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抒寫——太行山的秧歌小戲-文學論文
一、“小調——歌舞——戲曲”:秧歌小戲的形成軌跡
秧歌,原是流行于我國農村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是一種土生土長、普及面大、廣泛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秧歌與秧歌戲是有區(qū)別的,秧歌是一種民歌小調,伴有一定的舞蹈動作,是農民在節(jié)日歡慶時的一種游藝性化妝表演。秧歌戲則是在此基礎上產生,是農民用秧歌小調的形式來演唱故事,使原來帶有歌舞性質的秧歌逐漸戲劇化,最后發(fā)展成為用民歌小調在舞臺上表演的民間小戲。習慣上,人們把秧歌戲亦稱作秧歌。秧歌是由鄉(xiāng)村民眾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小戲,是融小調、雜說、歌舞、戲曲為一體的小型綜合藝術。秧歌戲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且有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大多短小精悍,格外受到農民歡迎,因此在抗戰(zhàn)爆發(fā)以前,是鄉(xiāng)村民眾主要的文化娛樂生活形式,在占據了鄉(xiāng)村民眾生活的重要地位。它們不僅僅是鄉(xiāng)村元宵節(jié)社火的組成部分,更在鄉(xiāng)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多種作用。除單純的娛樂之外,民間小戲還為鄉(xiāng)民情感的宣泄、身份的彰顯、人際的交往甚至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渠道和空間。秧歌因其表演形式和內容的大眾化與鄉(xiāng)土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藝術形象。
在太行山區(qū)鄉(xiāng)村,秧歌流傳最為廣泛?!跋逶砀琛薄ⅰ拔溧l(xiāng)秧歌”、“祁太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涉縣秧歌”、“武安秧歌”等秧歌種類在太行山廣泛流布。太行山區(qū)的秧歌,其源流大都無文字記載,據一些老藝人的口傳,多源于鄉(xiāng)村元宵節(jié)的鬧“社火”。如襄垣秧歌,其起源大約是在明萬歷年間農村開始的正月十五鬧元宵,也就是鬧社火(社火即紅火)。每逢元宵節(jié)前后,村里掌管三官社的人牽頭組織村里的人鬧娛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高蹺”、“旱船”、“龍燈”、“跑驢”、“挑高”等民間舞蹈。還有供大家玩的“八角鍬”、“車溜鍬、“黃河燈”、“喝一壺”等游戲形式,十分熱鬧。到明末清初,人們把平時哼哼的民歌小調和勞動的夯歌結合起來,配上詞句(大都是自己編的慶賀豐收的喜慶唱詞),進行就地演唱。在演唱時又配上鑼鼓點,后來又編小故事唱詞,形成一種演唱形式,都叫是鬧秧歌、也叫鬧社火、鬧紅火。幾個人在中間又打又唱,周圍觀眾觀看,所以襄垣秧歌是由當時歲時節(jié)令民間歌舞中發(fā)展起來的,秧歌由此而得名。[1]開始是挑高,挑高是一手搖響環(huán),一手打雨傘,見景生情,即興作詞,二人對唱,一唱一和的娛樂形式。后來把挑高與本縣曲藝《小鼓板》《鶯歌柳》唱腔互相滲透,唱出一種新調《干板秧歌》。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干板秧歌》加上呼胡伴奏和打擊樂器,唱故事、唱人物,出現行當角色,發(fā)展成地圪壘(廣場)秧歌。清咸豐年間(1851-1861),出現了善福旦田維、下良旦趙滿有、西營丑趙黑旦、元頭生李改成、白楊嶺村三花武根慧等一代名流,把地圪壘秧歌搬上舞臺,組成同樂會、自樂班等半職業(yè)性秧歌班社,增添了簡單服裝、道具,形成地方劇種。光緒十年(1884),由上良藝人王福鎖發(fā)起,集中西營、城底、上良、下良、白楊嶺、韓莊、店上、元頭、泉溝和武鄉(xiāng)上合、下合、北漳、監(jiān)漳、柏峪等18個村自樂班名藝人,組成第一個秧歌職業(yè)班社——18村秧歌班。自此,襄垣秧歌呈現繁榮。[2]可見,襄垣秧歌是在民間小調、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民間戲曲藝術。流傳于太行山的其他秧歌,如形成于祁縣、太谷,流行于晉中地區(qū)的祁太秧歌等,雖然因地域不同,在音樂和表演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都經歷了大致相同的發(fā)展歷程,即從民間小調、到歌舞再到戲曲的過程。從太行山的秧歌“由歌而戲”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它們幾乎沒有精英文化的滲透和官方介入的痕跡,是一種純粹的民間創(chuàng)造,是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從“地圪圈”到“大雅之堂”:秧歌小戲的鄉(xiāng)村演出
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太行山區(qū)以秧歌為主的民間小戲處于相對繁榮發(fā)展的階段,僅襄武地區(qū)的專業(yè)秧歌班社就有20 余個,較有名的班社是襄垣縣公款局出錢、豪紳經營的官秧歌改良班、天義班、三元班、天成班、富樂意、悅意班等。[3]在太谷,“329個自然村,有秧歌班活動的達153個,其中歷史最久、影響頗深的有12個,素稱‘秧歌之鄉(xiāng),名不虛傳?!盵4]秧歌班社在當時鄉(xiāng)村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如襄武秧歌戲班慶榮班,在當時民間影響很大。時謠:“要想看好戲,寫來慶榮班。會孩《白蛇傳》,琚林《劉公案》,《吊孝》耍的羊戶旦,三狗南牢去送飯??戳宋鹘攧⑶?,笑得把人氣喘斷??戳诵癫S仙,老婆們回家見不得漢。漢們看了伢迷人旦,都嫌老婆不好看。”“慶榮秧歌班,首戲《清風山》。海水唱蘭英,來法當丫環(huán)。龍素珍是啞嗓旦,一聲唱得淚不斷。天上下了冷疙蛋(冰雹),滿場老少不解散?!盵5]可知其影響之巨大。秧歌班社所演劇目深受百姓歡迎。民國十九年(1930),太谷教坊村唱“對臺戲”,一臺秧歌,一臺晉劇,兩臺相距不遠。開戲這天,戲場里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晉劇首演《斷橋》,主演名手“田桂旦”,唱得很賣力。秧歌首戲是“大要命”的《奶娃娃》,剛一開場,就把看晉劇的觀眾拉了個稀稀落落,“嘩”的一下子,人們都擁到秧歌這邊來了。場子里喝彩聲不斷,“大要命”越唱越帶勁,一下子就把晉劇班對了個敗。以后“田桂旦”逢人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要命的《奶娃娃》”,再也不敢和秧歌對臺了。[6]
雖然秧歌小戲在鄉(xiāng)村社會盛行,但因其出身“卑微”,難以得到精英文化的認同,其演出還要遭受官府的限制,不能登“大雅之堂”。如襄垣秧歌,1851年以前,其劇場主要是街頭、院落、廣場就地演戲唱,群眾稱“地圪圈”。1851年搬上舞臺后,也大部分是在街頭搭臺。1924年改良秧歌班成立后,由于其后臺是舊政府的公款局和豪紳王維新,根子硬、要干粗,并增添了大量的蟒靠袍帶戲,因而沖破了“秧歌耍戲不準進廟院唱”的禁區(qū),開始在一些廟會上演出。特別是“奶奶廟”的會戲,多數要演唱秧歌戲,說法是老奶奶(管女人生小孩的神)愛看秧歌戲。從此,襄垣秧歌的場地和上黨梆子、上黨落子一樣,可以到處演出。[7]“地圪圈”秧歌的演出習俗是每年陰歷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大部分村莊都要在街頭演唱秧歌。有的村由本村人自唱自樂,有的村雇請把式演唱,大都在本村演唱五天之后,就到鄰近村互相往來,交社演唱,人們把這種活動叫“鬧秧歌”。每到一處,首先由秧歌隊的領軍演唱一段“挑高”,然后唱秧歌,末尾仍由領隊用“挑高”向場主(接待秧歌者)唱一段謝詞。如“謝拜、謝拜、多謝拜、謝拜老兄多自在,彎腰作揖謝謝你,下年鬧起來咱早些來”,然后敲鑼打鼓離開。搬上舞臺后到抗戰(zhàn)前夕的演出習俗是:一般的三至五日為一個臺,每天上午、下午、晚上演出三場。每場演出先唱較長的正本戲,后場、唱三至五出折子戲,名曰“搭出”。在正戲和前幾出折子戲結尾時要敲幾聲小鑼,名曰“留小鑼”,以表示還要演唱折子戲。如不留小鑼,即表示本場演出全部結束。進廟院演唱之后,即為敬神戲,節(jié)目是由社首點,開演時間由社首放炮指揮,頭炮登臺(演職員上臺),二炮社場(掛幔子和捉裙椅披),三炮開戲。每場開頭后全座場(也叫出官)。[8]
三、“民間”抒寫:秧歌戲里的鄉(xiāng)村世界
太行山區(qū)民間秧歌戲班不僅數量眾多,活動頻繁,演出地域廣闊,在鄉(xiāng)民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各地秧歌小戲劇目題材豐富,結構完整。僅太谷一地,從清代末期至今,近百年的時間,有劇目可記者共330 多個,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之前的就有200 多個。[9]襄垣秧歌有傳統(tǒng)劇目239本。[10]傳統(tǒng)秧歌小戲通常都是從勞動大眾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擷取素材,還根據真人真事編演鄉(xiāng)村劇,反映出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實。秧歌劇本以反映民間生活、男女愛情、婆媳口角、妯娌風波、家庭故事為主。如太谷代表性的傳統(tǒng)劇目《打凍漓》,反映民國十年左右太谷花莊兒的姑娘楊葉子受了本村教會所辦“見露小學”自由思想的影響,反對兄長包辦婚姻的真實故事。當她聽哥哥說長相丑陋的賣凍漓者就是他的未婚夫婿時,堅決要求退掉親事:“都是哥哥你辦的好事,你給奴尋得那頭好婿。別說我與他配夫妻,寧死在家里也不去侯寺。割了腦袋身子也不去,抬來一口棺材來再作商議。妹妹我要去跳井尋死?!庇捎诠媚锏膱詻Q反對,哥哥退掉了這門婚事,姑娘反對包辦婚姻自由的斗爭取得了勝利。[11] 《看秧歌》反映一對青年姐妹到太谷北洸村看秧歌的所見所聞,以敘述當時秧歌名藝人及群眾對其拿手好戲的評論為主,刻畫了一對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偷南瓜》以農村獨特的生育習俗為題材,由一老一少兩個人物演唱。一懷孕的少婦想吃南瓜,而丈夫又出工在外,家中缺米少柴,生計艱難。于是她徑自到王老漢的瓜地偷瓜,引起一場小小的風波。最后心地善良的王老漢同情少婦,以瓜相贈,少婦再三拜謝,歡喜而去。
清光緒以后,晉中商幫興起,由晉中商人開設的商鋪、錢莊遍布全國,外出經商成為晉中鄉(xiāng)民最主要的謀生方式,因此關于晉中商人的故事也出現在秧歌中,然而,這些戲中都提到了丈夫的經商過程,但它只是起到了鋪墊作用,并不是這類小戲的重點,小戲所關心的仍是農村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如《張公子回家》(太谷秧歌)描寫了張公子經商“衣錦榮歸”后假說生意賠本以試探妻子田氏,當妻子看到丈夫“拉的騾子牽的馬,身上穿的好衣裳, 滿馱子行李和衣箱”后,熱情招呼歸來的丈夫, 而一聽丈夫說生意賠本,馬上對丈夫另眼看待。等丈夫說出只是在試探妻子事實后,她又央求原諒她,雙膝跪在地上向丈夫賠禮道歉。對這個嫌貧愛富的妻子的譴責便成為這出戲的主題。同時,在戲中也真實地反映出久于寡居生活的妻子的苦楚和哀愁,表達了她對夫妻生活的強烈渴望。還有描寫小商人的小戲,如《張三算賬》《賣元宵》《賣絨花》《賣胭脂》《換碗》等,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谷地區(qū)崇尚商賈的習俗。
在傳統(tǒng)秧歌小戲中,以戒毒,戒賭為題材的勸誡戲,如太谷秧歌《女戒金丹》《勸戒煙》、《踢銀燈》《改良寫十字》《斷料子》《賣豆腐》《勸丈夫》《縫袍子》《奶娃娃》,襄垣秧歌《戒煙》《禁賭》《吸金丹》《抽大煙》等,這些小戲反映了清未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鴉片肆虐、賭博成風造成的家庭悲劇和諸多社會問題?!杜涞ぁ肥呛畛谴逖砀柩輪T王連惠依據真人真事編寫而成的。有一天,王連惠推車到城里賣菜,回返的路上巧遇到一個也要去侯城的名叫張二姐的婦女,在婦女再三央求下二人做伴同行,一路攀談中,王連惠得知張二姐剛出嫁時小夫妻恩愛和美,后因自己染上嗜好,吸起“金丹”(毒品的一種)來,夫妻經常吵架,家境漸漸敗落。男人一氣之下,就把她送到城里戒煙局戒煙?,F在煙戒了,人放了,這就回去勤儉持家,和男人好好過日子。王連惠一一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回到侯城,就編了一出秧歌《女戒金丹》,唱詞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我的名字叫張二姐,外號兒喚成‘大紅果’。俺男人實難惹,先打伙計(不正當男女關系)后冊(娶)我,因為我熏金丹處得不和?!盵12]《勸戒煙》也是由晉中文水縣一位教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而成的,真實地再現出些抽鴉片者破爛不堪,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的形象。《賣豆腐》敘醉心于賭博的康妻見丈夫一出門便竊喜“走得巧來走得妙,隔壁摸牌好解心焦”,把丈夫囑托在家磨豆腐之事置之腦后;《小兒盤道》中說出了賭博帶來的危害:“讀書人學會把賭玩,誤了今科中狀元。買賣人們學會賭,誤了生意少賺錢,種地人們學會賭,誤了耕地少打糧”?!短咩y燈》寫妻子看到丈夫賭博徹夜不歸,便尋到賭博場,把藏在狗窩里的丈夫揪出來,踢了賭桌上的銀燈,掀了賭桌,并執(zhí)意要把開賭場的鄰居報官,其勇氣實為可佳。這些勸誡戲針砭時弊,貼近現實,發(fā)人深醒,寓教于樂,起到了一定的社會警戒作用。
當然,由于秧歌小戲產生于封建時代,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鄉(xiāng)村社會的產物,因之必然會帶有一些消極落后的東西。太行山的秧歌戲中有不少古老的帶有封建迷信的宣揚舊道德的曲子,如《郭巨埋兒》《大上墳》等。有些反映男女關系的劇目,如太谷秧歌《切草帽》《大割青菜》《揀買根》《爭媳》《奶娃娃》等,表現出男女發(fā)生兩性關系的場面,它的淫蕩詞語和露骨的下流表演,也確實有傷風化,起了色情的宣揚和教唆作用,這就成為秧歌中危害最大的糟粕。所以,光緒十四年,在山西做官二十余年的方戊昌在《牧令經驗方》就主張地方官應“嚴加禁止,違者重罰。[13]民國九年(1920)太谷縣也頒布《禁止秧歌文》:“查唱演秧歌,多系淫詞俚曲,傷風敗訴,莫此為甚。……合亟布告禁止。仰縣屬各村,一體知照,如有違犯,定行從重處罰,絕不寬貸” [14]但禁止秧歌文只是一紙空文,未能付諸實實施。相反,戲班層出,戲劇創(chuàng)新,秧歌愈來愈成為群眾娛樂生活的最重要的內容。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