境界。

  (一)“柔之勝剛”——“柔”為真之道

  眾所周知,“老聃貴柔”(《呂氏春秋·不二》),《老子》言“柔”凡十一處,“柔”可謂為老子處世哲學的精華所在。水堪稱為至柔的代表,然“積于柔則剛”(《淮南子·原道訓》),“萬折也必東,似志”(《荀子·宥坐》),往往能夠以柔克剛,據(jù)此老子以超群的智慧深刻地詮釋了“守柔曰強”、“柔弱勝剛強”的人生哲學與為政主張。且看: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此觀點閃耀著老子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光輝,當一物處于柔弱階段時,往往充滿無限的生命力,相反物壯則老、盛極必衰?;诖?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且不論此是否有反文明之嫌,然而畢竟有超越之處,對一味求大求強的國家而言,等待它的唯有“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式的分崩離析,而對那些不失“柔弱”之道的小國而言,往往最終能以弱勝強、以柔克剛。

  同時,老子提出“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可謂為最精彩的,老子一反傳統(tǒng)“敢為人先”的主流價值取向,通過塑造水以“柔”為真的意志力,揭示“柔之勝剛”的人生真諦?;厮葸@一哲學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可謂為我國歷經(jīng)磨難至今仍富活力的原因之一。

  (二)“川谷之于江?!薄跋隆睘樯浦?/p>

  水“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管子·水地》),“潤下”可謂是水“不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了水之謙虛包容與道德約束力,為“上德”,亦稱“不爭之德”(《第六十八章》),終而成為“萬物之所歸”(《周易·說卦》)。老子正是據(jù)水的此種品性詮釋了“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第七十三章》)的為政之道,圣人應如上善之水,為而不爭終而有容乃大。且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第六十一章》)

  王弼注:“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眥13}謂居下之水往往能兼容并蓄,大邦若想成其大,需像“川谷之于江?!?《第三十三章》)那般以“下”為善。又老子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第二十八章》)、“高以下為基”(《第三十九章》)、“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等觀點,此類觀點無疑均指向處下的為政之道。

  追根溯源,老子思想與伯宗思想有契合之處,且看《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眥14}伯宗對此諺語予以發(fā)揮,借水之處下詮釋了國君含垢的為政之道。自古以來,漢民族始終遵循以“下”為善之道,這一哲學文化思想可謂深入中華民族靈魂核心,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發(fā)展至今文明不滅的重要緣由。

  (三)“靜之徐清”——“靜”為美之道

  我們知道,老莊學派的核心思想是清靜無為,綜觀《老子》,言“靜”凡十處,甚至將清靜視為天下之正,究其緣由,靜態(tài)之水所蘊含的哲學文化內(nèi)涵,與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虛靜”審美觀不謀而合,故對于崇尚“自然”、“無為”思想的老子而言,偏愛靜態(tài)之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厮荨独献印贰办o之徐清”一章,便極好地彰顯出水以“靜”為美的涵養(yǎng)力,老子正是借水之清靜闡明了人心胸應深厚豁達的人生哲學,并總結(jié)出棄智去欲的為政主張:

  致虛極,守靜篤?!瓪w根曰靜,是謂復命。(《第十六章》)

  此章可謂對老子守靜去欲、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最為有力的詮釋,其中“歸根”即返其所始、回歸本原;“復命”即回復本性、重獲生命。據(jù)此老子提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的哲學思想,其中“靜”即“無為”,可讓我們穩(wěn)定情緒,循“道”行事以達到“為”的效果,故大國應學習水“虛靜”之道,以達觀的心態(tài)順應事物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方能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當然,思辨性強的老子看到水“虛靜”背后往往潛藏極大的爆發(fā)力,唯有看準形勢而適時出手,方能動而穩(wěn)妥且制而有效。因此,老子雖主張“靜”,但絕非反對“動”,而主張“動善時”,甚至用一系列與“濁”同義的詞來修飾“道”的混沌恍惚,這便大大超越人類激濁揚清的思想局限,體現(xiàn)出老子超越群雄的膽略與智慧。

  綜上所述,水可謂為“柔弱”、“處下”、“虛靜”的化身,符合“道”的存在方式,即“弱者道之用”,然而水能以柔克剛、以下就上、以靜制動,符合“道”的運動方式,即“反者道之動”,體現(xiàn)老子正言若反的思辨哲學。老子正是借形象可感的水作為載體,賦予它以哲學意蘊與文化色彩,向我們展示“道”的哲學文化意涵,并將水性結(jié)合人性以表達自己的處世哲學與為政之道,進而實現(xiàn)理想世界的真、善、美的統(tǒng)一。

  四、《老子》水意象之審美價值

  《老子》水意象無疑具有一定的原型性質(zhì),蘊藏著超越個體心靈的民族集體無意識,對后世文學水意象具有不容忽視的奠基作用。誠如《文心雕龍·情采》所云,“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眥15}《老子》表面批判美,實則蘊涵豐富的美學思想,葉朗甚至直言:“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16}水意象堪稱為文學永恒的主題。作為《老子》的重要構(gòu)件,水意象負載著作者的主觀情志,給讀者以審美愉悅與生命感悟,可謂極大地提高了文本的美學張力。

  (一)水之美在于“暢神”

  我們知道,“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xiàn)象,只有后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來看待它們”{17},對自然山水的認識亦不例外,由自在到自覺,歷經(jīng)“致用”、“比德”、“暢神”三個發(fā)展階段?;厮荨皶成瘛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宗炳將山水視為“暢神”的對象,并強調(diào)要想領悟“道”,必須進入自由超脫、物我兩忘的審美之境。不難看出,這種審美觀照的方式發(fā)軔于老子寄道于水的傳統(tǒng),它要求人們在精神絕對自由的情況下,以超然的心境審視自然之物,從而與其建立一種“神與物游”的精神境界。

  老子以虛靜無為為本,追求精神上的徹底超越,“道”是如此抽象,要想領悟“道”的真諦,必須保持心境的空明寧靜,達到“滌除玄覽”的境界,而水作為中華民族所崇尚的“柔弱”、“潤下”、“虛靜”之物的代表,它的種種自然表現(xiàn)形態(tài)可謂契合中國文人的審美傾向,適合表達人類委婉含蓄的情感,且給人帶來一種無功利的愉悅之感與審美享受。因此,老子將水視為“道”的外在表現(xiàn),以虛靜達觀的心態(tài)對水這一“道”的象征載體予以美學審視,這便超越了以水“比德”層面,而上升至“暢神”的精神層面,對后世文人寄山水以情思,賦山水以理趣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二)水之美在于“自然”

  老子堪稱為道家自然美學之鼻祖,他主張“道法自然”、“常自然”,認為“自然”為“道”之原則與法規(guī),但此“自然”并非簡單的自然界,而為事物的一種存在方式,即“不以自己的個人意志去強求、改變什么,有自然而然的意思”{18}。水意象可謂為“自然”的具化,誠如《淮南子·天文訓》所云:“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最能體現(xiàn)“自然”的本真本性,無論是“溪流”、“川谷”,還是“江海”、“甘露”都以“自然”為宗,追求歸于“自然”以順應自身本性規(guī)律。因此,水成為老子心靈化的重要美學符號,理所當然地帶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回溯老子這一崇尚自然的審美觀,可謂普遍存在于中國文人心中,上升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承繼者,他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雜篇·漁父》),此觀點與老子美學思想相遙應,所謂“法天”,即遵循“自然”與“天道”;至于“貴真”,謂美以“真”為前提。老子疾偽尚真,推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這便促成他筆下的水以“本真”與“天成”的面貌呈現(xiàn),這種審美觀對后世“童心說”與“性靈說”的興起無疑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水之美在于“無為”

  西班牙學者杜善牧云:“道的另一個特點是無為,像止水一樣平靜”{19},需要說明的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可謂為“‘道法自然’的必然延伸”{20}。誠如榮格所言,“水是對無意識的最普通的象征”{21},“柔弱”、“處下”、“虛靜”等屬性可視為水“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水之美便在于常以“無為”姿態(tài)呈現(xiàn),從不違背天道去強求“有為”,然而它能“善利萬物”,帶來以柔為剛、以下為上、以靜為動的“無不為”的客觀結(jié)果??梢?水之“無為”并非絕對的無所作為,而是不刻意作為,這種“無為”往往擁有巨大的感召力,比直接追求“為”更加積極有效,無論是“為”的過程還是“為”的結(jié)果都至善至美。

  同時,水之“無為”可謂為“道”最高境界——“無”的最完美表達。老子首次提出“無”這個美學范疇,作為道家哲學的本質(zhì)屬性,“無”即為“道”,極具包容性且符合傳統(tǒng)審美特點??梢哉f,老子“無為無不為”的審美思想與康德所主張的“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相契合,“無為”即一種“無目的”,“無不為”即一種“合目的性”,不刻意作為卻能達到有所作為的實際結(jié)果??梢?老子的“無為”是對常規(guī)思維的超越,以看似消極的方式達到“無不為”的目的,這種崇尚“無為”的審美觀對后人處世乃至治國,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追求“無”的意境均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綜上,《老子》所涉之水超越了物質(zhì)層面的束縛,上升至精神層面而成為“道”的象征載體,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與美學觀念。品味《老子》中的水意象,不僅可揭開老子思想的神秘面紗,把握其哲學內(nèi)涵與審美風貌,亦可探本溯源,讓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精髓。

文章來源于《名作欣賞》雜志2012年中旬刊第10期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