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子》“引詩”
引言
有關《孟子》與《詩》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前人多有論述。有的探求二者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的原因,如王浩《論孟子引詩的特點及成因》一文,探討了孟子引詩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著重指出,“就引詩方式而言,’以史說詩’是其顯著的特點?!辈⑶艺J為,“這與孟子的’法先王’思想、’跡熄詩亡’詩學觀念以及’權’的思想有關;亦是向國君譎諫的一種手段?!保ā秾幭膸煼秾W院學報》,2007年9 月)《孟子》引《詩》,目的在于為“我”所用,王英娜在《<孟子>“引詩” 中“仁政”思想探析》一文中就指出,“引詩”是智者傳達思想的重要方式。(《語文學刊》,2009年第11期)而徐桂秋《從孟子用詩看先秦儒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建構》一文,則從儒家文化傳承的角度考察,指出“孟子用詩, 主要是將《詩經(jīng)》作為政治文本和思想文本使用, 是在具體的文化歷史語境中構建儒家建構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努力”。王瑜《論<孟子>引<詩>》一文,則站在宏觀的角度,從方法論與價值觀的兩個維度對《孟子》引《詩》進行了闡述,并且詳細討論了“以意逆志”的詩學方法、孟子的仁政理想等經(jīng)典命題。(《社會科學家》,2010年10月)從《詩》的功用、孟子本人對于《詩》的態(tài)度和用詩原則等角度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孟子》貫通的思想以及孟子本人所倡導的主張,很多都與《詩》的精神趨向一致。在前人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文章試通過具體詩例的分析透視孟子提倡儒家詩教的依據(jù)所在。
一 孟子的用詩原則:“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孔子論《詩經(jīng)》主應用,蓋春秋之時,朝聘會盟,賦詩言志,在當時有重大實用意義。因此孔子在《論語》中多有稱說,如:
子貢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保ā墩撜Z·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墩撜Z·八侑》)
到了孟子時代,朝聘盟會之禮久廢,賦詩之事也已經(jīng)失去了當時在外交上的使用價值?!妒酚洝っ陷V列傳》中曾說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笨梢钥闯觯骸睹献印繁辛讼惹厝寮业脑捳Z系統(tǒng)。孟子論《詩》,好言體會。《孟子》對《詩》的詮釋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條原則在《孟子》中有明確的提出: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章句下》)
孟子所謂與古人結交,實際就是學習古人優(yōu)秀的東西為己所用,他提出“知人論世”的主張,也就是把對人的觀察和理解要放到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对姟吩疲骸仗熘拢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糜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萬章章句上》)
這段話中引用了《詩經(jīng)·小雅·北山》和《詩經(jīng)·大雅》中的句子來闡發(fā)“以意逆志”的內涵。意思是,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當以自己的意思迎合作者之志,才可以得知作者寫作的真意圖。孟子“以意逆志”的說法包括四個關鍵詞,即:“文”、“辭”、“意”、“志”。孟子始言以意逆志,以百年后之意求得百年前之志,其運用更進一步。孟子對公孫丑解釋《凱風》和《小弁》兩詩之意時,說道:“《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鬃釉唬骸雌渲列⒁樱迨??!?nbsp;這可以說是孟子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以意逆志”的觀點治《詩》的具體例證。以上是從孟子對《詩經(jīng)》的傳承與詮釋的角度闡明孟子對《詩經(jīng)》的引用態(tài)度。
二 “法先王”思想:貫徹儒家的仁義道德思想
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三說:“孟子引詩者三十, 論詩者四?!庇肿宰⒘碛腥獮樗怂??!睹献印啡珪瞎采婕啊对姟?7篇次, 包括逸詩一篇。孟子對《詩》的引用,集中體現(xiàn)在孟子行仁政、行王道的主張。齊宣王與孟子討論“為王”之事,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啤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罚?/p>
此處借用《大雅·思齊》中的句子闡發(fā)為王之法。就像通過教誨自己妻子,遍及族內兄弟,以此來統(tǒng)御全國那樣,稱王也應以這樣的心思來治己治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古人那樣,“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梢哉f,這章是孟子談仁政、王道的重要言論,而孟子這樣暢談自己的主張與君主的容納是有很大關系的,齊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因此,在他當政時期,齊國政府所設立的稷下之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先后到這里講學的各國學者達到了千人,孟子大致就是在此時來了,并提出了他的這一重要言論。齊宣王還曾問明堂毀否之事,孟子借機講起了自己的主張,問及王政,孟子先提出了先王的作為,回答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文王發(fā)施仁政,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贝颂幵娋湟浴缎⊙拧ふ隆?,詩的意思是說富人還過得去呀,可憐了無依無靠的孤寡,孟子借文王行仁政之舉來向宣王闡明自己的主張?!峨墓稀冯墓珕柮献印盀閲?,孟子答“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此處詩句引自《風·七月》,這本是一首描寫農(nóng)事的詩篇,意思是王者要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重要內容首先就是要安定民眾,使他們富庶起來。
實際上, 孟子對《詩經(jīng)》的應用都是為他建構儒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服務的。孟子“法先王”思想的提倡,是構建儒家的話語權力行為,是對孔子法先王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它貫穿于孟子的整個思想體系。通過以上詩例來看,孟子所要求的“法”并不是先王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制度,而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和他自己構想的理想的社會制度——仁政。孟子正是以以古為鑒的思維模式和自己的理解讓儒家的道德觀念成為了先王的道德觀念,仁政也莊嚴地涂上了先王的色彩。這樣的舉動,讓儒家教義傳播更為廣泛,也變得更加神圣。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保ā睹献印るx婁章句下》)
春秋之時,五霸迭興,而桓文為盛。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笨鬃又履笥凇洞呵铩贰C献诱J為,《詩》和《春秋》的大義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王者之跡”的產(chǎn)物,這正是應合了孟子在書中所貫穿的思想,說明其取用《詩經(jīng)》之意也在于秉承孔子以來提倡的儒家傳統(tǒng)教義。
孟子在與弟子陳代的對話中推舉《詩》的禮思想。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之一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在這里,孟子以孔子贊美虞人做法的言論言明自己是不會去見諸侯的。接著孟子進一步闡發(fā)此理:
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蛞愿嫱趿?。良曰:‘請復之?!瘡姸罂?,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喿釉唬骸沂拐婆c女乘?!^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对姟吩疲翰皇漶Y,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小雅·車攻》是一首以周宣王田獵為題材的頌歌,“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意思是說不失規(guī)范地奔馳,一箭發(fā)出就射中。
“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保ā睹献印る墓戮湎隆罚?/p>
對此前人有發(fā)論者,或曰:“居今之世,出處去就不必一一中節(jié),欲其一一中節(jié),則道不得行矣?!倍鴹顣r反駁曰:“何其不自重也,枉己其能直人乎?古之人寧道之不行,而不輕其去就;是以孔孟雖在春秋戰(zhàn)國之時,而進必以正,以至終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孔孟當先為之矣??酌县M不欲道之行哉?”承其說,孟子認為,自己如果不行正道,也就不能匡正他人。如果一開始就在禮儀這樣的原則問題上讓步,又怎能達到進言之效用?
孟子引用《詩》,不僅關涉到以上的仁政王道主張、講求禮儀和與民憂樂與共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內容的闡述,孟子著意構建儒家教義的話語權力。這是孟子作為儒家傳統(tǒng)承襲者自覺地實踐,也是作為戰(zhàn)國士人自身睿智與話語權的彰顯。
小結
通過對孟子對《詩》引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出于游仕和謀求學術話語權力的需要,孟子充分發(fā)掘利用了《詩》中蘊藏的政治資源和思想資源,并由此開始儒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建構的努力。總之,孟子對《詩》的應用,是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彰顯了儒家士人執(zhí)著于儒家傳統(tǒng)的承繼,傳播了中華古代經(jīng)典文本的精髓。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澧.《東塾讀書記》[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9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期刊論文:
[4]徐桂秋.從孟子用詩看先秦儒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建構[J]. 社會科學輯刊.2009.
[5]王英娜.《孟子》“引詩”中“仁政”思想探析[J]. 語文學刊.2009.
[6] 王浩.論孟子引詩的特點及成因[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
[7] 王瑜.論《孟子》引《詩》[J].《社會科學家》.2010年.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