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情”的哲學內(nèi)涵
人生問題是哲學研究的基本命題之一,在莊周及其后學所構(gòu)建的哲學體系中,人生論亦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道家“安命”與“逍遙”為主的人生論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情”的詮釋與辨析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莊子》“無心無情”的人生態(tài)度與“安情”、“任情”、“復情”的超越精神想望,也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無情”與“安命”、和“逍遙”
張岱年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大綱》認為:“莊子講無情?!f子主張‘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13也就是說,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格是有人形而無人情,有人形故與人同類,無人情則是超脫于是非”14。在“德充符”,莊子對其“無情”的人生觀念進行了界定:“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15,而他如此主張的目的則在于“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16,并進一步指出“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17,認為好惡一類的情感會為人招惹是非,唯有順應自然而然的天道、明哲保身、頤養(yǎng)精神,做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18才能夠達到“懸解”般真正解脫的偉大境界。劉笑敢先生在《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亦提及:“莊子哲學以安命論為起點,以逍遙論為歸宿,從安命論轉(zhuǎn)向逍遙論的關(guān)鍵也在于無心無情?!?9 在莊子“無情”觀念的闡述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莊子哲學由“安命”向“逍遙”的脈絡(luò)走向,但是在這一過程之中,“無情”的作用與地位則是值得我們加以思索的問題之一。 “德充符”篇對“無情”的定義,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目的。但是倘將視角拉開就會發(fā)現(xiàn),在莊子“安命論”的內(nèi)部,“無情”又被視作某種手段。也就是說,“無情”乃為體用合一。
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命”往往體現(xiàn)為一種無意志、無目的的客觀必然性,甚至是某些看似偶然的必然性,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0則被莊子視為“至德”反復強調(diào),但如何方可“安命”呢?《莊子·人間世》: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1
莊子以子之愛親做為“命”的個例,并認為在面對此類無可逃避的必然時,只要懂得調(diào)養(yǎng)心性,“行事之情”并順應自然,就可以忘記自身的榮辱哀樂,而養(yǎng)心之法則在于“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22的“無情”。繼在“德充符”中提出了“無情”以對有好惡、試圖益生的“人之情”進行否定之后,莊子又在“大宗師”中提出了“物之情”與“恒物之大情”的觀念: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23
莊子指出死生、晝夜的這些變化都是人所無法干預的“物之情”,是此非彼不如不分彼此而同乎大道;益生的行為也會益死,與其有為而徒勞,不如“藏天下于天下”,無為反倒無所失去。莊子還進一步指明,效法主宰一切的大道,“無情”就可以得到“逍遙”: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24
在如何修道方面,莊子則提出了“心齋”、“坐忘”等方式方法,但其根本仍是要做到無好惡、等生死、順應自然。
綜合上述,“無情”不僅是“安命”的基礎(chǔ),也是達到“逍遙”境界的途路?!鞍裁迸c“逍遙”的區(qū)別則在于:“安命”強調(diào)安順于既定境遇,“逍遙”則意味著最高程度的精神自由與愉悅。“莊子之逍遙游的實現(xiàn)是一個縱向的追求和提升的過程,是從順應、到超越、到終極超越之體驗的過程。安于既定境遇和實現(xiàn)逍遙是兩個層次、兩個階段的不同,是條件和目標的不同” 25,但是無論是“安命”還是“逍遙”,其必由之路都是“無情”。
(二)“安情”、“任情”與“反情”
莊周后學在《莊子》外雜篇中對莊子 “安命”與“逍遙”的人生哲學進行了新的拓展與詮釋,其中“性命之情”的提出以及“安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反其性情”等觀念尤其受到后世的關(guān)注?!靶悦椤弊钤缫娪凇巴馄ゑ壞础保?/p>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26
莊周后學指出真正的大德并非通常意義上的“仁義”,而是“不失其性命之情”,也就是不人為破壞自然所賜予的生命內(nèi)蘊;不是“決其性命之情而饕貴富”而是要“自適其適”。
在《莊子》外雜篇中,“安其性命之情”或“任其性命之情”的說法也屢次出現(xiàn),但“安情”往往與紛亂的社會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任情”則相對側(cè)重于對“自適其適”的超越境界的追求。莊周及其后學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社會最為離亂的時期之一。面對三代以下統(tǒng)治者以仁義擾動天下,以賞罰為能事,驅(qū)動民力,搜刮民財?shù)默F(xiàn)實狀況,道家學派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在宥天下”的施政主張: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27
莊周后學認為,“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28,真正的統(tǒng)治之道乃在于“無為”: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29
這種“無為”而“在宥”天下的觀念在“外篇·天地”中被進一步地細化為“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30的“圣治”的政治方略與愿景?;蚩烧J為,在“安其性命之情”的層面上,莊周后學之“安”,與莊子“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安”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其對“無為”的詮釋也更回傾于老子君人南面之術(shù)的維度,并使之成為了莊學“政治論”的重要部分。
與“安其性命之情”的社會性旨歸不同的是,恰如“駢拇”所示,“任其性命之情”與后來的“反其性情”,更多地體現(xiàn)了莊周后學對個體精神狀態(tài)的內(nèi)向性關(guān)注,并延續(xù)了內(nèi)篇中對于超越性精神境界的追求?!榜壞础逼浴白月劇?、“自見”、“自得”、“自適”的“自事其心”為標準界定了“任其性命之情”,但究竟如何方可“任其性命之情”,“達生”給出了“達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wù)知之所無奈何”31的答案。即是說,通曉生命至理者不強求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結(jié)果,而要做到這樣則需要“棄事”、“遺生”,因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32。拋卻世事,“忘乎地,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33。忘己,就會達到與天地合一,“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34,進入無言而心悅的逍遙境界。然而與這美好的理想景況相對應的現(xiàn)實卻是世人久已“喪己于物,失性于俗”35,成為所謂的“倒置之民”。針對“喪己于物”,莊周后學提出“形莫若緣,情莫若率”,認為“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36。與萬物和順便可以相混同而無區(qū)別,性情率真也就無需勞費心機,進而不必對自己的外表或行為進行修飾,也就不會喪己于物,這也就是所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37。
對于“失性于俗”,《莊子》外雜篇還提出了“反其性情而復其初”38 的構(gòu)想,并在《莊子·雜篇·庚桑楚》中,借由南榮趎學道的過程,展示了反其情性的方法以及復其性情之后所能達到的兩重修為境界。
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wèi)生之經(jīng)已?!痹唬骸叭粍t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39
在莊周后學看來,如同嬰兒一般無知無為并保有天真的本性,便可以在亂世之中遠離災禍,也就達到了“天地”篇所謂的“德人”境界。但這仍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真正要反其性情則需要不受塵世利害的擾動,不相互指責、謀算、勾結(jié),生活、游樂都順應自然天地,這樣一來方可以達到“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40的“混冥”狀態(tài)。倘若對應內(nèi)篇中的“安命”與“逍遙”,我們大致可以認為:“德人”所處的是“安命”之境,而“神人”的“混冥”狀態(tài)則是真正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41的真正逍遙。
欄目分類
- 壯族非遺文化融入高職美術(shù)教育的路徑探索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廣西民族文化的“出圈”傳播
- 鄂南文化在文創(chuàng)設(shè)計中的應用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gòu)與意義衍生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gòu)與意義衍生
-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推進縣域文化建設(shè)研究
- 非遺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研究
- 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浙學與當代浙江精神發(fā)展路徑探索
- 從“三蘇”文化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
- 從湘西苗繡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的難題 ——— 一種社科法學的視角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