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黃河岸邊的高歌

作者:馬曉婷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10-31人氣:1194
 一
河曲位于晉西北,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西、北隔黃河分別與陜西、內(nèi)蒙古相鄰,有“雞鳴三省”之稱,是自成一體的黃河文化圈。河曲自然環(huán)境惡劣,土壤貧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歷史上十年九旱,這些都構成了文化生長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h志有記:“河邑地瘠民貧,力農(nóng)終歲拮據(jù),僅得一飽,若遇旱年則枵腹而嘆。仰食于口外者無慮數(shù)千人?!雹僬沁@樣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迫使人們背井離鄉(xiāng),不得不出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細麻繩繩捆鋪蓋,兩眼流淚走杭蓋”,走西口也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催生出的產(chǎn)物。河曲民歌道出了這種選擇的無奈,《樂記》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逼鹌鸱拇笊缴顪?,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賦予了晉北民眾的凝重感;惡劣的自然條件強化了當?shù)孛癖姷纳庾R;大自然的多災多難又使他們易于生情,情感起伏不定。在這里他們艱難求存,“山曲”在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chǎn)生,詠嘆著人間的離愁別緒、思念期盼。

河曲民歌在當?shù)赜址Q“山曲”。山曲屬山歌,顧名思義,山歌就是指在山間、田野、崖畔、場院隨時可以唱的一種短歌,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diào)”“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稱謂。從分布來看,又有“東山區(qū)”(太行山)和“西山區(qū)”(呂梁山)之分。河曲民歌屬西山區(qū),晉西北黃土高原的空曠雄渾,造就了河曲民歌腔高板穩(wěn)、曲調(diào)粗獷的獨特風格,給人一種大開大合的美感。河曲處于黃土高原,地表黃土裸露,民歌中時有對于黃土、黃沙、黃風的描述:“三春天黃風天天嚎,無根沙蓬往那里拋”“大風刮起黃悠悠沙”“三天刮了十八場風,黃沙土掩得怎安身”“大河流水黃糊糊多”“水刮土坡溝沉沙”,這種對黃土、黃風、黃沙、黃水等意象的記憶是河曲民歌藝術特征的重要符號。
河曲民歌在詞曲結構上,多采用上下句體式,每句字數(shù)不固定,上下句字數(shù)也可不相同,但以七字句為多。韻律上一般也是兩句一韻,手法上多用疊音詞。如“畫眉眉”“羊羔羔”“虎頭頭”“柔軟軟”“絨毛毛”“圪溜溜”“麻陰陰天氣”“霧沉沉”“想親親”等疊字在歌曲中大量運用。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河曲民歌多采用比興、反復、排比、重疊、對稱、雙關、夸張等手法,抒發(fā)生活的喜怒哀樂。上句起興,下句表情,一個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種深邃的感情狀態(tài)或描繪出一幅逼真的生活畫面,“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聽見哥哥唱上來,熱身子撲在冷窗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調(diào)則運用并置、呼應、對比等兩句體,富有深刻的美學意味。旋律簡單、優(yōu)美,音程跳度大,音調(diào)高亢遼闊,節(jié)奏比較自由,口語化裝飾音較多,具有鮮明的山歌風味。
河曲民歌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保留了大量的民間土語,如“襲人”(指女子漂亮)、“鬼嚼”(指胡說八道)、“大大”(指爸爸)、“黑將”(夜晚)、“門圪牢”(門角落),濃郁的方言使河曲民歌鄉(xiāng)土特色更加鮮明。河曲民歌《割莜麥》極好地體現(xiàn)出上述特點:
“哥哥我在那半山坡坡,提留上鐮刀,彎下那腰腰,嘶嘍嘶嘍割莜面呀。小妹妹在那半山腰腰,圪蛋彎彎背個岜岜兩手抓抓,石滾珠珠,紅指甲甲,手提上籃籃,拿上鏟鏟,不丟,不丟,不丟不丟不丟,刨山藥 咿兒喲 親親……”
“提留”是指提著;“圪蛋彎彎”指凸起的土丘;“背個岜岜”指凹下去的低洼地。這些方言土語、疊音詞在特定語境下承載著豐富的個體情感,并與地方文化緊密相融,是認識當?shù)匚幕⒚癖姼星榈闹匾腥朦c,如果離開了富有濃郁黃土氣息的方言,山歌也會頓然失色。如辛禮生演唱的《眊親親》:“走到你家大門口呀,心楚楚(chū)跳呀,臉蛋蛋燒呀,頭皮緊個緊呀,腿不像個腿呀,撞(zhàng)了那個喲親親?!?
歌里“撞”(zhàng音同“帳”)用普通話唱來,雖意思沒變,但已失去了鄉(xiāng)土的氣息味道,且不能完整表達出原曲中所要呈現(xiàn)的細膩情感。因此山西民歌不僅是民眾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也是現(xiàn)實生活、民風民俗的詩意表達。

河曲民歌所傳唱表現(xiàn)的多為當?shù)孛癖娙粘I?,特別是其中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
歌中有食。晉北民眾日常飲食多為莜面、豆面、山藥蛋等,因此在流傳千年的歌中有許多生動反映:“大燉羊肉滿鍋油”“我炸油糕包白糖”“半碗黃米吃軟糕”“半斤莜面推窩窩,人窮也要交哥哥”“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給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個沾沾酸稀粥呀親親”等唱詞在當?shù)亓鱾魃鯊V。
晉西北氣候寒冷,大紅主腰、皮衣、皮褲、皮大衣、紅肚兜、坎肩、棉衣等日常服飾在河曲民歌中也常出現(xiàn),如“油浸皮褲打補丁”“身穿哩皮襖毛朝外”“爛大皮襖捆鋪蓋”“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紅褲子綠西瓜鞋”“白布衫衫呀袖袖長,羊肚肚手巾呀遮蔭涼”“羊肚手巾呀歪罩轉,又遮蔭涼又好看”等。而居住民俗也在河曲民歌中有生動體現(xiàn),唱到“低頭出來低頭進”“單手手推開雙扇門,炕上睡的個活死人”“中梁上上吊撂不下娘”“十八根柏椽蓋平房”“扳住窗欞欞擦窗臺,咱瞭哥哥從那里來”,把河曲民居低矮、平頂、窗欞、窗臺、雙扇門、土炕等特點形象地描繪出來。
河曲多為山區(qū),舊時農(nóng)民多以馬、驢、牛車作為交通工具。“不大大小青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兩天到”“黑赤墨毛驢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二套牛車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車后頭”。“二套牛車”是指兩頭牛拉的車,反映出河曲一帶販運貨物除了肩挑手扛,也借助手推車和毛驢等工具。
河曲民歌除表現(xiàn)日常生活之外,對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生產(chǎn)活動也有著深刻呈現(xiàn)。晉西北缺水常旱,民間求雨也多有歌唱,河曲有用“叫雨桿桿”求雨的,“桿桿本是一根柴,長在靈山黃土崖。叫雨桿桿三尺長,請龍叫雨把雨降”。河曲求雨還有“負荊”求雨方式,《善愚拜水歌》唱道:
“敬上一爐香呵,跪倒在拜水場,可憐旱民遭苦罪呵,身負重刑來贖禍殃。善愚我喪天良,做事情理不當。我犯天神律呵,才遭這旱天長。我求天神爺呀,念民是群氓,自負重刑跪拜香,求神開恩長。阿彌陀佛天神爺呵。敬上二爐香呵!水神爺早開恩呵,快往神瓶里邊裝呵,普救眾生灑細雨呵,阿彌陀佛呵!供上三爐香呵,我肩膀上燃黃香呵,小刀刺骨滿肩傷,跪拜水神曬毒陽呵??嗲蟮蔚畏鹚畞?,跪拜三天兩夜長呵,阿彌陀佛水龍爺。”
歌中記錄了百姓渴求雨水的急切心理,更生動地展示了民眾祈雨時虔誠的場景。
河曲民歌還反映了人生儀禮、歲時節(jié)日、民間娛樂等習俗活動。其中記錄最多的是婚俗,因為中國自古家族意識很濃厚,結婚成家是傳宗接代的重要儀式。河曲民歌《出嫁歌》從定親到洞房花燭,依次描繪了當?shù)氐幕樗祝?
“騾轎雇一乘,鼓匠后邊跟。二紅連響三聲,來到娘家門。轎到娘家門,娶戚忙接迎。女兒梳妝齊,蓋上埋頭紅。蓋上埋頭紅送親繞出門。上轎穿黃鞋,鞋底不粘塵?;ㄞI一起身,鼓樂一齊鳴。繞大街穿人群,娶親上路程?!?
節(jié)日民俗在民歌里描寫最多的是春節(jié)的拜年和元宵節(jié)的觀燈、社火?!鞍菽辍泵窀柙谏轿鞲鞯囟加辛鱾?,內(nèi)容上都是親戚間的拜年,折射出濃郁的家族血緣觀念。當然也還有表現(xiàn)一些特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歌,如“四月里來四月八,奶奶廟上把香插”,生動再現(xiàn)了農(nóng)歷四月初八老百姓供奉送子奶奶的民俗場景。

河曲民歌中反映最為深沉宏大的社會生活是“走西口”,走西口是我國歷史上移民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清朝以及民國年間陜西、山西等地的大量民眾經(jīng)長城西段張家口、獨石口、殺虎口等關口出關,徙居長城以北的內(nèi)蒙古地區(qū),從事農(nóng)耕與商業(yè)經(jīng)營等活動。走西口帶動了蒙漢兩族長期的社會交往,造就了河曲民歌這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成為“西口文化”的重要因子,在走西口的文化交融中又形成了“二人臺”的藝術形式。
河曲民歌對走西口的表現(xiàn)是整體全面的反映。首先,曲中對走西口緣起有所折射。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山嶺較多,自然災害頻繁,最突出的就是旱災?!昂忧5轮菔昃挪皇?,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睂幬洹洞蝰R茹茹》:“咸豐(那個)登基一十三年整,今年的馬茹茹好收成(呀),滿坡坡紅。天旱(那個)苗黃糧銀(那個)重,打不下這馬茹茹活不成(呀),真苦情?!?929年河曲旱情是“二州五縣跨三省,赤地千里是逃荒人”,還有人與牛馬爭食情景的描述??梢娮呶骺谑瞧扔谏畹膲毫Γ峭纯嗟碾x家,是無奈的選擇。
其次,還有大量民歌反映了走西口與晉商創(chuàng)業(yè)的生活史。《走西口》中生動記錄了走西口的遙遠路途和艱辛苦難:
“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一路上數(shù)不盡艱難種種:小川河,耍一水,拔斷兒根;翻壩梁,刮怪風,兩眼難睜?;仡^看:扔妻子,撇父母,實實慘心!此一去:東三天,西兩天,無處安身;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均;住沙灘,睡冷地,脫鞋當枕;鋪竹芨,蓋星星,難耐天明;上杭蓋,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駝背彎身;進河套,挖大渠,自帶囚墩;上后山,拔麥子,兩手流膿;走后營,拉駱駝,自問充軍;大青山,背大炭,壓斷背筋;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凍;遇‘傳人’(瘟疫),遭瘟病,九死一生;沙蒿塔,碰土匪,幾乎送命?!?
《走西口》唱出了西口行的艱辛與苦難,但其背后蘊藏著山西人不畏困難,敢于冒險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從晉商的創(chuàng)業(yè)史來看,走西口是山西人對美好未來、發(fā)家致富的主動選擇。河曲民歌中還有大量作品講述著舊時生活在黃土高原貧瘠地區(qū)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西渡黃河口出外謀生,而家中親人思念傷痛的故事。“男走了西口女守寡,臨死也難到一搭搭”“土地少瘦年年旱,人多事雜過日子難。娃娃后生還有老漢,三親六眷漫綏遠。跑口外求生真可憐,八百里河套葬祖先”?!蹲呶骺凇分械挠裆彙爸共蛔∧莻臏I蛋兒蛋一道一道一道往下流”,這不僅僅是新婚的分別,更是對丈夫西口路上九死一生的擔憂。因此走西口的實踐給了河曲民歌生長壯大的土壤,而千萬走西口民眾的智慧創(chuàng)造又使得這一藝術形式在黃土高原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最終成為西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