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準突破口 提高學生的作文品位
目前,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沒有個性,沒有特色,題目千篇一律,構思大同小異,選材俗套老舊,作文品位較低。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應選準突破口,讓學生的作文“新”、“美”、“活”、“實”,提高品位,吸引讀者,取得高分。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習慣養(yǎng)成、題目擬定、材料運用。
一、要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
(一)拿筆說話想心思的習慣。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苯逃胰~圣陶先生也說過兩句話:“作文就是拿筆說話”、“寫文章就是想心思”。學作文,就是“拿筆說話想心思”,就是“思想──語言”、“口語──筆語”的形式轉(zhuǎn)換的訓練,經(jīng)過反復訓練,形成能力,達到“心口如一,言文一致”的境地。
語文教育老前輩都是強調(diào)學生作文“要說自己想說的話”的。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譬如學生作文說他自己學雷鋒,曾經(jīng)攙扶一位老太太過馬路,就首先要問有沒有這回事。”呂淑湘先生也說:“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睆堉竟壬f:“中學語文教學所要培養(yǎng)的,是一個青年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心須具備的一般寫作能力,也就是內(nèi)容正確,文從字順,條理清楚,明晰確切,能夠如實表達自己的有用的知識見聞,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須打破‘做’文章的觀念,學生的思路才能開展起來?!庇纱丝梢姡瑢W作文,首先要養(yǎng)成說實話,寫實實在在的生活的習慣。
(二)觀察感知,體驗積累的習慣。
1、觀察的重要性。熟悉周圍生活環(huán)境,需要觀察;學習各門功課,需要觀察。觀察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2、觀自然界。先從觀察靜物入手,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山一水,一石一池,一亭一樓,由個體到群體。經(jīng)常進行實地觀察,所寫文章常常耳目一新、生動感人。
3、觀察社會。有人說,生活庫藏,主要是指人物庫藏。觀察社會生活,應該重點觀察生活中的人,觀察人物容貌、語言神態(tài)、行為動作及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考察了解人物的經(jīng)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觀察人的側(cè)重點應是人的內(nèi)心世界,即所謂的“心靈”。人的心錄,是不能像外露的東西一樣直接供應我們觀察的,但是,由心靈所決定的一個的追求、愛好、行為、談吐、乃至穿著打扮,都是可以識別的。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透過一個人的外表探索到人物心靈的奧秘的能力。
(三)多閱讀多思考多修改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以下兩段話:
“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學習國文的目標?!?/p>
“動筆之前擬個簡要的提綱,寫在紙上也好,記在腦子里也好,這是一種好習慣。寫完了,從頭至尾看一遍,馬上自己審核,自己修訂,這也是一種好習慣。寫完了,站在讀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來上品,聽起來順耳,這樣做是從群眾觀點審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種好習慣。
這是寫好作文規(guī)律性的總結。閱讀多了,寫起作文來,居高臨下,游刃有余;思考多了,文章思路清淅,結構嚴謹;修改多了,文章錦上添花,精益求精。
二、要重視題目的擬定
(一)標題的重要性。題目是文章的旗幟,是作者展示內(nèi)心世界的窗口,也是作者與讀者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第一通道。其作用精略地說,有能提示中心、限定題材、規(guī)定文體、界定范圍、激發(fā)閱讀興趣等諸多功能。俗話說:“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有個好的標題,文章會因此熠熠生輝,一個失敗的標題,會使一篇文章黯然失色。
(二)怎樣的題目才算好題目。擬題,就是給詩文詞賦等作品擬標題。一個好的題目必須有以下要求:(1)準確貼切。即擬制的題目與所寫的內(nèi)容相符,使讀者“見題明義而思讀”。如魯迅的《藥》,即指“人血饅頭”,也暗含了醫(yī)治當時社會的良藥。(2)簡潔精練。如朱自清的《綠》,最大限度地濃縮了作品的內(nèi)容。(3)形象生動。要使標題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擬題就應力求形象。如《大鍋飯》養(yǎng)懶漢》這一標題,貼近生活,接近口語,實實在在且又生動形象。(4)新穎獨特。標題切忌平庸陳舊,應力求新穎,如《我是怎么樣賺到第一筆錢的》可以改為《我的第一桶金》。(5)符合讀者求奇求趣的心理。如《雷鋒的戶口問題》,這是針對有人說“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五月走”而寫的評論。
(三)常見的擬題方法:
1.以記敘要素為題目,清晰明了。如:《難忘今宵》(時間),《小巷深處》(地點),《孔乙已》(人物),《競選州長》(事件)。
2.以說明對象為題目,一目了然。如:《人民英雄紀念碑》(說明事物類),《統(tǒng)籌方法》(說明事理類)。
3.以議論要素為題目,有的放矢。如:《學貴有疑》(論點型),《談骨氣》(論題型)。
4.活用學過的課文標題,妙趣橫生,如:仿照《死海不死》擬題為《藍天不藍》。
5.運用修辭手法擬題,形象生動。如《大自然》的文字》(比喻),書包的自述》(擬人),《花盆還是大地》、《中國人失去自信力嗎》(設問、反問),《近水樓臺“賢”得月》(雙關),《舉廉政旗唱反腐調(diào)》、《榜上無名、腳下有路》(對偶),《他真“傻”》(反語),《“批而不示”與“示而不批”》、《忙過年、過年忙》(回環(huán)),《唉,那如山的愧疚》(夸張)。
6.以成語為題,言簡意賅。如:《舊瓶裝新酒》《人有遠慮,也有近憂》,《喜新也不厭舊》。
7.以古今名句為題,精辟深。如:《玉不琢不成器》。
8.巧借歌辭為題,通俗活潑。如《你在他鄉(xiāng)還好嗎?》,《青青河邊草》。
9.運用“嵌字法”擬題,自然巧合而充滿情趣。如:《妹妹“果然”大膽往前走》。
10.運用“反常法”擬題,引人深思。如:《“送炭”何必等特“雪中”》,《曲低和也寡》,《玩物長志》。
在擬題方面下功夫,學生的作文品位定會大有提高。
三、要恰在此時當處理已民用工業(yè)的作文材料
無論是記敘文的素材,或是議論文的論據(jù),學生都要巧妙運用,文章才會增色添輝。因此。
無論是教師的指導還是學生復習,都應重點解決寫作材料的問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觀點表達,情感抒發(fā)首先依附其上。如:怎樣巧用論據(jù)。
(一)論據(jù)的來源。源于課本;源于經(jīng)典名著;源于報刊、媒體;源于生活;源于典故。
(二)論據(jù)的表述。
不少學生在敘例時千人一口,陳詞濫調(diào),羅列材料,堆積詞語,導致平淡寡趣,枯燥呆板。盡管所講的道理千真萬確,所用的語言卻干癟乏味。因此,在例子的表述上也應講究技巧,文章才會“奇”、“美”,才會贏得老師、評委的好感。下面舉二例加以說明。
1、層層堆疊,鋪排有力。所舉事例在性質(zhì)、層面、角度或其他方面無任何變化,只是數(shù)量的增加,通常這種簡單的例舉應盡量避免,因為它對論證論點的普遍性幫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會變得相當有力。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帶鉤,自是對其痛恨無比。然而,當他認識到管仲的才識時,放下心里的厭惡,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主。
劉幫不喜韓信的出言無忌,卻委其以重任,讓信統(tǒng)兵作戰(zhàn),征討四方,終于滅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驕子。
房玄齡曾為李建成出謀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豈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房玄齡為相,遂有“貞觀之治”之盛世。
2、正反對照,加強力度。這是例證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即舉出彼此相反的兩類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一正一反,對比鮮明,從而增強論證的力度。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劉備的“兼聽”與楚懷王的“偏聽”對比來論證興亡之道:
試想,從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為選賢授能,“兼聽”,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個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備三顧茅廬求賢才,終有三國鼎立;蕭何月下追韓信,方有后來劉幫的強兵壯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為輕信讒方,“偏聽”,而使國家走向衰落、滅亡。楚懷王親小人遠賢能,怒疏屈原,楚國不久就走上了亡國之途。
學生若能積累、整理、歸納大量的寫作材料,在考場上運用鮮活的語言將這些豐厚的文化積淀鋪展開來,授古證今,編織詩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地將情感思想的表達發(fā)揮到極致,弘揚自己的創(chuàng)新個性,文章一定能詩意雋永、文彩飛揚。
良好的寫作習慣,是學生作文質(zhì)量高品位的源頭活水;漂亮的標題,是吸引讀者,贏得好感的“臉面”;巧用材料,文章將“新”、“奇”、“趣”,“活”,“實”。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xwlcp.cn/w/wy/63.html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