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
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說:“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應該是融為一體的,其間感情的流淌、詩意的飛揚,正是我們追求的一種教育境界。” 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語文的課堂?!庇纱丝梢?,語文教學本質應該是詩意的,沒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的。那么什么是詩意?字典給出的解釋是像詩里面表達的一樣,給人以美的意境。王崧舟認為詩意就是美。由此可見,詩意就是一種美。目前,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中大都忽視了語文的人文特征,一篇篇美文被肢解,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毫無興趣,更不用說進行詩意教學了,這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如何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彰顯語文魅力,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如何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一、精彩導入引詩意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導入是否精彩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成功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精彩的導入能凸顯語文的詩意本質,展示“潤物細無聲”的詩意效果。導入方法有很多,如巧設疑問導入、借助詩歌導入、運用故事導入等。設置疑問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式,疑是思之源,有了疑問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從而開啟學生思維。如教學《偉人細胞》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很多令人景仰的偉人形象。那,誰是你心中的偉人,并說出理由。這樣通過設置疑問導入,能給學生留下懸念,引導學生思考,從而開啟思維。借助詩歌也是一種有效的導入方式,詩歌語言凝練,富有情感,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語文教學中借助詩歌導入,能創(chuàng)設深遠的意境,同時還能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美。如教學《畫山秀水》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語: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們有沒有讀過相關的詩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說出很多有關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詩句,如“水如羅帶山如屏,奇秀蓮峰古有名”等。學生在課堂上吟詠,很富有感染力,從而體現(xiàn)詩意的語文。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導入,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生好奇心強,尤其喜歡聽故事,教師導入時可以運用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端午日》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或者讓學生講述有關屈原和端午節(jié)的故事:屈原在楚國滅亡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用生命闡釋了愛國主義精神。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十分痛心,紛紛到汨羅江邊哀悼屈原。漁夫劃船打撈屈原真身,拿飯團等丟進江里,以免魚龍蝦蟹等吃屈原的身體。這些后來演變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那同學們我們今天就跟著大師沈從文的步伐,一起去看看湘西人是如何過端午的。這樣運用故事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人文性。
二、情境創(chuàng)設滲詩意
情境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激發(fā)作者的情感共鳴,從而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多樣,借助多媒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構建詩意的情境,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進行音樂渲染、展現(xiàn)畫面等,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意境。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正確、有感情的朗讀。朗讀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學生朗讀時運用多媒體播放適宜的音樂,能給學生營造詩意的意境。如教學《蒹葭》時,教師讓學生朗讀時可以培養(yǎng)優(yōu)美的音樂——《在水一方》,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很快進入情境,這樣既能深化理解,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集聲音、動畫于一體,能大大增加課堂容量,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動的畫面,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發(fā)揮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教學《飛紅滴翠記黃山》時,學生如果沒有到過黃山,單靠朗讀課文,是很難真正領略到黃山的風采的。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黃山的美景照片或者視頻,借助生動的畫面,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學生自己正置身于黃山美景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資料輔助增詩意
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展學生視野,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師可以立足于“美”來選擇教學資料。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教師可以用林語堂的雅致文字來介紹蘇軾及其作品,從而增加教學美感,彰顯詩意。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是有限的,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與課文相關的文本,拓展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教學《醉翁亭記》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資料《豐樂亭記》,加深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懷的理解。通過解讀輔助資料,學生認識到歐陽修對他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喜悅,在他眼里,駝背的老人、美麗的風光、天真的兒童,都富有生機活力。他所治理的滁州,百姓安居樂業(yè),快樂無限,他自己也沉浸在與民同樂中了。雖然歐陽修曾遭到貶謫,但他用寄情山水來派遣內心苦悶,看到自己的理想在滁州得到實現(xiàn)時,內心充滿了喜悅。這樣添加輔助資料,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增添語文教學的詩意。
四、深情誦讀喚詩意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方法,通過誦讀能喚醒文本中的詩意內涵,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從而喚起學生對文本的詩意感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誦讀的比較少,一些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采取了優(yōu)化朗讀的方法。但這只是詩意化語文的一部分,還多停留在課本上。如果教師進入角色誦讀,抑揚頓挫的聲音、富有魅力的聲音,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分角色朗讀不僅能引導學生研讀課文,還能體會文中的情感。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誦讀,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用于朗讀的素材,如《最后一次講演》、《父母的心》等,都適合采用分角色朗讀,如果讀的深情并茂,會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受。如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詩意,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此外,誦讀不僅向學生推薦古詩詞,還給學生推薦各類美文,主要在閱讀課上完成。讓學生讀汪國真的“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比缓笤俳o他們推薦顧城、舒婷。當讀完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給他們推薦《荷塘月色》等。
五、注重總結延詩意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尾聲,如果設計得好,會大大提高課堂效果。語文教學中設計出富有詩意的結尾,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興趣,還能給學生帶來回味無窮的感覺,從而延伸語文的詩意。如教學《再別康橋》時,可以這樣設計結尾:詩人走的悄無聲息。一心追求自由的他瞬間化成高空中永恒的火焰,除了那些動人的詩歌,他什么也沒有留下。他的一生我們可以用《云游》來說明:那天你翩翩的在天際云游/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邊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消遣。那我們再來深情的誦讀,以悼念偉大的詩人。這樣設計結尾會讓學生感受到詩人風格,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如教學《我的母親》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結尾:文章描述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母親形象,她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為了家人不辭辛苦。學完這篇課文,大家能更理解自己的母親嗎?讓我們一起朗誦余光中的深情詩句“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我說也沒用…”
總之,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語文的本質是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詩意的,語文教師應加強詩意滲透,還給孩子詩意的課堂,帶給學生詩意的享受。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xwlcp.cn/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