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在探索之路上的“垮掉的一代”

作者:高振鳳來源:《芒種》日期:2015-08-20人氣:1223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在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處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時期,民眾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空前的提高;但與此同時戰(zhàn)爭陰影依舊沒有消失,人們精神狀態(tài)極度緊張;物質(zhì)主義和同一性彌漫,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種個性壓抑的氣氛中,一大群人找不到歸宿。50年代后期,被奉為“垮掉的一代的《圣經(jīng)》”的小說《在路上》出版,以其作者杰克·凱魯亞克為代表,一群號稱The Beat Generation的年輕人采用與社會所公認的一切背道而馳的方式,率先向這種麻痹狀態(tài)發(fā)起了挑戰(zhàn)。他們摒棄一切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厭惡固定的工作、結(jié)婚和家庭生活,選擇另一種生存方式。50年代中國將The Beat Generation翻譯成“垮掉的一代”,這是當時那個特殊時代的誤譯,Beat的含義遠非“垮掉”所能概括得了的。1952年約翰·霍爾姆斯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這就是“垮掉的一代”》對BG這一提法做了較準確的闡釋,“‘beat’這個詞不只是令人厭倦、疲憊、困頓、不安;還意味著被驅(qū)使、用完、消耗、利用、筋疲力盡、一無所有;它還指心靈,也就是精神意義上的某種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誠”[1],這樣一詞三義,以此來概括當時在美國面對令人壓抑的生存情勢對生活厭倦、自認為被主流社會打垮,選擇另類生存方式,強烈地尋求身心自由的BG成員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翱宓舻囊淮北举|(zhì)上是追求信念、向往自由的一代,他們瘋狂舉動的背后是一種精神追求。

    Beat這一詞的本意就反映出BG是在被社會疏遠的孤獨中,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之路上。第一,他們活在世上倍感壓抑,這是一群疲憊不堪的人,在沒有投入生活以前就厭倦生存。面對令人壓抑的生存情勢,將命運孤注一擲,在與世隔絕的圈子里過著放蕩不羈和自愿貧窮的生活。Beat就指他們這個特殊的邊緣化的群體,被循規(guī)蹈矩的社會規(guī)則所“打垮”。第二,Beat也指“垮掉的一代”青年對社會的“擊打”。他們自愿選擇另類的生活方式,嘗試和實踐各種社會上沒有或反對的事物,主動去以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對社會發(fā)起擊打。他們專事于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希冀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自己。在《白種黑人》中,梅勒把垮掉的一代就看作是一種只聽命于自身意愿,不受習俗道德、行為法則約束的社會類型,把他們的行為看作是“時代永恒高潮”中的一種尤其迫切的創(chuàng)舉。第三方面,與beat相關(guān)的詞,如beatitude指在天堂對上帝的直接認知。在凱魯亞克心中,beat這個詞與《圣經(jīng)》里的“極樂”(beatific) [7] (P172)、與耶酥“登山訓誨”的福音(the Beatitudes)又有聯(lián)系:耶穌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將貧窮與天國聯(lián)系起來,“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新約·馬太福音》6:21),并且賜福道,“窮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保ā缎录s·馬太福音》5:10)這層意義上的beat作為一種人內(nèi)心的感覺,它非常強烈,使人擺脫混亂感、疏離感和異己感,凱魯亞克通過beat要強調(diào)的正是這些邊緣化的青年,他們窮極潦倒,卻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社會大眾的物質(zhì)至上,他們作為異類而體會到的獨特的精神上的愉快;他說這種極樂可以經(jīng)由爵士樂、性愛、深思或任何類似個人經(jīng)驗達到。

    凱魯亞克明確說過,“垮掉的一代”是“尋找”的一代;當記者問他在“尋找”什么的時候,他說:“我要上帝露臉” [2]?!懊恳粋€人都變成了一個自我滿足的行動個體,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面臨在一個似乎是完全無希望的社會中作為一個年輕人所必須正視的問題?!盵3]這些青年念念不忘的是瘋狂,并將社會生活拋諸身后,實際上,“垮掉的一代”很在乎自己所處的時代,一句話,“我很在乎,雖然看起來我什么都不在乎?!碑斎藗冊谶@個物欲橫溢的社會中,被物質(zhì)追求消耗人生本質(zhì)的時候,心靈的愉快和身心的自由就愈發(fā)顯得珍貴?!翱宓舻囊淮鄙罱炭茣对诼飞稀访鑼懥?946-1947年間美國一群不務正業(yè)的流浪漢瘋狂而充滿樂趣的生活,一群“瘋狂的人”在寬闊的現(xiàn)代化的公路網(wǎng)上盡情駕駛,伴隨一路馳騁流浪的是酗酒、偷竊、尋歡作樂和生活中的一切刺激,以此來展示被壓抑的自我和對現(xiàn)存體制的反叛。1957年,《在路上》一出版就立即吸引了大批戰(zhàn)后年輕人,它隨同艾倫·金斯堡的詩集《嚎叫》以及威廉·巴羅斯的《裸體的午餐》,將“垮掉派”的生活方式傳播到了美國的每個角落。爵士樂、搖擺舞、酗酒、吸大麻、直至性放縱,一時成為風氣,但也使人們誤會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核心,大麻、暴力、縱欲,在時光中迅速地墮落,實際上這些東西和“垮掉的一代”的真正的精神取向的關(guān)系不是很大。在這“叛逆的一伙”放蕩不羈、瘋狂的反叛的后面隱藏的是他們內(nèi)心最深沉的對于信念的渴望追求,和對生活本質(zhì)、身心自由的不斷的探索?!翱宓舻囊淮边x擇了瘋狂的自我毀滅展示被壓抑的自我,對現(xiàn)存體制進行徹底的反叛,是對當時美國物質(zhì)至上的社會大眾追求的挑釁,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于身心自由探索的執(zhí)著,這再一次反映出人類經(jīng)驗中尋找最終極限的浮士德式的精神。

    “它不知道它尋求的避難所在何處,可它一直不斷地在追尋。”[4]他們身上具有可貴的 “流浪精神”,無論是《在路上》的瘋狂舉動,還是《達摩流浪者》的習禪靜思,都反映出他們對于人生本質(zhì)、身心自由的探索。他們不僅通過文學作品,而且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的獨特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社會追求物質(zhì)和同一的反感,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之路上。這也是《在路上》出版以后,凱魯亞克相繼完成了一系列“流浪”小說的動因。作為《在路上》的“續(xù)集”、“繼續(xù)的探索追求” [5],《達摩流浪者》在1958年出版后,凱魯亞克向世人展示的“垮掉的一代”才完整。無論是《在路上》的瘋狂舉動,還是《達摩流浪者》的習禪靜思,都反映出他們的精神追求。在《達摩流浪者》一開始,敘述者就提到在整個故事還未開始時,美好時光已經(jīng)不在,“有一點點倦怠和犬儒,有一點點口惠而不實”,“已經(jīng)老了,也冷了”,不過敘述者覺得對自己有一種古怪的疏遠感,希望通過流浪“累積善果,讓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佛”,并相信“開悟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價值范疇。”小說中的加州大學代表了一種陳腐、病態(tài)而且僵化的文明,這是一種與大自然脫離接觸的室內(nèi)文明;而登山運動則是一個美妙的新世界。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開端,一種新的生活,在路上,除了層層剝離外界設(shè)定的桎梏外,更重要的必須拋棄縛綁我們的慣性,裸露直率和坦誠。《達摩流浪者》結(jié)尾時雷蒙在孤獨峰大聲喊出了:“賈菲,我們知道,我們倆是永永遠遠不變的永遠的年輕?!辟Z菲說:“我所期許的達摩流浪者卻是心里懷著春天的衣裙?!本拖?950年2月28日的日記中,凱魯亞克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不管干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對生活有信心。如果生活的目標不是完美,那為什么還要過下去呢?”“心里懷著春天”表明他們永遠滿懷信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之路上。

     “垮掉的一代”永遠在探索之路上,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探索化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流浪”早已成為一種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讀凱魯亞克,讓人想起的不是屠格涅夫筆下的馬扎諾夫,而是塞林格那個不安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加繆筆下行進的“西西弗斯”,遠古時代香格里拉的馬隊以及那些千里朝圣的藏人,古希臘觸犯眾神的西西弗斯,伴隨著苦難而生,永無止境地探索、追求、流浪。 “垮掉的一代”的上路探索作品還繼承了美國文學寫流浪生活的傳統(tǒng)。在更早些時候,惠特曼就贊美過通暢的道路,把它說成是代表真正美國自由的標志。馬克·吐溫則把密西西比河變成了一條逃亡之路。杰克·倫敦曾經(jīng)從記憶中把他在19世紀90年代的流浪生活收集起來,寫成經(jīng)典之作《道路》, “我成為一個流浪漢—這個嘛,是因為我身體里的那股生命力,那股不肯讓我停下來的渴望?!蔽覀兯腥硕荚诼猛局袑ふ易约旱木窦覉@。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進行著追尋,每時每刻都是在追尋的路上。這里講的“路”不一定是雙腳所行走的路,而是對于人生目標、生命意義的探索之路。

    到底是循規(guī)蹈矩地永遠被困于沒有生機沒有希望的原地,還是跟隨內(nèi)心的召喚去追尋和探索自己的精神理想家園,這是人類始終思考的問題,困惑依舊。凱魯亞克的作品中,上路遠行流浪是在當時令人窒息的物質(zhì)至上、精神困頓的壓抑社會中,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展示和表達被壓抑的自我,用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發(fā)起挑戰(zhàn)、行進在對于身心自由的探索之路上:以追尋“有意義”的生命來抗拒縈繞于靈魂中的意義的缺失,人們有權(quán)在此時此地獲得幸福。BG在物質(zhì)與精神處于雙重壓抑的那個年代里,用各種方式執(zhí)著地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為美國社會、文化和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以他們無拘無束的生活和一系列的作品所宣揚的對人生本質(zhì)的探索,是對戰(zhàn)后那一代美國青年思想的解放,幫助他們擺脫循規(guī)蹈矩的束縛,使青年們更忠于自我,也為六十年代追求獨立、反叛、自由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chǔ)。

本文來源:http://m.xwlcp.cn/w/zw/1534.html芒種

網(wǎng)絡(luò)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