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素質要求之流變淺析-文化論文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吳建章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4-14人氣:990
一個社會對人的素質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是統治者從維護本階級利益出發(fā),延攬人才提出的。這類需求雖然只代表少數占統治地位的人的利益,可以稱之為“主觀標準”。第二是社會的存在發(fā)展自身的需要,如經濟、文藝、商業(yè)、手工業(yè)等各方面對人的需求,這類需求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一個社會存在的基礎,可稱之為“客觀標準”。這兩個方面構成了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的標準的全部。
一、先秦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
“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皇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時期,生存是第一要義,這個時期對人素質的要求集中反映在是否對生存起重大的作用。他們渴望有人能幫助他們戰(zhàn)勝自然,改善生活條件。到了五帝后期,禹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在夏朝,君主以國家的名義選拔人才,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水平和重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學??肌分校瑲w納夏代教育的特征為“以射造土”;商代是“以樂造土”;西周是“以禮造土”。夏朝是以武力開國、立國的。甲骨文中的“夏”字,“象人秉鉞講武之形”。而國家機器的主要職能,除了對內鎮(zhèn)壓之外,還有對外的堅固或征戰(zhàn)。因此,夏代“為政尚武”的國策就確立了。在夏代,高強的武功,精妙的射術是對人的素質的主要要求。楊樹達考證,古代的箭靶叫“侯”,能發(fā)矢中“侯”之士。常被擁戴為雄長。而“諸侯”一詞,即由此演變而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后羿,正因為是神射手才能得到權力和美女嫦娥的。商朝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建立起一套神權政治體系,把上帝、天命、鬼神等宗教觀念加以大力宣揚。由于在祭祀和占卜活動中,借助載歌載舞的手段來渲染氣氛。這種政治與宗教合一的局面,客觀要求,同時具備文治和武功的人才來鞏固統治。西周承襲前代,但將文治的核心由重神改換為尊禮。周代的禮制重心在于強調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借助倫理觀念來約束人心,使言行合度;道德規(guī)范借助音樂教化來陶冶人格,培植自覺意識。周禮的核心內容為宗法制?!白鸲Y重施”決定了當時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等級名分觀念的培植,防止僭越,我國古代教育中的“重德輕智”的思想傾向由此起步。言行合度,有助于維護自己的統治是周代對人的素質的主要要求。
縱觀上古及三代的歷史,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人治”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主要是要有助于維護統治,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文化上。對人的素質的主觀要求占據主導地位。
二、封建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繁盛也促進了思想上的百花齊放?!白鹱稹?、“親親”的思想,不再一統天下。戰(zhàn)國時期,群雄爭霸,為了擴充實力,競相延攬人才,打破了“以射造土”、“以樂造土”、“以禮造土”的單一局面,就連“雞鳴狗盜”之徒也紛紛登場。戰(zhàn)國四公子,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都蓄有大量門客。秦相呂不韋傳說有門客三千人??梢哉f是稍有一技之長的人都盡入彀中。公元221年,秦滅六國后,秦始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獨以法家為“定于一”的標準,“崇法尚刑”,使文化、教育均納入官方的軌道。首開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人才修剪培植乃至毀滅的先河。但秦代的暴虐統治使得秦在經歷了兩代之后便滅亡。
秦的覆滅使?jié)h代的統治者的眼光重新回到懷柔政策上來。漢代初年,統治者借鑒“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的古訓,實行“與民修養(yǎng)”的政策。他們發(fā)現,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節(jié)用民力、恢復生產有利,便將黃老之學當作國策予以推行。信奉這種思想的人便大行其道,以丞相曹參為代表。在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之后,黃老之學便無用武之地了。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用意識形態(tài)上的大一統來維護。漢武帝時,儒學大師董仲舒發(fā)展了儒學,更適合統治者的需求,于是漢武帝定儒學為一尊,形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意識形態(tài)的統一,鞏固了漢代的統治。社會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對人素質的客觀需求便顯現出來。漢代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天文等方面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商業(yè)比較發(fā)達,對外交往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著名的“絲綢之路”就開辟在這個時期。這就客觀上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對發(fā)展這些方面有促進作用的人才。這類需求事實上貫穿所有社會形態(tài),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這類需求表現是隱性的,作用卻是明顯的。統治者對人素質的“主觀需求”和社會對人素質的“客觀需求”構成了我國古代對人素質要求的主要方面。這兩個方面有時互相補充,有時互相矛盾。如,唐玄宗愛好音律,就設立音樂學院號稱“梨園”,這雖然是統治者的“主觀需求”,但也是當時太平盛世中人們的“客觀需求”,這兩類需求得到調和,客觀上促進了音樂的發(fā)展??梢哉f,在整個封建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大致一樣,在“治世”與“亂世”略有不同。在所謂的“亂世”,如南北朝、五代時期,由于政局比較復雜,統治者的要求也千差萬別。但正是因為這種差別,使當時人才的需求出現了五彩繽紛的局面。從南北朝和五代的教育可以看出這一點。據《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介紹,魏晉偏重文學知識,前秦重律學知識、劉宋重史學知識、北周重校書修書知識。在所謂的“治世”也就是全國一統的情況下,對人的素質的要求大致相同。一般來講,在開國初年,比較偏向于能沖鋒陷陣的武將,取得天下后又比較偏向于有安邦定國才能的文臣。在宋初表現的尤為突出。宋代的開國皇帝是武將出身,但為了長治久安的統治,在建國之初他即有“杯酒釋兵權”之舉。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文官政治逐漸定型,軍事將領的分權皆受文官的節(jié)制,“宰相須用讀書人”遂成定制。
三、封建制度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
清代后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日益顯現出來。這個龐大的帝國走向衰落之際卻是西方各國崛起之時。列強通過各種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陷入了一種悲慘的境地。無論是統治者內部還是有識之士,都希望改變這樣一種情況。在統治者內部產生了“洋務派”。他們幻想通過在不改變政體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根。嚴復是清末思想界的激進派,他把西方的天賦人權、個人本位、個性自由、自由競爭等視為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并視此為國富民強之本。他還認為,民主政治并非“西體”,而只宜視之為“西用”,真正的西體是自由精神,民主不過是自由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現。嚴復的思想對當時的影響很大。在這個時期,覺醒的國民迫切的需要推翻封建制度,需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來改變國家的命運,這是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需要。隨著近代人本主義思想的傳入,社會大眾的覺醒,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客觀需求”逐步發(fā)揮了主導作用。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