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源觀”在漢代的建立過程
在中國詩學史上,“《詩》源觀”最早是由漢人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首先由此入手。因其相關(guān)問題較多,我們打算用多篇論文來進行詳細的研究。本文專門討論“《詩》源觀”在漢代的建立過程,其他如形成的原因及它對漢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影響見另文。
許瑤麗先生對漢代“《詩》源觀”的形成過程進行了一定的研究[2]。其是根據(jù)人物和文化背景為線索,以劉安、司馬遷、揚雄、班固四人的觀點為中心進行的分析。我們認為其分析較為精確,故而我們基本上同意其說,那么,本文似乎就沒有寫作的必要了,但考慮到:一是我們還有自己的理解和論述,這需要與該文配合才能使讀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順暢,如省略或者簡單引述的話將有斷裂或者生硬之弊;二是為了顯示我們對漢代“詩源觀”建立這個問題的研究的完整性。所以下以下面我們還是將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故而,本文一方面直接或間接引述了較多許瑤麗先生的論述,另一方面也有我們自己的理解和論述穿插其中。這是我們在寫作前必須要交代清楚的一個重要問題,亦彰顯了許先生對本文的貢獻。
淮南王劉安奉武帝命作《離騷傳》,其中有云:“《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3]作為第一個用《詩》評《騷》者,劉安的批評有下面兩點需要強調(diào):
第一,他以《詩》之“風雅”評《騷》,有以儒家思想和精神批評辭賦的傾向。但從劉安《淮南子》中可以看出,劉安他自己絕不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劉安此處的評論肯定是在迎合漢武帝,畢竟他是奉武帝命作《離騷傳》的。因為漢武帝與之前的帝王和竇太后相比,他對儒學的熱情是很強烈的。
第二,但是,由于竇太后的存在且她在權(quán)力體系中的地位,又因為其人“好黃老之術(shù)”,所以,漢武帝崇儒熱情受到了很大的抑制。趙綰、王臧后來的遭遇就證明了這點。所以到劉安那個時候,儒學還未獨尊,與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相適應的《詩》學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其評論也只能到此為止。
而到司馬遷之時,由于竇太后的去世,束縛漢武帝崇儒的羈絆基本消除了,于是漢武帝便大力推動儒學的發(fā)展。對《詩經(jīng)》來說,那就是“三家詩”的出現(xiàn);且它所帶來的以“美刺教化為核心”的《詩》學闡釋系統(tǒng)也正逐漸深入人心。于是,以當時《詩》學形成的美刺觀念就運用于當時的辭賦批評之中。這種趨向的最早表現(xiàn)者乃是司馬遷。他進一步將《詩》的“諷諫”功能用于對辭賦的評價,如他批評屈原的《離騷》:“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4](3314頁)、批評司馬相如的賦作:“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此與《詩》之諷諫何異?”[4](3073頁)。
自從司馬遷提出“作賦以諷”這個觀點之后,應該說是得到了作家和論者的積極響應。如揚雄,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學批評觀點皆強調(diào)“諷諫”目的。先看揚雄的創(chuàng)作。有所謂的“四大賦”乃是他大賦的代表作品?!稘h書》本傳全部著錄,并在文中交代了這四賦的創(chuàng)作目的,下面只引兩段:
“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 [5](3522頁)
“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顧龍門,攬鹽池,登歷觀,陟西岳以望八荒,跡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jié)網(wǎng),還,上《河東賦》以勸?!盵5](3535頁)
揚雄的文學批評觀點有如:
“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勸也?!盵6](45頁)
總之,無論創(chuàng)作實踐還是觀點表達,揚雄均強調(diào)“諷諫”。
班固《漢書·藝文志》的一段材料更是從歷史的角度進行了一定的論證:
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盵5](1755—1756頁)
盡管材料中沒有“《詩》源觀”的直接表達,且沒有指出賦在文體的淵源上究竟與《詩》有什么關(guān)系,但與司馬遷、揚雄直接強調(diào)諷諫不同的是,本文從歷史的角度論證了諷諫的來源。所以本文一方面堅持了賦之諷諫的要求,另一方面亦有“《詩》源觀”的雛形。此段材料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就是論證“周道浸壞”、“賢人失志之賦作”、“作賦以風”之間的關(guān)系。而我們認為這種關(guān)系中恰恰蘊含著“《詩》源觀”的雛形。材料認為“周道浸壞”之后“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這就產(chǎn)生了“失志的賢人”,他們卻沒有作詩,而是作賦(班固沒有回答為何如此?),即“賢人失志之賦作”;然后舉荀卿、屈原作為“賢人失志”的典型,而這兩個典型皆是“作賦以風”,即在他們的辭賦中寄寓著諷諫精神。另外,我們應該知道,漢代《詩》學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周道浸壞”這樣的或與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言語,而且,它的出現(xiàn)是與《詩經(jīng)》中變雅、變風作品的出現(xiàn)相聯(lián)系在一起,而變風、變雅作品皆是“怨刺”之作。當然,這種怨刺與諷諫的功能是相一致的,但它最先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于是,辭賦就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實這個觀點就是“《詩》源觀”表達的雛形形式。
當然,我們認為這僅是雛形,乃是基于兩個判斷:一是就觀點論,還不精煉完備;二是《詩經(jīng)》除了諷刺作品之外,還有《頌》、《大雅》反映出的頌美類型作品,而此時的辭賦理論只強調(diào)前者,對后者無要求,故并不完全對應著《詩經(jīng)》的作品類型。
真正解決了這兩個而明確標舉出這個觀點且有一定論證的人是班固。他在《兩都賦序》中正式提出了“《詩》源觀”:
“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nèi)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婚兒寬、……時時間作?;蛞允阆虑槎ㄖS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 [7]
“賦者,古詩之流也”,乃是漢人關(guān)于“《詩》源觀”的經(jīng)典表達,也是最為清晰的表達。誠如我們在前面說的那樣,盡管漢人沒有提出過“《詩》源觀”或“以《詩》為源觀”這樣直接顯明的觀點表達,但它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班固的這個觀點就是證明。那么,班固是基于什么理由而提出這個觀點的呢?盡管班固在文體的淵源上沒有任何的邏輯證明,當然也是他證明不了的,因為漢代還未進入文學自覺時期,還不具備真正的文體意識,但他在這段材料還是進行了證明,盡管這些證明不是從真正的文體源流上或者作家源流上來進行的。
班固是從微觀的功能方面進行了一定的證明。對于辭賦的功能,班固進行了補充:“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在肯定和堅持司馬遷以來的諷諫說的基礎上,班固首次認為“潤色鴻業(yè)”、即“頌美”功能亦是辭賦的功能,這是對所謂“宣上德”之賦的內(nèi)容的概括。我們認為,班固強調(diào)辭賦“頌美”功能的目的就是要與《詩》之“雅頌”相聯(lián)系,盡管認為它們只是“雅頌之亞”。依漢人看來,《詩經(jīng)》中《大雅》和《頌》詩多是頌美之詩。這樣,班固就將賦與《詩》之“雅頌”對應,加強了賦與《詩》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恰恰是班固認為辭賦源于《詩》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從漢初到班固之時,辭賦就與《詩》之所有類型的詩及所有這些詩的功能就完整對應了。這就是擴大了《詩經(jīng)》的源頭作用。而這是班固提出“《詩》源觀”的一個最為充分的理由。
可見,班固沒有進行詩賦之間的文體淵源的邏輯證明,但他確實從微觀和宏觀角度進行了論證,這種論證本身的出發(fā)點是有問題的。這與班固作為一個正統(tǒng)儒家的身份是極為相稱的,也與漢代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一致的。
所以,我們認為,漢代“《詩》源觀”至此而確立。
欄目分類
- 文化基因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陜西非遺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路徑探索
-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
-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
- 成都公共服務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策略研究
- “3+3+1”閉環(huán)教學模式與微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
- 新媒體視域下非遺發(fā)展傳播策略研究
- 高校美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
- 自貿(mào)港建設背景下海南本土產(chǎn)品的品牌設計探析
- 革命文物與紅色基因傳承的實踐路徑
- 新時代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美育價值及其傳播實踐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