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原道》“惟人參之”別解
在《文心雕龍》的諸多注本、譯本和研究著作及論文中,對《原道》篇“惟人參之”的注解多付之闕如,如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等對此均未作闡釋。多數(shù)研究者將“參”的意義簡單地理解為“三”,并未對其作出深入的考究,如周振甫的《文心雕龍譯注》、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等。相較之下,郭晉稀頗具獨識,認為“參,既有三義,也兼有參入義”,然所言亦不甚明了。唯一對“惟人參之”作出具體深入的闡釋的,是羅宗強先生。他在《釋“惟人參之”》一篇中,從以人類比天地的思想層面上考察這一問題,就比象說和比德說兩個方面梳理了劉勰思想的歷史淵源,并最終將“參”的含義推定為“參擬、仿效”。他認為“文采和人文都取象乎天文,所以才說‘天文斯觀,民胥以效’?!А簿褪恰┤藚⒅摹畢ⅰ?,就是仿效?!币粤_先生的結論反觀劉勰在《原道》篇中的論述:“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比羧酥皇且蕴斓貫楸径7轮?,那么人又怎能與天地相并列為三,何以能夠稱為“三才”,更不能作為“天地之心”了。將“參”的意義規(guī)定為“仿效”,以天地為本,把人降低到較低的一個層次,則有墮入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模仿說”的嫌疑,是不符合劉勰文學思想的真實樣貌的。如上引述《原道》篇中的一段話,明確地表達了劉勰帶有人本主義色彩的文學觀。他在此對人作出了規(guī)定:性靈所鐘、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這就把人提高到了“與天地并生”的地位。這一點,在劉勰闡釋其“文道”觀時是十分關鍵的。
“參”是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主要方式和步驟,對其意義內(nèi)涵的理解關涉到人是如何與天地萬物發(fā)生關聯(lián)的?是如何與“道”發(fā)生關聯(lián)的?而這種關聯(lián)的方式又是如何對“立言”產(chǎn)生作用的?由此,我們有需要重新對“參”的意義來源作出必要的梳理。
“參”最早是指天上的“參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參為白虎三星……用為參兩、參差字也?!惫手皡ⅰ彼哂械摹叭钡暮x是從其名詞性“參”的意義衍化而來的。而“參”(sān)在意義上有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作為單純的數(shù)詞,如“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二是帶有動詞性的數(shù)詞含義,“這一類的參字,現(xiàn)象上是數(shù)詞,但不是一般的數(shù)詞,而是由對立的二者摻雜和合而成的數(shù)詞,所以還保有動性;如果允許我們生造一個修辭學的術語的話,可以稱之為動數(shù)次。因為它既有數(shù)詞的屬性,又有動詞的特征;忽視哪一個方面,都把握不準它的全部含義”。這一意義層面上的“參”字大多隱含者“參”之主體的自覺能動意識,是具有一種主動參與精神內(nèi)涵的動態(tài)過程。如《禮記·中庸》:“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段話中所說的“至誠”之人可以“與天地參”即帶有其能動地參與的主體精神。詹锳在《文心雕龍義證》中引《荀子·王制》和《禮記·孔子閑居》中的兩句話來解釋“參”的意義。
《荀子·王制》:“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睏顐娮ⅲ骸皡?,與之相參,共成化育也?!薄抖Y記·孔子閑居》:“三王之德,參于天地?!编嵶ⅲ骸皡⑻斓卣?,其德與天地為三也?!?/p>
此處兩個“參”字的意義基本相同,然楊倞的注釋偏重于“參”的動態(tài)過程,鄭注則偏向于“參”的結果。而“參”本是二者相合的。《康熙字典》引《韻會》稱“三相參為參”,單純數(shù)次 “三”與具有動性特征的“參”相結合而構成了“動數(shù)次”的“參”的意義,則是更為明了簡潔地說明了“參”所具有的雙重意義屬性。
劉勰在“惟人參之”的“文道”觀中是否含有比德的思想成分呢?羅宗強先生認為是有的,“劉勰并未停留在比象上,他在論文道關系時,把比象引向了比德?!薄盀槭裁匆诮?jīng),為什么不在人文與天文的直接關系中論文,而要在中間加上圣與經(jīng),這里邊就有圣人與天地比德、稟受天命的思想的影響在?!?/p>
在先秦及兩漢的典籍中,“參”是經(jīng)常和比德天地的觀念相關的。如《禮記·經(jīng)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薄抖Y運》:“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淮南子·本經(jīng)訓》:“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并,精與鬼神總。”其所強調的是天子、圣人之德的廣大崇高。天作為具有道德力和信仰價值的最高范疇,在此充當了作為偶像和模范的典型。這一點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并不突出?!对馈菲械奶斓鼗虻朗强梢员蝗藚⒆R的?!澳辉佬囊苑笳?,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shù)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jīng)緯區(qū)宇,彌綸彝憲,發(fā)輝事業(yè),彪炳辭義?!保ā段男牡颀垺ぴ馈罚┰谶@一段話里,劉勰連用了原、研、取、問、觀、察、經(jīng)緯、彌綸等動詞來說明人在面對道、神理、天文、人文等內(nèi)容時所采取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無疑都是具有人這一行為主體的自主性特征的,是人的意識(性靈)發(fā)揮作用的表現(xiàn),是能動的“參”的過程。
這一能動的“參”的意義在劉勰對文章起源問題的討論中也有比較清晰的表述?!对馈菲懻撐恼缕鹪吹膯栴},其核心是將人與自然即天地萬物勾連起來,而“參”是二者發(fā)生關聯(lián)的主要方式。他一方面多次以精彩的語言描繪“道”的存在狀態(tài):“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薄鞍叭f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文心雕龍·原道》)可以看出,劉勰沒有對“道”做出道德上的價值評判,而只是以錦繡的語言呈現(xiàn)出“道之文”的本然狀態(tài)。純粹自然美的素樸描繪本身就已體現(xiàn)出劉勰在對待自然問題上的態(tài)度——道德的硬性比附如附贅懸肬般被他割舍,還原“道”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劉勰將“無識之物”和“有心之器”作了明確的區(qū)分,從《原道》篇的整體結構上可以看出,其所謂的“無識之物”是承接上文對“自然之道”的論述,而“有心之器”則開啟了下文對“人文”的闡說。這一反問句隱含著對人的重視,同時也以“無識”為道的自然性定下基調,解下了被強披的道德外衣。
如何看待人的問題是處理文章起源問題的另一支點。首先,劉勰肯定了人的重要地位——“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這兩句是引用《禮記·禮運》中的話,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原道》篇注11)。人能夠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充當“天地之心”的重要角色,不是被命定的,而是由其自身的屬性決定的,用劉勰的話說,就是“性靈所鐘”。關于“性靈所鐘”,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性靈指人的智慧,牟世金、周振甫、詹锳均持此解;另一種看法是性靈是天地之間的靈氣,人是這種靈氣鐘聚的結果,郭晉稀、王叔岷、王更生、羅宗強持此看法。檢視整部《文心雕龍》,“性靈”一詞凡見五次,其余四次分別是:“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靈府”(《宗經(jīng)》);“性靈熔匠,文章奧府”(《宗經(jīng)》);“綜述性靈,敷寫器象”(《情采》);“歲月飄忽,性靈不居”(《序志》)。這四個“性靈”的釋義或有差別,但它們都是歸屬于人的,是人的精神實體。由此可作出推斷,“性靈所鐘”當以前一種看法更為準確。究其實,這兩種看法都肯定了人的特殊性。總之,在劉勰看來,人是有性靈的,是“有心之器”。
人與自然之間應該使用何種方式建立起什么樣的關系,這是解決文之起源問題的關鍵問題。“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是劉勰解決這一問題的思維邏輯。他認為人擁有語言能力,文章因此而彰明,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這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人與語言之間,語言與文章之間是如何發(fā)生關聯(lián)的?
上文已經(jīng)指出,“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式。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參”在意義內(nèi)涵上具有動性特征。劉勰在《原道》的開篇就把“文之為德”提高到與天地并生的高度,并在列舉天文、地文和動植之文后提出反問——“有心之器,其無文歟”之后便以大段的篇幅論述人文的發(fā)展概況。我們將沿著他的思路來考索“參”在“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過程中的作用。
在語言出現(xiàn)之前,探賾神明之幽微的方式是立象(“幽贊神明,易象惟先”),而孔子以《文言》解釋《易》,體現(xiàn)出“文”的價值——“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范文瀾注引《周易正義》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孔子“獨制《文言》”,用以闡明乾坤兩卦,這本身就是“參”的結果。在文字出現(xiàn)以后,人文的進步更加卓著。表意是文字作為一種符號體系所具有的最主要功能?!耙狻钡膬?nèi)涵十分豐富?!白曾B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fā)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yè)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繼圣,獨秀前哲,熔鈞六經(jīng),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保ā段男牡颀垺ぴ馈罚┡e凡記錄史事、表達見解、抒發(fā)情感、贊頌功德、闡發(fā)精義等等無不囊括于其中。意從何處來?按照胡塞爾的“意向性”的觀點,人的意識具有導向性,總是對某物的意識,是主體意識投射到對象上所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這一意識投射的過程,就是性靈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就是“參”的過程。于此可知,在作為“道之文”之一的人文方面,時刻伴隨著人以其主體意識主動參識的活動。人并不僅僅是參擬、仿效自然天地,而是因其性靈自覺地參與到“道之文”的建構中。其參與建構的方式——辭,也被劉勰當成“天地之心”,足見他對人文獨特價值的尊重。
最后,還要說明的是,我們以“參”這一帶有強烈的人的主體性行為的概念為核心來解讀劉勰的“文道”觀是否意味著我們以西方主客二元式的思維方式來對待此問題了呢?不是的。關于這一點,夏靜在《關于<文心雕龍·原道>的“惟人參之”》一文中作了詳盡的分析。“體認‘惟人參之’,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主客交融’的特質,無疑是我們理解此一問題的不二進路。”主客交融這一命題也是在主客二元論的語境中產(chǎn)生的,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人與世界萬物的應感溝通是原發(fā)性的,不受主體或客體觀念的影響。人作為天地間的獨特存在(“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其意識之發(fā)生是不可泯滅的,而其作用的方式則既有“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式因物及情的順勢感發(fā),又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式因情及物的逆態(tài)參入。且“情感是美的覺知(性靈的一種表現(xiàn),筆者注)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唯有以情感與萬物‘交會感通’,才能逐漸感悟自然?!边@兩種方式都不是自我中心主義的,都是發(fā)生在傳統(tǒng)的天人相通的思維模式中的。
參考文獻:
[1] 郭晉稀.文心雕龍注譯[M].長沙:岳麓書社,2004.2
[2]羅宗強.釋“惟人參之”.國學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67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13
[4]龐樸.“天參”試解.文史哲[J].2001.6
[5][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691
[6]詹锳.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
[7][清]張玉書.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書店,1985.173
[8]羅宗強.釋“惟人參之”.國學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67
[9][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599
[10][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99
[11]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259
[12][魏]王弼注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4
[13]夏靜.關于《文心雕龍·原道》的“惟人參之”.文學評論[J].2009.3
[14]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3.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