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換的孩子-藝術論文
在德國的傳說中,有一種精靈名字叫葛布林,這是一種非常邪惡的精靈,他的本相十分丑陋,為了掩蓋這種缺陷,他會經(jīng)常潛入人類的世界中,盜取人類新生嬰兒的容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當代美國電影如同葛布林一樣,為了掩飾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不斷地盜取世界各國的文化精粹,并且以一種全球化的姿態(tài)在全世界蔓延。電影《阿童木》正是這種新型意識形態(tài)機器運作下的產(chǎn)物。通過這部作品的分析,我們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當代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
《阿童木》原本是日本動漫大師手冢治蟲先生的作品,阿童木取名于原子的英文“Atom”。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對于原子彈有著嚴重的記憶性創(chuàng)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日本對于原子能的運用持懷疑態(tài)度。手冢治蟲先生雖然不是一個技術至上主義者,作為一名藝術家,他通過“阿童木”這個可愛的具有超能力的小男孩,表達了其對于技術的希望。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在人性的制約下,技術是能夠造福人類的,這是手冢先生,通過阿童木這個形象所要表達的一種理念。盡管,3D電影《阿童木》打著中、日、美三國聯(lián)合制作的旗號,但是我們根本就沒看到中、日文化的影子,這部作品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純粹的美式電影,其意識形態(tài)也是典型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在主題上有了較為深入的開展,情節(jié)與內(nèi)容、尤其是在制作上的確十分精良,但是我們必須要反思的是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電影的介入,尤其是這種政治的電影方式,對于世界電影,或者說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究竟是什么。
一、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技術與人性
電影《阿童木》的故事情節(jié)基本上沿用了原著,悲痛欲絕的天馬博士,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復制了自己不幸車禍去世的孩子。但是,他又感到十分的后悔,于是拋棄了這個孩子。作為一個典型的弗蘭肯斯坦敘事結構,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順利地展開了它的運作。技術與人性之間的糾葛是當代西方影視作品常見的主題,例如《終結者》系列。作為技術的產(chǎn)物,阿童木具有人類的靈魂,卻沒有人類的身體,他如同桶中之腦那般,從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他以為自己是一個孩子,一個真正的孩子,就像匹諾曹那樣,但是他并不是,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他永遠不會長大,永遠不會饑餓,他甚至不需要睡覺,他能夠以人類的方式去思考,他擁有人類的感情,他不是一架機器,尤其是在機器奴隸集中營的那段時間,他看到了人性的骯臟,但是他仍舊對人性抱有希望,并且為了拯救人類愿意犧牲自己。而天馬博士作為一個科學家,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不顧倫理,他的科學行為是危險的,可以試想一下,讓一個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掌握如此強大的能量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他并沒有思考這么多,與其說他是為了彌補自己對于死去孩子的傷痛,不如說是其為了滿足自身對于技術的貪婪。工業(yè)化時代人類對于技術的瘋狂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人類不斷地追求技術的超越,試圖窮盡技術的可能性,甚至是復制生命,這是一種非??膳碌哪铑^,人類試圖成為現(xiàn)實的造物主,但是人類根本就無法承擔這樣的后果,雖然所有的電影作品,一方面預示著造物的可怕后果,但是另一方面又給造物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人類的這種技術癲狂是不會停止的,因此《阿童木》不過是另一個人性技術自我救贖的一個神話而已。另一方面,電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從根本上而言,其表現(xiàn)的手法越來越脫離真實,其并沒有任何深入的哲學思考,或是創(chuàng)新,電影是一種標準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西方通過電影來宣傳其技術的先進性,鼓動著第三世界的國家,投入到他們所創(chuàng)設的技術陷阱之中。技術與人性的對決必將進入更為激烈的競爭之中,人類已經(jīng)為技術的泛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時技術倫理的缺乏,讓我們根本無法與技術保持一種良性的關系,因此如何面對技術,是當代哲學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令人遺憾的是電影永遠也無法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自我與他者
天馬博士在創(chuàng)造了阿童木之后,為什么要拋棄他呢。這是影片中被淡化的情節(jié),但卻是最為關鍵的情節(jié)之一。對于天馬博士而言,失去孩子是一個巨大的創(chuàng)傷,也是其無法面對的創(chuàng)傷,作為一個科學家,他迷信技術是可以彌補的這種創(chuàng)傷的,因此,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孩子,試圖用這個孩子去替代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徹底失敗了。他拋棄阿童木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作為一個父親他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拋棄了技術,正是無數(shù)這樣的人,最終導致了一場技術災難,終極毀滅機器人的出現(xiàn),無疑是人類濫用技術的結果,人對于技術純粹就是一種工具理性的態(tài)度,人其實并不相信技術,并不覺得技術是能夠產(chǎn)生人性的。而阿童木被拋棄后,他陷入了自我認知的障礙,其之前所有的記憶都是人為植入的,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他對于自我的認知是一種鏡像認知,完全是虛假的。因此,當他與其他機器人接觸之后,他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確立了自我。
由此可見,阿童木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或者說天馬博士創(chuàng)造的,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人是在與他者之間的關系中不斷生成的,有人類的思想、情感、語言并不足以讓一架超級機器成為人,人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存在。尤其是阿童木與少女之間的情愫,是非常溫馨與感人的,這是一種確認機制,阿童木從此不再是機器,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得到了人類世界的認可。但是,他只是一個特例而已,這就好比是生活在殖民主義陰影下的奴隸一般,個別人獲得主體身份的確認,并不能改變整體的命運。因此,終極機器人向人類發(fā)起的攻擊,可以被視為一場革命,當然毀滅整個世界并沒有讓機器獲得主體的地位,阿童木作為機器與人的混合體,其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就是維系機器與人之間的平衡關系。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人應該看到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技術本身也產(chǎn)生了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其與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必然會發(fā)生沖突,因此如何調(diào)和這種矛盾,是這部電影作品給予我們的思考。
三、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民主與解放
民主是當代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最為敏感的核心,在影片中機器或者說技術掌握了強大的權力,但是人類并沒有賦予其相應的主體地位。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極為蒼涼的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圖景。技術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人類對技術是沒有感情的,技術是人類的產(chǎn)物,但是人類沒有把技術作為一個孩子來看待。阿童木的出現(xiàn)是技術人性化的標志,是真正讓人類意識到技術主體地位的。因為,技術形成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開始反思自身的地位,因此才與人類世界發(fā)生了沖突。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殖民主義與殖民地的沖突。在影片中,巧妙地塑造了一個殖民主義與殖民者的混合變體,試圖想要淡化殖民主義的侵入與壓迫,同時又將終極機器人塑造成一個毀滅者的形象,其作為一架破舊的機器,并不安分守己,而試圖對人類世界摧毀,建立一個由機器人統(tǒng)治的世界,這本身就是對于人類自身問題的回避。西方式的民主不是一種真正的普世的民主,只是個別超級大國的政治實踐。但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往往將民主精神包裝成一種全球主義,但是這種民主不僅無法保障其國內(nèi)的弱勢群體,對于國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而言,簡直就是一種赤裸的暴力。我們完全可以將《阿童木》這部電影視作是西方民主的教科書,從表面上人類的社會一片祥和,但是內(nèi)部卻存在著深刻的問題。技術作為他者,其始終被排斥在人類政治的場域之外,這不僅不利于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同時也是最終將人類政治活動推向毀滅的邊緣。盡管,阿童木電影所描寫的那種狀態(tài)離我們很遠,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與影片中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是如出一轍的。人類對于動物的這種專制,這種將動物排除在政治之外的行動,之所以能夠長期地存在下去,是因為動物缺乏人類的智能,缺乏人類的語言,并不是動物甘愿受人類的壓迫。因此,從人類的內(nèi)心而言,其實是恐懼出現(xiàn)智能生物的,因為一旦出現(xiàn)這種生物,那么現(xiàn)有的政治實踐將被徹底打破。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于第三世界國家也抱有同樣的心態(tài),他們不讓第三世界掌握先進的技術,這樣西方的統(tǒng)治就永遠不會終結。因此,影片中包含著一種強烈的對于技術的恐懼。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權力,技術的介入將導致政治行動的轉向。
四、西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秩序與倫理
縱觀整部影片,阿童木并不是一個救世者。他在機器與人類之間做著兩難的決定,他不斷地在兩種身份中游移著,作為一個擁有14歲心智以及超能力的機器人而言,這種選擇是艱難的。另一方面,人類用一種極端冷酷的方式維系著統(tǒng)治,尤其是機器人競技場,那種病態(tài)的古羅馬暴政的迷戀,無不流露出后殖民主義的野心。而阿童木面對這種舊秩序,他無能為力,他一直在偽裝自己,他深刻地意識到人類對于機器的這種敵對,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類都是如此,阿童木還是有希望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希望,所以他才走上了捍衛(wèi)人類世界的道路。我們認為,在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中非常強調(diào)秩序,而秩序的建立就往往是以權力為基礎的,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這種倫理關系,是因為人類與機器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對等的權力關系。對于人類而言,雖然有著極為高超的智慧,但是人類自身的力量已經(jīng)被消解掉了,人不得不依靠機器生存下去,人類同時不能夠讓機器意識到這點,因此不斷地貶低機器的地位,剝奪其作為主體的資格。阿童木最終能夠獲得解放是幸運的,但是更多機器的命運是不敢想象的。終極機器人的攻擊,只是一次暴動,并不能算是一場革命,對于機器來說,要獲得主體地位的道路還是很長的,人類的統(tǒng)治將持續(xù)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一點在其他相關的電影中也有所反應。例如,在黑客帝國中,人與技術在網(wǎng)絡世界中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人完全被技術化、數(shù)字化、虛擬化,人被技術所統(tǒng)治,成為技術的一部分,人為技術提供能量,技術為人提供一個虛擬的生存空間,人與技術實現(xiàn)了一種共生,當然這種圖景也是令人感到極為悲哀的,因此在《黑客帝國》中,人類的覺醒與《阿童木》中技術的覺醒是如出一轍的,任何一方都不滿足于被統(tǒng)治,但是最終又必須達成一種妥協(xié),否則的話雙方都會滅亡,這就陷入了一種權力的辯證法,人與技術的這種斗爭是永恒存在的,只有通過斗爭雙方才能夠不斷地確立自身的地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倫理關系不是一種先驗的關系,而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關系,人與技術并不存在著誰在道德上占據(jù)著優(yōu)勢地位,人類與其造物之間必須不斷地確定其地位。這令人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神話,上帝造人遭遇到人的反叛,其本身也就說明人的主體價值是在反倫理的基礎上生成的。在影片中,天馬博士與阿童木之間最終重建了父子關系,這是天馬博士對于其自身鏡像認識的一種突破。因此,人對于技術的認識,不能夠只停留在鏡像的階段,正如人對于上帝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鏡像的階段,只有通過這種對于鏡像的反抗,才能夠重新建立起適合的倫理關系。
五、結論
這部電影與其他的好萊塢電影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電影的主題與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盡管在影片中流露出了對于技術、對于人性、對于人類與技術之間關系的思考,但仍舊是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因此,“阿童木”只是一種探索,并不是真正的解決途徑,他是一個例外狀態(tài)。人類與技術之間的沖突仍舊不會彌散,因此在未來的美式電影中仍舊會有此類主題的表現(xiàn)。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