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從兒童文學作品《夏洛的網(wǎng)》的兩個譯本看中西文化語境

作者:馬維信來源:《芒種》日期:2015-08-23人氣:2793

一、 《夏洛的網(wǎng)》主要敘述了小豬與大蜘蛛的深厚友情。小豬與大蜘蛛因共同居住在農(nóng)場的倉庫里而產(chǎn)生了友情,當大蜘蛛得知主人要屠宰小豬時,在倉庫中織出了帶有“王牌豬”字樣的網(wǎng),小豬因此得救。在大蜘蛛因過多消耗精力而過世后,小豬則幫忙照料他的孩子。近年來,我國不少學者都對《夏洛的網(wǎng)》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翻譯目的,接受美學,和功能主義理論方面進行了探索分析,但鮮少有學者運用順應論對其進行研究。順應論認為,對文學作品要采取綜觀的研究,不僅要分析其微觀層面,比如語音,字詞,短語,句法等方面,更要探究其宏觀層面,比如語境、心理、時間、物理等要素。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著名的語用學家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指出,語言的使用和語言的理解是一系列選擇、協(xié)商和順應的過程。語言使用的本質(zhì)是選擇,選擇是可以發(fā)生在多種層面上的,語音、字詞、句法、語義等層面。(Verschueren, 2000:68)三個特征的協(xié)調(diào)使用則能使說話人順利完成交際任務。按照這一說法,在翻譯中,譯者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解釋語言現(xiàn)象,分別為:語境關(guān)系(contextual correlates)、結(jié)構(gòu)客體(structural objects)、突顯程度(salience processes) 和動態(tài)順應(dynamics)。語境關(guān)系順應指語言使用的所有要素都要與語境相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gòu)客體順應指對任何一個語言層面上的結(jié)構(gòu)和結(jié)構(gòu)所需遵循的原則作出選擇,包括語音、語碼、語體、字詞、語義等層面;動態(tài)順應指語言使用者要恰當?shù)貙φZ用原則和語用策略作出選擇;突顯程度,又稱元語言意識,它是語言使用者不斷調(diào)整自身語言的一個過程。這四個方面確保了語言使用者在語境中對語言作出正確調(diào)整。

二、《夏洛的網(wǎng)》翻譯中語言的各種變體。任何語言語碼的范圍是無邊無際的,各種語碼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的身邊出現(xiàn),比如:標準方言和區(qū)域方言,科技語言和文學語言,社會方言和個人方言,成人語言和兒童語言等。由于地理方位、社會背景、社會階層和具體語言語境等因素的差異,不同的語言使用者會用到不同的語碼。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地域化特征,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是很難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在翻譯方言時,譯者必須深入分析源文的語言、語境、社會文化和人物背景等因素,選擇恰當?shù)恼Z碼進行置換,并使其易于目標受眾的理解。語體,即語言的風格,就是語言的修辭方式。語體包含正式語體、非正式語體、隨意語體、口語語體和冷凍語體等因素。在翻譯外國兒童文學時,譯文傾向于選擇直接的、口語化的、生活化的語體。由于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社會因素,譯者應根據(jù)不同民族和社會文化習俗順應地選擇語碼和語體,否則就不能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再例如:‘Is that true?’ …‘Or are you just making it up?’(懷特,2008:89);康馨譯:“真的嗎?”…“還是你杜撰的?”(康馨,1979:97);任溶溶譯:“這是真的嗎?”…“是你編出來的吧?”(懷特,2008:239)。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因為原文是兒童文學作品,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體,才能使兒童讀者明白作品的內(nèi)容,因而譯文要采用簡單的文字和非正式的文體。在康馨的譯文中,她將“make it up”譯作“杜撰”,這一詞匯是正式的書面語,而且在現(xiàn)代語言中不常用,它是超越了一般兒童的理解力的。但在任溶溶的譯文中,他選擇了詞匯“編”,是貼合兒童的實際表達的。兒童文學的主旨是通過閱讀給小讀者們增添休閑和樂趣,他們在讀書時是沒有任何功利行為的,純粹的是為了自娛自樂。譯者只有清晰地理解翻譯目的后,遵循順應語碼和語體的原則,才能較好地重塑源文內(nèi)容,傳達作者的精神。兒童的心理世界有別于成年人,他們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和幻想,相比于成年人,兒童的想法十分天真。心理世界包括作者和讀者的性格特征、情感流露、信念系統(tǒng)、愿望、意圖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和作者、譯者和讀者都作出了心智交流,譯者對語言的選擇要順應作者和兒童讀者雙方的心理世界,譯文才會比較容易被接受。盡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但是相同年齡段的孩子會呈現(xiàn)一些共同點的,譯者可根據(jù)兒童的共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來順應性地作出選擇。原文:“Fern’s got the itch!” (懷特,2008:62);康馨譯:“芬得了癢病!”(康馨,1979:67);任溶溶譯:“弗恩身上癢兮兮!”(懷特,2008:214)。原文中的“itch”,譯者如果進行直譯,則應翻譯為“癢病”。若是考慮到兒童的心理世界和思維方式,就知道孩子們都會對疾病產(chǎn)生恐懼心理,認為得了病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因此康馨的譯文會引起兒童讀者的恐慌和不悅。根據(jù)順應心理世界的原則,任溶溶將其譯作“癢兮兮”,避免了讀者感到不安和痛苦的心理,符合兒童的情感愿望。文化是社交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因為語言使用者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必然也要遵守當?shù)氐纳鐣幕?guī)范。

三、《夏洛的網(wǎng)》翻譯中的語境應用。我們都知道,英語和漢語是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因此兩種語言會在其內(nèi)部各個層面出現(xiàn)較大差異,譯者很難在語音和語義上找到完全匹配的譯文。翻譯過程的結(jié)構(gòu)客體可以幫助譯者達成這一目的,語言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是順應的結(jié)構(gòu)客體,即語言的各層次結(jié)構(gòu)和所遵守的原則,其中包含了語言、語碼、語體和構(gòu)建原則等。翻譯中的語言結(jié)構(gòu)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源語和目標語。兩種語言的轉(zhuǎn)化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譯者需要在語音層次、詞匯層次、語碼、語體等多種層次中作出選擇。語音是語言結(jié)構(gòu)的基石,語音效果是兒童文學翻譯中的重要部分,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語音特征和語音結(jié)構(gòu),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譯者要注意兩種語音結(jié)構(gòu)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在英語中,每個英語單詞都至少帶有一個重音,而且重音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往往重音的改變就會伴隨著語義的改變。而漢語中有輕聲詞,就被認為是非重度音節(jié)。可見漢語中不一定每個字都有重音,重音的位置也更加隨意些。其次,譯者必須根據(jù)源文語音結(jié)構(gòu)的美學特征來翻譯,在譯文中才能達到相同的語音效果。比如,英語是重音節(jié)拍語言,就是說以重音為主,輕音為輔,重音和輕音交替發(fā)揮作用。但是漢語是音節(jié)節(jié)拍語言,音節(jié)間的時長基本相同,重讀基本相等。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譯者要根據(jù)這些不同對語音做出調(diào)整。語音中包含多種要素,如音長、音高、音頻、重音、語調(diào)等。語言使用者在選擇語音時就會形成變異。作品《夏洛的網(wǎng)》中的各種語音特征能反映出作家的語用含義和使用目的。兒童文學的讀者群體是兒童,兒童讀物的特點就是講究押韻、節(jié)奏歡快、抑揚頓挫,讀起來朗朗上口。譯者若能抓住這一語音特征,在譯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上作出合適的選擇,就很容易吸引兒童的閱讀興趣。原文:Rain spattered against Mrs. Zuckerman’s …gushing out of the downspouts (懷特,2008: 24);康馨譯:雨打在查克曼廚房的窗上,再從隔漏急流下來。(康馨,1979:23);任溶溶譯:雨水噼噼啪啪地打在朱克曼太太的廚房窗上,咕咚咕咚地涌出了水管。(懷特,2008:177)。很明顯,原文描繪了大雨打在窗戶上和從水管噴出的情景,它使用了的單詞“spatter”是濺落或噴濺的意思,單詞“gushing”是噴涌或涌出的意思。譯文也應沿用這一擬聲的手法,將此情景生動地展現(xiàn)在兒童讀者的面前,這樣才能引起少兒的閱讀興趣。翻譯的過程應是譯者綜合考慮語境等多種因素后,對譯語詞匯作出靈活選擇的過程。例如:Rain fell in the barnyard…where thistles and pigweed grew. (懷特,2008:24);康馨譯:雨落在倉房的院子里…流到長滿紫薊和蒺藜的小路上。(康馨,1979:23);任溶溶譯:雨水落到谷倉院子里…流進長著薊草和藜草的小路。(懷特,2008:177)。源語中出現(xiàn)兩種植物“thistle”和“pigweed”,若將其直譯,對應的漢語分別是“紫薊”和“蒺藜”,但是兒童讀者對這兩種植物的名稱并不熟悉,這兩個詞匯是超出他們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因此,如果讀康馨的譯文,讀者連詞匯的含義都不能理解,更談不上去欣賞和品味了。在任溶溶的譯文中,雖然他也采用兩個生詞“薊”和“藜”,但是對這兩個詞加以修改和解釋,分別為“薊草”和“藜草”,這樣讀者就很容易理解詞匯含義。即便里面有不認識的生詞,也不影響兒童對語句的認知。任溶溶的譯文采取了順應詞匯的原則,對譯語詞匯作出了合理的選擇和增補,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能夠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

結(jié)語:本文嘗試給《夏洛的網(wǎng)》的翻譯提供一個嶄新的研究角度,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何按照翻譯原則完成一個令讀者滿意又能體現(xiàn)原文特點的譯文,并期望更多正確的翻譯方法能夠被應用于我國的兒童文學作品翻譯工作中。

本文來源:http://m.xwlcp.cn/w/zw/1534.html芒種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