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時期以來“青春成長”主題電影的“言說”策略-藝術論文
一、群像:從有為青年到問題青年
新時期之前,文藝應該描寫什么樣的青年形象,這不是個問題?!霸谒腥宋镏型怀稣嫒宋?;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保?]這種“三突出”的典型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文藝創(chuàng)作,于是電影屏幕上呈現(xiàn)的都是那千篇一律的“有為青年”形象。其主題自然也是在表現(xiàn)革命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鼓勵青年將自己的成長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的成長的過程中,以《女籃五號》《柳堡的故事》《我們村里的年輕人》《青春之歌》為代表。
新時期之后,這種大張旗鼓的政治宣講已經不多見,銀幕上的青年形象也復雜起來。往往不再刻意將人物分為正面與反面的對立,而是從普通人的真實性格出發(fā),努力刻畫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整體看來有兩種大的趨勢:一種是正面主題,多為“青春勵志”影片,以《紅衣少女》《花季雨季》《男生女生》《長大成人》等為代表。但此時的年青人也不在是以往的那種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在基調是優(yōu)秀的品質之中包含一定的青年人所特有的不成熟與性格的缺陷。
然而藝術家的視角所觸及的生活深度與廣度要遠遠高于我們的想象,與少數(shù)的正面青年形象相對應,銀幕中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不那么正面的青年形象。他們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問題青年”,甚至是犯罪青年。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他們逃課、打架、抽煙,成長的過程中有沖動、有愛情、有性、有幼稚、有失敗、有冒險,他們是“混街”的小混混?!度五羞b》中的斌斌和小濟也是典型的混混,他們整日無所事事,打臺球,逛舞廳。當然他們也想要干點大事,想要買槍,買槍不成,又去搶銀行?!妒邭q的單車》中,小建雖貴為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貧困,他在維系驕傲時又常自卑,偷父親的錢,買別人偷來的自行車。《小武》中的小武就干脆是個小偷。《長大成人》中的付紹英是個吸毒女。《十三棵泡桐》中老包與學校生活格格不入,最后成了個劫持犯?!肚啻浩?011》中的程小雨是個“90后”,她穿名牌、抽煙、酗酒、拜金、逃課、打架、泡夜店、耍男人,把年輕時能做的壞事基本都做了。
但是,在反映這些“問題青年”時,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將尺度僅僅維系在道德優(yōu)劣的評判上,而是以更深的觸角深入他們的心靈,關注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關注他們的成長狀態(tài)。這種關注中包含著批判,但更多是包含著反思?!妒门萃穼а輩螛纷约赫f:“我覺得《十三棵泡桐》并不是一部青春勵志片,而是‘青春無志片’,我想講述一個真實的關于成長的故事?!薄皩τ谏谏鲜兰o80年代的孩子存在很大的誤讀,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還要豐富,這就是成長的秘密所在,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去表現(xiàn)這些秘密。”青年人成長中的問題是家庭造成的,也是學校、社會造成的。透過這些青年形象,創(chuàng)作者將他們的成長背景展現(xiàn)出來,關于成長每一個青年背后總有一個悲戚的故事。藝術家的社會歷史意識在這些青年人的形象中也得到了獨到的表現(xiàn),《十三棵泡桐》則表現(xiàn)學校教育對青年人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的助長?!蛾柟鉅N爛的日子》在關注個體生命經驗的特殊性同時,也顛覆了主流文化對歷史的記憶?!肚嗉t》《孔雀》《十七歲的單車》《小武》《任逍遙》都可以說是表現(xiàn)了特定時代對人性的壓抑與對青年人的摧殘。這一切構筑了一個比較多元的主題表現(xiàn)體系與青年評價體系。
這些青年形象的創(chuàng)造是極富價值的。他們以自己的獨特性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個可以言說的經典,“小武”“馬小軍”“青紅”等一度也成為某種文化的表征。同時青年人性復雜的揭示,體現(xiàn)了新時期以來,文藝作品關注人、關注人性的“人學”與人道主義的崇高追求。
二、青春暴力:自然規(guī)則的影像表達
在青春成長電影中,青春暴力的表現(xiàn)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當下社會這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社會話題。在生理和心理上,青春期荷爾蒙的分泌與心智成熟的速度并不成正比。于是青年人此時往往會在心底暗自滋生青澀和不安、困惑和躁動。當然我們無法回避在青春暴力事件中,社會、家庭、學校所給予的反面影響,青春暴力就是在這種影響之下青春的暴躁與不安的不合理發(fā)泄。
藝術中的暴力往往包含著現(xiàn)實中被壓抑的潛意識。我們可以從青年秩序的獨特性來解讀這種青春暴力。在成人的世界中,矛盾發(fā)生之后,會有一定的制度與規(guī)則進行調和,或是付諸法律,或是維系于道德。青春成長的社會有著獨特的秩序,這種秩序不同與成人的,很多時候更多的適用一些自然法則,他們力圖避開成人的干涉,力圖避開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用自己的規(guī)則來解決爭執(zhí),而這種規(guī)則往往是最為原始的身體力量的對抗,也就是青春暴力。
《陽光燦爛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十三棵泡桐》這三部電影則較好的表現(xiàn)了青春的這種自然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青春暴力,集中體現(xiàn)在武斗的青年身上。影片以相對較為平靜的軍屬大院為背景,描繪了一群被危險激情燃燒的少年的生存狀態(tài)?!拔母铩敝械摹拔涠贰迸c“宣泄”正是體現(xiàn)了青年的自然性與激情的不合理的宣泄。這種武斗本身可能“是青春的生命力的洋溢和釋放。青少年時期的反叛傾向可能是一種天性的沖動,對周圍一切壓制他們的東西會本能地反感,以致激烈反抗”。
《十七歲的單車》對青春暴力的關注,更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環(huán)境的壓力作用。在小建的世界里,山地車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資本,為了在同學面前爭面子與“泡馬子”。在父親的許諾一再落空之后,他偷了父親的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而這輛二手車正是小貴所丟失的。他難以避免地與找車的小貴發(fā)生了沖突,并和自己的朋友一塊兒痛打了小貴。還是因為那個女孩,小建與一個社會青年發(fā)生了沖突,在最后,小建被一群人圍攻,小貴也受到了附帶傷害??梢哉f小建的青春暴力行為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一種求偶行為所致的。
《十三棵泡桐》中則將對青春暴力的關注視角集中在學校生活里。學校里壓抑的生活,對老師權威的蔑視,使得校園里的青春暴力比比皆是,而且大多都是莫名的偶發(fā)事件,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即刻暴發(fā)。
三、愛與性:渴望與啟蒙
在多數(shù)的時候,當我們提到青春,提到青年,最先進入我們腦海的很有可能就是愛情。但是愛情并非是青年人的專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電影都是表現(xiàn)青春成長主題。青年人的愛情具有人類愛情的共性,所以也不是反映青年人愛情故事的就是青春成才電影。那么關于愛情,什么才是青年人所獨有的呢?那就是愛情的朦朧與不成熟,對性的渴望與畏懼。只有這才是成長過程中青年人所獨有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純美的初戀是人們非常向往與難以忘懷的。因為這第一次的愛戀往往是超功利的,沒有走上社會之后的污濁與現(xiàn)實。但是這第一次的愛戀有些又因為不成熟而會帶來懵懂的傷害。這是青春的獨特哀傷,但是這種哀傷也是美得醉人,美得動人的。
《山楂樹之戀》就講述了這樣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故事。靜秋喜歡上了老三,但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文革”時很受打擊。老三喜歡靜秋,愿為靜秋做任何事,給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與幫助。他等著靜秋畢業(yè),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靜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這部影片的背景放在那樣一個時代,就是要擺脫當下社會物質化因素的影響,去表現(xiàn)那么一段純美的愛情。
《與往事干杯》則表現(xiàn)了少女蒙蒙從中學時開始的對鄰居宋醫(yī)生的暗戀。后來蒙蒙與宋醫(yī)生的兒子“老巴”結婚了,在得知自己暗戀的宋醫(yī)生竟是“老巴”的父親之后,她發(fā)現(xiàn)往事是不能割斷的。她毅然脫離了“老巴”的懷抱,并準備向“老巴”說明一切時。然而“老巴”卻遇車禍身亡。從此,蒙蒙負疚和傷痛伴她今生?!兑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茨威格的小說,徐靜蕾選擇了一個恰當方式移植,就使影片具有一種別具中國風味的青春成長與愛情記憶痕跡。徐靜蕾扮演的女主角在少女時代對人生以及愛情的理解執(zhí)拗地貫穿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都在踐行少女時期對愛情“宗教式”的信仰和“殉道式”的犧牲?!杜c往事干杯》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兩部片子集中展示了青春期少女的典型特點:盲目,沖動,對初戀男性的近乎病態(tài)的癡迷。
有時候,我們評價一段愛情的純美,可能更多是因為這種愛情意識是精神層面的,不涉及“性”。進入新時期之后,以往電影中不可言說的性,此時也由禁忌狀態(tài)走向非禁忌狀態(tài),由后臺走上前臺。但是基于中國的國情以及中國人的文化心理,青春的性意識還言說得非常隱晦。
1980年上映的《廬山戀》,為中國觀眾奉獻了熒屏“第一吻”,已然具有石破天驚的效果。《紅衣少女》中安然因為穿了一件漂亮的紅襯衫而遭到同學的非議,愛美實際上是青春成長中性別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xiàn),因為愛美而遭到非議,含蓄地表達了那個年代對關于“性”的話題的禁錮。《青紅》中小根和青紅的兩情相悅。但是當愛情受到阻力時,他們卻沒有應對這種阻力的能力,他們都變得惶然不知所措,也就失去了相互包容的理解,終于不可挽回的悲劇發(fā)生:小根在一時沖動下奪走了青紅的貞操,青紅失去那個年代最為寶貴的貞操,而小根為此失去了生命。
《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披星戴月等待米蘭的出現(xiàn),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米蘭,從體態(tài)到行為,都具有明顯的“性”的意味,尤其是馬小軍在床底偷窺那一幕更是將年輕人對性的朦朧的渴望表現(xiàn)到一種極致。其實這部片子中對成人性的虛偽的描寫,更是有著全民族需要性啟蒙的意味?!妒邭q的單車》中小貴對小保姆的偷窺,以及小建“泡馬子”的心態(tài)與行為都有關于性或明晰或隱晦的表達。
四、結 語
我們必須承認新時期以來,青春成長電影以對青年的關注來詮釋電影的時代精神。從而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美學特征,再向我們展現(xiàn)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可能的同時,透露出深刻的人文精神與反思意識,應該說這種反思是必要的,是崇高的。當電影用藝術的手術刀在剖析一個個青年的靈魂之時,所需要的其實更是我們的自我反思。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