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景觀建筑中的宗教情懷-建筑論文
作者:雷穎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5-03人氣:1131
正定隆興寺,原建于隋初,現(xiàn)寺內(nèi)的重要景觀建筑,大多為宋代所建。以著名的摩尼殿為例,這是一座被梁思成先生劃分在“醇和時期”的重要建筑。這個時期建筑以斗拱華麗、形體典雅優(yōu)美為其主要特征。雖然摩尼殿是極為少見的重檐歇山四面出抱廈形制,但建筑平和敦厚,依然給人和緩平穩(wěn)之感,依照宋《營造法則》提出的“柱高不逾間之廣”,著力塑造建筑平臥依附于大地之上的感覺,讓人心境平和清明,加上寺內(nèi)楊柳松柏,青翠滿眼,有遠離凡俗之感。摩尼殿使用青磚青瓦,斗拱宏大敦實,檐柱向屋角平緩加高,墻面施以紅黑兩色,這些都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樸實典雅的審美觀。
與隆興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承德外八廟。這組景觀建筑系藏傳佛教建筑,與中土漢傳佛教建筑有很大不同。它們大多數(shù)造型醒目,色彩鮮明。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普佗宗乘之廟,就是以雄偉的體量、鮮艷的顏色著稱于世。的確,宏大的體量能給人以最直接的震撼。羅馬萬神廟、埃及金字塔,乃至傳說中的亞歷山大燈塔,都是如此。
古代景觀建筑對于境界的追求對我們現(xiàn)在的設計提供了很多依據(jù)和幫助,特別是對于古建景觀建筑群體的擴建。2007年對香山寺做了景區(qū)擴建性規(guī)劃設計,2008年已經(jīng)開始動工。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年間,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它經(jīng)歷過修復、廢棄重建、擴建,到現(xiàn)在已形成一片景觀古建群體。在這次的擴建設計中曼荼羅臺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它共分三層,前后、左右均為對稱布置。首層臺前后入口各設一個牌坊,上面的雕刻采用與佛教相關的圖案;二層臺面四個方向各布置垂花門,象征著“四大皆空”;頂層上,保留千手觀音殿和“大悲觀音大士塔”從造型上保留了古代神韻。
二、空間。對于現(xiàn)代建筑理論而言,空間是建筑的本質(zhì)??臻g才是建筑個性的本原
隆興寺摩尼殿面闊七間35米,進深也是七間28米,近似正方。建筑四面無窗,僅靠拱壁眼采光。若按今天的要求看來,摩尼殿的采光通風都不合格。但正是殿內(nèi)幽暗的環(huán)境,展示了設計者的巧思。從明亮的室外步入抱廈的過渡空間,再進入大殿,待雙眼適應了殿內(nèi)的陰暗之后,正面高大慈悲的釋伽牟尼坐像赫然顯現(xiàn)。微弱的天光自拱壁眼透入,被室內(nèi)密集的柱列阻擋分割后,形成一幅難以言狀的神奇氣氛。室內(nèi)空氣不流通,使得大殿十分靜謐。殿內(nèi)的壁畫在這種氣氛下,增添了幾分古老、神秘的色彩。
相對于摩尼殿規(guī)整的平面形制,普佗宗乘之廟則迥異其趣了,流線也有極大不同。建筑的入口設在大紅臺下的巨大白臺基座東西兩側。經(jīng)過曲折的甬道,踏過84級的的紅臺蹬道之后,才能進入建筑。甬道不算小,蹬道更可稱得上有氣勢,但與大紅臺的尺度相比,實在不足道。人穿行其中,方覺道路之漫長,正果之不易。紅臺建筑的入口更是狹小黑暗,幾經(jīng)迂回之后,才進入建筑內(nèi)部。此時高大明亮的內(nèi)院和金碧輝煌的殿內(nèi),豁然眼前,天地為之一寬,真有到達佛境的幻覺。回顧大紅臺的入口流線,先到達雄偉的紅臺基座,再經(jīng)過狹長的甬道蹬臺,最后進入黑暗狹小的入口,空間呈現(xiàn)“放-收-收”的節(jié)奏。至此高潮破空而來,信徒們已完全震懾于建筑空間的威力之下。讓人不由佩服設計者收放自如的空間組織能力。
與中土佛教建筑群在最高潮設立體量巨大的建筑和佛像的做法不同的是:普坨宗乘之廟的最高潮戲劇性的出現(xiàn)在大紅臺頂。在宗教建筑中設立相當世俗的戲臺,多少沖淡了景觀建筑本身的莊嚴和入口系列的沖擊力。也許這就是藏傳佛教的獨特之處,他似乎總是將極為神妙奧秘的佛理,用極為世俗的方式來詮釋。
三、總體布局
這往往是體現(xiàn)整個建筑個性和匠心的地方。從平面總圖看來,隆興寺總平面保持了宋代風格,呈南北中軸的狹長方形。山門之后中軸線兩側有左右鐘鼓樓和東西配殿,慈氏閣、轉輪藏殿,東西碑亭;中軸線上依次是大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大悲閣和彌馱殿。平面長寬比竟達到1:6之多。但一路游覽過去,路程雖長卻不覺得呆板。如何使之不單調(diào)刻板又能保持景觀建筑群的威嚴,的確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卓絕智慧。在整體布局上,隆興寺依然采用了空間序列手法,結合建筑單體體量的變化和院落的疊合,奏出了一出節(jié)奏鮮明的樂章。
雖然都是佛教建筑,普佗宗乘之廟卻不是完全軸線對稱的。它的總平面可以分為前中后三部。前部基本上是漢式建筑軸線對稱布局:沿中軸線順置城樓樣的山門、巨大的碑亭和在一座五塔門,軸線左右有一些宮殿。中部沿山坡散點布置十余座小的白臺和喇嘛塔,是藏式的自由式布局。后部則是全廟中心的大紅臺??傮w布局有明顯的西藏風格。自由布置的小白臺,活潑靈動,不復有軸線建筑處理不當時的呆板;中間穿插散落的有實用價值的宮殿,也豐富了流線。但總體說來,空間節(jié)奏感不強,漢藏結合似乎嫌生硬。而且全廟藝術及宗教效果幾乎全集中于大紅臺,各小白臺只不過起裝飾襯托作用,沒有使用價值和空間營造價值,比起隆興寺空間扣人心弦的起、承、轉、合而言,相去甚遠。
四、結束語
三個著名建筑群的布局,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都可稱得上達到了本文開始時提到的宗教境界,也反映了它們各自依附的文化。
本文從造型、空間和總體布局入手,淺顯的探討了建筑中體現(xiàn)的宗教情懷。三者相輔相成,難以分割,分而述之,難免顧此失彼。不過作為一次嘗試性的初探,我希望把設計與文脈相結合,保留和延續(xù)中國的文化底蘊。
與隆興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承德外八廟。這組景觀建筑系藏傳佛教建筑,與中土漢傳佛教建筑有很大不同。它們大多數(shù)造型醒目,色彩鮮明。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普佗宗乘之廟,就是以雄偉的體量、鮮艷的顏色著稱于世。的確,宏大的體量能給人以最直接的震撼。羅馬萬神廟、埃及金字塔,乃至傳說中的亞歷山大燈塔,都是如此。
古代景觀建筑對于境界的追求對我們現(xiàn)在的設計提供了很多依據(jù)和幫助,特別是對于古建景觀建筑群體的擴建。2007年對香山寺做了景區(qū)擴建性規(guī)劃設計,2008年已經(jīng)開始動工。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年間,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它經(jīng)歷過修復、廢棄重建、擴建,到現(xiàn)在已形成一片景觀古建群體。在這次的擴建設計中曼荼羅臺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它共分三層,前后、左右均為對稱布置。首層臺前后入口各設一個牌坊,上面的雕刻采用與佛教相關的圖案;二層臺面四個方向各布置垂花門,象征著“四大皆空”;頂層上,保留千手觀音殿和“大悲觀音大士塔”從造型上保留了古代神韻。
二、空間。對于現(xiàn)代建筑理論而言,空間是建筑的本質(zhì)??臻g才是建筑個性的本原
隆興寺摩尼殿面闊七間35米,進深也是七間28米,近似正方。建筑四面無窗,僅靠拱壁眼采光。若按今天的要求看來,摩尼殿的采光通風都不合格。但正是殿內(nèi)幽暗的環(huán)境,展示了設計者的巧思。從明亮的室外步入抱廈的過渡空間,再進入大殿,待雙眼適應了殿內(nèi)的陰暗之后,正面高大慈悲的釋伽牟尼坐像赫然顯現(xiàn)。微弱的天光自拱壁眼透入,被室內(nèi)密集的柱列阻擋分割后,形成一幅難以言狀的神奇氣氛。室內(nèi)空氣不流通,使得大殿十分靜謐。殿內(nèi)的壁畫在這種氣氛下,增添了幾分古老、神秘的色彩。
相對于摩尼殿規(guī)整的平面形制,普佗宗乘之廟則迥異其趣了,流線也有極大不同。建筑的入口設在大紅臺下的巨大白臺基座東西兩側。經(jīng)過曲折的甬道,踏過84級的的紅臺蹬道之后,才能進入建筑。甬道不算小,蹬道更可稱得上有氣勢,但與大紅臺的尺度相比,實在不足道。人穿行其中,方覺道路之漫長,正果之不易。紅臺建筑的入口更是狹小黑暗,幾經(jīng)迂回之后,才進入建筑內(nèi)部。此時高大明亮的內(nèi)院和金碧輝煌的殿內(nèi),豁然眼前,天地為之一寬,真有到達佛境的幻覺。回顧大紅臺的入口流線,先到達雄偉的紅臺基座,再經(jīng)過狹長的甬道蹬臺,最后進入黑暗狹小的入口,空間呈現(xiàn)“放-收-收”的節(jié)奏。至此高潮破空而來,信徒們已完全震懾于建筑空間的威力之下。讓人不由佩服設計者收放自如的空間組織能力。
與中土佛教建筑群在最高潮設立體量巨大的建筑和佛像的做法不同的是:普坨宗乘之廟的最高潮戲劇性的出現(xiàn)在大紅臺頂。在宗教建筑中設立相當世俗的戲臺,多少沖淡了景觀建筑本身的莊嚴和入口系列的沖擊力。也許這就是藏傳佛教的獨特之處,他似乎總是將極為神妙奧秘的佛理,用極為世俗的方式來詮釋。
三、總體布局
這往往是體現(xiàn)整個建筑個性和匠心的地方。從平面總圖看來,隆興寺總平面保持了宋代風格,呈南北中軸的狹長方形。山門之后中軸線兩側有左右鐘鼓樓和東西配殿,慈氏閣、轉輪藏殿,東西碑亭;中軸線上依次是大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大悲閣和彌馱殿。平面長寬比竟達到1:6之多。但一路游覽過去,路程雖長卻不覺得呆板。如何使之不單調(diào)刻板又能保持景觀建筑群的威嚴,的確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卓絕智慧。在整體布局上,隆興寺依然采用了空間序列手法,結合建筑單體體量的變化和院落的疊合,奏出了一出節(jié)奏鮮明的樂章。
雖然都是佛教建筑,普佗宗乘之廟卻不是完全軸線對稱的。它的總平面可以分為前中后三部。前部基本上是漢式建筑軸線對稱布局:沿中軸線順置城樓樣的山門、巨大的碑亭和在一座五塔門,軸線左右有一些宮殿。中部沿山坡散點布置十余座小的白臺和喇嘛塔,是藏式的自由式布局。后部則是全廟中心的大紅臺??傮w布局有明顯的西藏風格。自由布置的小白臺,活潑靈動,不復有軸線建筑處理不當時的呆板;中間穿插散落的有實用價值的宮殿,也豐富了流線。但總體說來,空間節(jié)奏感不強,漢藏結合似乎嫌生硬。而且全廟藝術及宗教效果幾乎全集中于大紅臺,各小白臺只不過起裝飾襯托作用,沒有使用價值和空間營造價值,比起隆興寺空間扣人心弦的起、承、轉、合而言,相去甚遠。
四、結束語
三個著名建筑群的布局,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都可稱得上達到了本文開始時提到的宗教境界,也反映了它們各自依附的文化。
本文從造型、空間和總體布局入手,淺顯的探討了建筑中體現(xiàn)的宗教情懷。三者相輔相成,難以分割,分而述之,難免顧此失彼。不過作為一次嘗試性的初探,我希望把設計與文脈相結合,保留和延續(xù)中國的文化底蘊。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