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京劇元素在《卜算子·詠梅》的精彩演繹

作者:中州期刊m.xwlcp.cn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4-05-26人氣:3600
一.《卜算子·詠梅》作品概述

聲樂作品《卜算子·詠梅》首現(xiàn)于2002年第十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作曲家徐景新在聽聞武警政治部年輕歌手方瑤的奮斗歷程后,為她量身定做的曲目。其后在第十二屆和第十三屆青歌賽上都有出現(xiàn),并跨越唱法的局限,分別由民族組的吳靜和美聲組的李歌兩位參賽選手精彩演繹,可見此曲的可塑性和藝術魅力。

本曲歌詞借用毛澤東1961年創(chuàng)作的同名詩詞《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nbsp;本詞上闋描寫了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下闕揭示其精神品格,以梅言志,表達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和信心。眾所周知,毛主席作這首詞的含義是為了鼓勵中國人民能夠像梅花一樣不屈服于困難,奮起抗爭,詩中的梅花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面對這樣一首詞,無論是作曲家還是演唱者,都必須以堅定、豪邁為創(chuàng)作、演唱基調,才能突顯其大氣磅礴的錚錚鐵骨精神。

《卜算子·詠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無鮮明的京劇色彩,不比《前門情思大碗茶》《說唱臉譜》那樣的“戲歌”。但是它代表了近十年中國現(xiàn)代聲樂作品的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即在借鑒西方音樂作曲技法的同時保留我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并融入時下正當流行的文化因子。新舊文化相結合才不會過時淘汰,這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新舊結合不一定遵循表象,還可以延續(xù)內涵?!恫匪阕印ぴ伱贰冯m然沒有一句京劇唱腔,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曲式風格、演唱處理上找到京劇的影子,看似無關,其實有跡可循。

二.中西合璧分析曲式結構

本曲糅合了歐洲藝術歌曲的曲式結構特征與中國京劇曲式旋法技巧,整體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單二部曲式歌曲,但是結合詩詞又符合上下句對稱的戲曲板腔體結構特征。既體現(xiàn)了戲曲音樂“起承轉合”的特點,又包含了歐洲音樂對比、再現(xiàn)的結構形式。

全曲可根據詩詞上下闕分為AB兩段。A段由2/2拍、3/2拍交替進行,以呈現(xiàn)其舒展、大氣的歌詞背景,如同京劇散板式自由變化的展開手法。其后連接部分擴充再現(xiàn)A段第二樂句,為B段新主題做好緩沖銜接,也預示了B段將在情緒上有明顯的變化對比。在兩組五聲下行和弦作為過門之后,B段以2/4拍弱起進行,附點和裝飾音增多,轉為旋律輕快、節(jié)奏多變的表現(xiàn)形式,這時的梅花似乎多了一分少女的活潑,和詩詞中的“俏”字相得益彰。隨后節(jié)奏還原到2/2拍,拉寬了旋律線條,既是為結尾做準備,又強調了梅花謙遜脫俗、豁達大度的精神風采。

調式上總體采用D徵七聲調式(清樂音階),結尾部分從104小節(jié)開始還原F轉成G徵調式并結束在徵音上。

三.運用京劇演唱技巧咬字行腔

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在演繹中國聲樂作品時都講究“字正腔圓”。京劇諺語:“字是骨頭,腔是肉”更是形象的指明了字與腔的關系: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tǒng)一,才能鑄造成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

(一)字:歌唱語言的韻律美

語言是歌唱藝術的基礎,關系到歌唱的內容和發(fā)音,而歌唱中的咬字吐詞尤為重要。通過借鑒京劇演員學習“十三轍”的方法來進行咬字訓練,是體會漢民族傳統(tǒng)歌唱語言發(fā)音技巧的最佳途徑。“十三轍”是從我國古典詩詞中總結出的一套合轍押韻的規(guī)律,也是京劇演員必備的基本功。它把漢字發(fā)音的咬字過程分為出聲、引腹、歸韻,即字頭、字身、字尾。例如:本曲開篇第一句“風雨送春歸”的“歸”字,屬于“灰堆類”,其特點是“出聲”后都落在主要發(fā)響韻母“u”上“引腹”,但是實際發(fā)“e”音,比較開放明亮,“歸韻”韻母收在“i”上,所占時值較長,“歸韻”后不可閉嘴,口半開。這種細致、嚴格的漢字分類法,只要演唱者稍加體會,便能舉一反三,令音樂形象的準確性和藝術性得以提升。

漢語區(qū)別于其他語種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韻美,即發(fā)音時除了要注意唇、齒、舌、牙、口五個發(fā)聲器官外,還有漢字四聲的特殊問題。明代戲曲家魏良輔曾在《曲律》說到:“四聲不得其宜,則五音廢矣”。這里的“五音”是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而“四聲”就是古代漢語聲調所分的平、上、去、入四聲(現(xiàn)代漢語四聲為:陰、陽、上、去)。在京劇界,甚至有“千金白,四兩唱”的說法,由此可見音韻的重要性。古時人們?yōu)樵娫~作曲時,無論是根據韻書創(chuàng)制的戲曲,還是正聲雅樂與土風民歌,都必須遵循“依字行腔”的作曲原則,以字的聲調來確定音樂的旋律構筑方向。比如京劇程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程硯秋先生就在他的戲劇文集中整理出一套處理漢字四聲的練習方法:“陰平字由高起落低,陽平字由低往高,上聲字平而往上滑,去聲字宜直而遠,稍往下帶”。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所謂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音律美講究的就是“音韻”與“旋律”的和諧之美。而今縱觀整個華語樂壇,在西方全然不同的作曲理念的沖擊下,“依字行腔”的概念逐漸淡去,人們開始把創(chuàng)作重心集中到和聲織體、配器伴奏上來,所以像《卜算子·詠梅》這樣極具吟誦風格的聲樂作品顯得尤為難得。

(二)腔:活用京劇行腔技巧

唱腔,是指戲曲音樂中的聲樂部分。以《卜算子·詠梅》這首女高音獨唱歌曲為例,其演唱方法與京劇旦角里青衣的唱腔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兩者在氣息上都采用腹試呼吸法,講究“氣沉丹田”,演唱過程中強調“氣斷聲不斷”,以保持歌曲的流暢性,另外聲音都是真假聲結合的混聲唱法,并且注重頭腔共鳴等。所以演唱者在演繹此曲時,應該“中西合璧,各取所長”,才能真正達到為歌曲二度創(chuàng)作的意義。

京劇中有許多經典的行腔技巧,如“潤腔”、“甩腔”、“偷氣”等,在演唱本曲時都值得借鑒?!皾檹姟笔菍Τ患右悦阑?、裝飾、潤色的一套獨特技法。例如歌曲B段為了增強A、B兩段的對比性,不僅在節(jié)奏型上有所變化,還大量運用了裝飾音和斷音,演唱者可以結合京劇中的斷音潤腔法和裝飾音潤腔法,即在圓滑連貫的歌唱進行中,適當加入裝飾音和斷音,從而增添抑揚頓挫的美感,使得唱腔產生柔中有剛、圓中有方的藝術效果。“甩腔”又叫拋腔、拖控,它的特點是一字多音,“甩腔”的運用可以賦予歌曲更多情感的變化和藝術感染力,例如本曲大量出現(xiàn)的襯字“啊”,演唱者必須隨著歌曲情緒轉變而活用“甩腔”技巧,在AB銜接段時,“啊”起過渡、抒情、承前啟后的作用,在B段優(yōu)美的旋律轉為輕快俏皮時,“啊”又結合花腔的跳躍感,起渲染氛圍的作用?!巴禋狻敝笓Q氣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偷氣”的說法源自民間,用“偷”一字通俗卻不庸俗,貼切而取巧,其運用范圍廣闊,是今天的歌唱演員必須掌握的聲樂技巧之一,在演唱本曲時,可按演唱者本身條件合理分配運用。

綜合以上三種京劇行腔技巧,我們可以就《卜算子·詠梅》第79小節(jié)至第93小節(jié)這一段舉例示范,首先利用花腔演唱技巧和京劇潤腔技巧相結合的演唱方法,令唱腔靈活華麗又不顯輕浮,其后長音與頓音交接的地方“偷氣”不留痕跡,氣斷聲不斷,最后一聲“甩腔”堅定有力,要求演唱者以飽滿且穩(wěn)定的氣息自然過渡到2/2拍的結束句。

結語

在信息流通方便快捷的今天,我們有更多機會走進多姿多彩的世界音樂大觀園,在欣賞他國多元文化的同時,也不禁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感到自豪。京劇是我國珍貴的藝術寶藏,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把京劇元素運用到中國現(xiàn)代聲樂作品中,建立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時期聲樂藝術風格,將吸引更多世界各地音樂愛好者關注的目光,注定走的更遠,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