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人物蓋茨比》看美國新亞當形象的變異——文學論文
“新亞當”形象與“美國夢”“美國精神”同根同源,來自于北美殖民時期加爾文教派的“天賦使命觀”,即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將通過他的特殊選民——美國人來安排整個世界。他們是活躍于19世紀美國文學,在20世紀美國文學中卻發(fā)生嬗變,而后逐漸模糊甚至一度缺失的一類典型的人物形象。菲茨杰拉德通過其《大人物蓋茨比》中蓋茨比的發(fā)跡與沉淪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新亞當形象的變異過程。
一、《大人物蓋茨比》中新亞當形象變異的表現(xiàn)
《大人物蓋茨比》是美國“爵士樂時代”的“迷惘一代”發(fā)言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被一向以認真、嚴格著稱的T·S艾略特視為“自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國小說邁出的第一步”[1]。在這部作品中,蓋茨比無疑是另一個變異了的美國新亞當。在其父親所提供的《牛仔卡西迪》一書的最后空白頁上,蓋茨比端端正正地寫著“作息時間表”,從這張讓人徒生敬意的詳細的時刻表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遠大抱負、嚴于律己、自強不息的蓋茨比,這也讓我們不禁想起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我檢查時間表”,可以說,這時的他們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基督教的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2],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本應成為美國又一新亞當?shù)纳w茨比卻在其后的成長與追夢中發(fā)生了變異。蓋茨比始終認為“他是上帝之子,他要為上帝的事業(yè)效勞,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3]。
為此,他有意將自己原來的姓名詹姆斯·蓋茲改為杰伊·蓋茨比,可惜,從他改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一步步地畸變。理想在他的心中就是財富和愛情,為了追求財富,他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販賣私酒,而追求財富的目的是追求與富家小姐黛西的愛情。追求本身沒有錯,問題在于不擇手段的追求方式,以及愛情目標(黛西)的庸俗、墮落和虛空。為了能與上層社會的那些社會名流匹敵,他除了擁有一幢法國別墅式豪宅以外,還有專人給他從英國購買衣服,光襯衫就“一摞一摞像磚頭一樣碼得十幾層高”,他還有一輛像裝甲車的汽車和一架水上飛機,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蓋茨比每逢周末就在其豪宅中宴飲賓客,他的轎車像公共汽車一般“從早上九點到深更半夜”接送一批批客人,而幾乎所有的客人都是想來就來,有的甚至“上了汽車,汽車把他們拉到長島,然后便不知怎么的到了蓋茨比的家門口”,而“他們從來到走,壓根兒沒有見過蓋茨比”。在充滿“歡樂而空洞的笑聲”的聚會中,請來的是全套樂器的大樂隊,雞尾酒是一巡又一巡地喝,香檳更是源源不斷地送來。然而,所有的一切引來的不是客人們的稱贊、羨慕和感謝,而是“那么多的竊竊私語”[4]。
一方面,我們也要理解,在那個時代,一夜暴富的窮小子想和那些因繼承財產(chǎn)而富有的特權階層平起平坐是不可能的。他們之間隔著一層無形的鐵絲網(wǎng)。小說中,湯姆·布坎南和黛西·布坎南正是這一特權階層的代表,他們放浪形骸,成天無所事事,沒有情操,沒有思想,盲目而虛空,在他們身上顯盡了奢華與傳統(tǒng)道德的淪喪。與他們相比,蓋茨比“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并竭盡全力去得到它”[5]。不像湯姆的自私卑鄙和殘酷無情,也不如黛西的虛妄和卑怯,蓋茨比擁有著年幼時的那份堅定信念,成年后對愛情的堅貞、忠誠,以及對朋友的無私和慷慨,正如尼克卡拉韋在書中所說:湯姆和黛西那一伙全放在一塊都比不上蓋茨比。事實上,正是出于這一點,蓋茨比這一人物形象才與“美國亞當”沾上了邊,成為美國文學史上又一個變異了的新亞當形象。
菲茨杰拉德一再強調(diào),他的這本《大人物蓋茨比》是一本誠實的書。的確,這部被譽為美國最優(yōu)秀的十二部小說之一的《大人物蓋茨比》不光是一部關于美國國情和美國文化歷史的“寓言”,同樣也是一部關于作者自己一生經(jīng)歷的“寓言”。從菲氏一生的求學、求愛、工作和生活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很大程度上可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和他筆下的蓋茨比一樣,菲茨杰拉德年幼時就雄心勃勃,他曾嚴肅地對其好友說:“我想要成為當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6]成年后,他應征入伍,愛上富家小姐,因貧窮而求愛遭到拒絕,退伍后決心去紐約掙大錢贏回心愛的人,事業(yè)(愛情)成功后沉溺于狂歡縱飲、窮奢極侈,最后悲慘而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菲氏本人亦是那個特殊年代的一位嬗變了的美國亞當。他在小說中刻畫人物心理時,盡情抒發(fā)著自己的愛與憎,將抒情與寫人敘事巧妙地融匯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說:“在我看來,就真實或者近乎真實而言,作者是問心無愧的,因為他已經(jīng)盡力使他的想像力誠實可信。”[7]
二、新亞當形象嬗變的主要因素
梁工先生在其《基督教文學》中,指出“隨著19世紀的結束,現(xiàn)代主義如決堤之水洶涌到來,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點轉(zhuǎn)向?qū)τ诮^望世界的嘆息和反抗,人們更加技術性地反映人物內(nèi)心意識的變化,更加注重對傳統(tǒng)的形而上思維體系的反省。這使得‘新亞當’形象在20世紀的美國文學中趨于模糊,只存在于薇拉·凱瑟、費茨杰拉德、塞林格等少數(shù)作家的作品中?!?sup>[8]為什么曾經(jīng)占據(jù)幾乎整個19世紀美國文學形象畫廊的這批新亞當形象會發(fā)生如此變化,乃至幾近退出文學舞臺呢?這首先應當追究于美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一) 值得思考的歷時現(xiàn)實問題
19世紀末期美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18世紀歐洲理性時代啟蒙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促使人們更加清晰地看清了宇宙的機械性、規(guī)律性和可知性,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產(chǎn)生了一種悲觀的情緒。達爾文在其《人類的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明確指出“人是從比較不發(fā)達的機體進化而來的,……低等動物在漫長的變異與遺傳過程中,慢慢進化,最終形成具有思維能力以及道德能力的人類?!?sup>[9]其實,這是對傳統(tǒng)神學和理想主義神學的全盤否定。傳統(tǒng)神學認為上帝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和設計師,人類是上帝最高級的創(chuàng)造物,既然上帝設計創(chuàng)造了人,人又是上帝創(chuàng)造物中最高級的,那么上帝對人類自然是關愛有加。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則取消了人在自然界中“獨尊”的地位,強調(diào)人只是動物進化過程的延續(xù),人與其它動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著相同的起源。這樣,就產(chǎn)生了抑郁、悲觀的新自然哲學。在新自然哲學里,上帝不再是設計師和創(chuàng)造者,人類的命運也不再由萬能的上帝來決定,而是由機械的、盲目的自然力量左右著。失去神性,而具有動物本性的人類簡直就是上帝的玩偶,在茫茫宇宙中那么渺小、脆弱和無可奈何。科學的進步引發(fā)了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的變化,宗教信仰和哲學觀念的變化必然在文學中有所反映。這是20世紀初美國文人們不得不面臨的第一個主要問題。
在悲觀抑郁的世界觀面前,20世紀頭幾十年美國人又增添了一份空前的精神幻滅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人民的影響。“戰(zhàn)爭使他們看到了曾令他們引以為榮的歐洲文明的破產(chǎn),戰(zhàn)爭暴露出來的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妄本質(zhì)使他們產(chǎn)生了歐洲文明該往何處去的困惑。”[10]于是,曾為他們父輩所推崇、恪守的傳統(tǒng)道德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被無情地摧毀了,年輕的一代面臨著舊的體制已經(jīng)被摧毀,而新的體制又還未建立的令人窒息的真空,他們倍感迷惘、失望和孤獨。他們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認為生活就是一切,而生活又是那么空虛和無意義,于是,整日沉溺于享樂,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意愿行事,竭力反叛傳統(tǒng)道德,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戰(zhàn)爭對美國知識分子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則更為深刻和持久,20年代的美國文人們將自己稱為“迷惘的一代”,他們在作品里競相表達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傳達一個個失去原來信仰,又不知何去何從的精神悲劇。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恐怕要算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弗羅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了。弗羅伊德學說為當時人格失調(diào)提供了另一種詮釋,即認為人格失調(diào)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性欲受到壓抑。由于這種解釋的誤導,引起了美國二三十年代的人對性欲的普遍迷戀。有學者認為,20世紀以前的文學深深影響了弗羅伊德,而弗羅伊德則深深影響了20世紀文學。的確,美國20世紀的現(xiàn)代派文學從產(chǎn)生到流行,都與這一理論觀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例如,杰克·倫敦的《大房屋里的小女人》《約翰·巴雷考恩》等都是在“力比多”、升華論和泛性論等觀點的促使下寫成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溫柔》亦是以心理分析為主題,另外,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舍伍德·安德森的《多次結婚》等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這一理論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上說,弗羅伊德心理分析理論使作家獲得了靈感、手段和工具,創(chuàng)造出了美國20世紀文學作品中最晦澀難懂的一部分。
“1890年以后的美國人目睹了從安全到不安全,從信仰到懷疑、從秩序到混亂的演變過程?!?sup>[11]這句話也許有些草率,但以上這些問題引起的美國社會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這也足以構成曾經(jīng)盛行一世的新亞當形象發(fā)生嬗變的客觀原因。
(二)作家的心靈沖擊
前蘇聯(lián)著名文藝學家瓦·費·佩列韋爾澤夫在其《形象詩學原理》中,談到藝術家與形象的關系時引道:“在小說創(chuàng)作或悲劇人物的塑造中,作者的體會和意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當作家熟悉并理解這樣或那樣的激情時,他才能理解其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sup>[12]接著,他又說:“在藝術家和他的形象之間存在著共感的心理生理聯(lián)系,他和形象有著共同的生命,形象就源自于他的生命,就像嬰兒脫離母體一樣,脫離作家的存在?!?sup>[13]新亞當形象的嬗變正是一系列殘酷現(xiàn)實對20世紀上半葉美國作家心靈沖擊的產(chǎn)物,是文人們體會和意識到社會的劇烈變革之后,與筆下人物形象的共感體現(xiàn)。
其實,早在19世紀末的一些自然主義作家的作品中,這一嬗變就已初露端倪。例如,在真正徹底撕去美國文學“斯文傳統(tǒng)”的美國自然主義代表作家德萊塞的作品中,我們似乎能觸摸到一點新亞當形象的影子,但瞬間就會消失殆盡。德萊塞雖然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但他父母那僵硬呆板的宗教規(guī)條使他甚為反感。他的貧窮家境、婚姻生活以及后來的工作經(jīng)歷都使他一次次陷入精神危機。深受生物宿命論及社會宿命論影響的他,認為人只是一種機制,本身沒有任何重要性,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必須,理想和奮斗都只是一種沖動而已。因而,他在作品中尖銳地嘲諷個人奮斗與個人意志的作用,在《嘉莉妹妹》中,原本單純善良的嘉莉妹妹從鄉(xiāng)下來到芝加哥,一次次遭遇后,上帝不存在了,絕對價值消失了,于是良心和道德也隨之遠去?!睹绹瘎 分懈F小子奮斗成功的夢想也被不擇手段往上爬的人生哲學所淹沒。對于德萊塞本人來說,原本就已模糊的上帝也徹底消失了,占據(jù)他的是一個赤裸裸的以金錢和性欲為目的,以弱肉強食為特征的生物法則,正如他在其《談我自己》中所認為“是社會而不是上帝才能給他提供一切機會,使他在這個大舞臺上逐獵爭雄”,而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戰(zhàn)場,是供魔鬼出沒的舞臺”[14]。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國20年代“迷惘的一代”作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一生本身就是典型的追求美國夢的一生,而他的作品也簡直就是美國“新一代的傳聲筒”[15]。出身于富商家庭的菲茨杰拉德(后來家道中落)曾進入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讀書,后到普林斯頓大學學習,“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讀書計劃,但卻沒有做好功課”[16],在筆耕不輟之后,他不僅贏得了心上人,而且在寫作生涯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美國夢的象征。之后,他沉溺于物質(zhì)享受,經(jīng)濟出現(xiàn)危機,隨之家庭、事業(yè)雙雙隕落。從他最完美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無疑能看出作家本人的心跡。這部最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刻畫了一個追夢人,一個變異了的新亞當形象。在這一“新亞當”身上,愛情成了他的宗教,物質(zhì)追求等同于理想追求,在敢于追求夢想和實現(xiàn)夢想的背后,我們看見的不是樂觀自信,不是努力進取,而是自欺欺人,是私利和欲望的滿足,是狂歡和享樂掩蓋下的哀傷。
三、總結
朱振武先生在其《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中也認為新亞當形象在19世紀的美國小說中最為鮮明,而進入20世紀,美國亞當因為變異而逐漸模糊。如前所述,文學形象是作家筆下形式化了的生活,形象的變異離不開客觀生活的變化和作家的主觀作用。20世紀上半葉美國的現(xiàn)實和作家們的感同身受,使得新亞當形象發(fā)生嬗變成為必然。然而,這一形象雖然模糊,但并沒有消失,事實上,他已經(jīng)和其他如“灰姑娘”“癡心女子負心漢”等一樣,成為世界文學長河中無數(shù)文學作品里反復出現(xiàn)的一類原型,具有著永久的非凡魅力。這一點是我們必須強調(diào)的,但新亞當形象在復雜的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美國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到來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興盛,從整體上來看,后現(xiàn)代的語言論轉(zhuǎn)向和形象零散化特征已使得新亞當形象體系更加模糊,甚至可說出現(xiàn)了一度缺失,這一文學現(xiàn)象值得我們更加關注。
參考文獻
[1]Phillip Northman, cliffs Notes on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M]. Nebraska: Cliffs Notes, Inc. 1966:11。
[2]張鐵前、王建軍.夢想的破滅——《大人物蓋茨比》簡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
[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前言4.
[4]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79,35,36-37,41,39.
[5]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前言5.
[6]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前言3.
[7]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前言1.
[8]梁工.基督教文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363.
[9]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91-92.
[10]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131.
[11]施袁喜.美國文化簡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51.
[12][俄]瓦•費•佩列韋爾澤夫.形象詩學理論[M].寧琦、何和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11.
[13][俄]瓦•費•佩列韋爾澤夫.形象詩學理論[M].寧琦、何和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11.
[14]齊宏偉.心有靈犀: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9.
[15]齊宏偉.心有靈犀: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6.
[16]齊宏偉.心有靈犀: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7.
欄目分類
- 壯族非遺文化融入高職美術教育的路徑探索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廣西民族文化的“出圈”傳播
- 鄂南文化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與意義衍生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與意義衍生
-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推進縣域文化建設研究
- 非遺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研究
- 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浙學與當代浙江精神發(fā)展路徑探索
- 從“三蘇”文化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
- 從湘西苗繡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難題 ——— 一種社科法學的視角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