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背景下傳統(tǒng)電視媒體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分析
一.5G技術的特點及重塑媒介生態(tài)的可能性
5G即第五代通信技術,是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fā)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與前四代移動通訊技術相比,5G網絡也具有傳輸速度更快、網絡容量更大、延時更短等特點。[1]
在傳播內容方面,因為5G網絡傳輸速率,最高可達到10Gbit/s,比4G網絡快了100倍,甚至比當前有線互聯網還快,所以高清視頻直播、傳感器新聞、VR全景視頻等以音視頻符號生產為主的傳媒產品,將逐漸獲得主導地位,新聞的生產、分發(fā)流程將進一步重塑。[2]
在傳播形式方面,2G到4G實現的是人與人的連接,而5G將實現的是萬物互聯,這就使得萬物皆媒介成為可能。譬如,在新聞采訪中,記者可用攝錄設備記錄現場不同角度的實況視頻,合成為全景視頻,受眾可通過VR設備"回到新聞現場",進入沉浸式體驗;5G網絡中,攝錄設備、采編設備、傳輸設備可通過物聯網連接,實現新聞數據的采集、制作、傳輸。
縱觀媒介發(fā)展史,報紙、廣播、電視、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出現和發(fā)展,都得益于印刷術、無線電技術、成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梢灶A見,在5G時代,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通過介質來區(qū)分的媒介概念會逐漸模糊,現有媒介生態(tài)將被進一步顛覆和重塑,媒體融合成為必然選擇。
二.認清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現狀及優(yōu)劣勢
當前,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生存條件正在發(fā)生改變。電視正受到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新媒體的沖擊,電視"一屏獨大"的現象一去不返。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受眾、市場份額、廣告收益等正在被蠶食,甚至腰斬。
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每人每天收看電視132分鐘,比2017年上半年少了12分鐘,下降幅度為8.33%,是5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3]。觀眾流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廣告收入下降。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廣告市場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11.2%,是11年來最大跌幅,按照不同媒體來分,2019年第一季度傳統(tǒng)媒體、互聯網廣告全面下降,其中傳統(tǒng)媒體下降16.2%[4]。
為應對新趨勢,不少傳統(tǒng)媒體選擇轉型,朝著融合媒體的方向發(fā)展。筆者認為,在融合轉型的過程中,傳統(tǒng)電視媒體需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其一,強大的內容生產力。電視出現的近百年,不斷積聚技術和人才力量,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力,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節(jié)目內容,目前仍是各新媒體平臺的重要的內容來源。其二,專業(yè)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傳統(tǒng)電視媒體有嚴格的審查和播出機制,能最大限度的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反觀新媒體,新聞失實,甚至造假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其三,黨和人民喉舌的權威性。在中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是黨和政府發(fā)布方針政策的重要平臺,也是為百姓講述感人故事的重要窗口,形成了文化形態(tài)和權威地位。
當然在融合轉型的過程中,傳統(tǒng)電視媒體更應該重視自己的劣勢。其一,與新媒體相比,時效性差。其二,線性順序播出,不可即時回看。其三,互動性差,不能得到即時的反饋與交流。
綜上,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傳統(tǒng)電視媒體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筆者認為,傳統(tǒng)電視媒體必須認清目前的競爭態(tài)勢,正視短板,利用優(yōu)勢,汲取新媒體長處,才能在媒介生態(tài)重塑的過程中,占得"一席之地",甚至彎道超車。
三.5G背景下傳統(tǒng)電視媒體彎道超車的策略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創(chuàng)新是社會關系發(fā)生變革的物質技術力量。新的生產力的獲得,將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僅能簡化和削弱勞動強度,使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節(jié)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傳統(tǒng)電視作為人才密集型行業(yè),在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依賴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在5G背景下,電視媒介應利用新技術,優(yōu)化生產流程、運營思維及產品形態(tài),解放生產力,將人力資源重新配置到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
1.生產流程集約化
過去,傳統(tǒng)電視媒體占據"半壁江山",電視新聞的生產是一個相對封閉和壟斷的過程。一條新聞的生產需要記者、攝像、編輯以及播控技術等人員的參與,崗位職責明確,管理相對集權,分發(fā)線路單一。面對新媒體大潮,傳統(tǒng)電視媒體應該從人員、平臺、理念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符合多點數字傳播的體系,讓生產流程適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
首先是全媒體記者的培養(yǎng)。目前,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業(yè)務水平應再提升,向全媒體記者轉型,應會使用各種采編設備,熟悉各種報道形式,既能提供文字稿,也能提供視頻內容,還需掌握網絡技術。5G時代,隨著微型智能攝錄設備、配音機器人、算法新聞程序、即時回傳設備等新技術的出現,新聞工作者的單兵能力大大提升,采編流程會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
其次是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媒體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通俗來說,就是把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傳統(tǒng)媒體,與互聯網、持智能終端等新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5]。例如,2016年11月17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正式掛牌,其以"中央廚房"為平臺,全面整合報刊、頻道、頻率、網站、新聞客戶端、社交媒體等優(yōu)質內容和傳播渠道,構建具有強大競爭力、可與世界主流財經媒體比肩的財經全媒體集群。
實際上,不管是全媒體記者的培養(yǎng),還是融媒體平臺的建設,不能只局限于技術層面,所有的傳統(tǒng)媒體人應該打破陳舊的觀念,用媒體融合的理念武裝自己。
2.運營思維社交化
社交化傳播是運營思維社交化的初級階段,重點在于利用社交平臺來擴大內容的影響力,將用戶拓展為傳播渠道。傳播的內容應該是用戶感同身受的,易于"感染"的,可實現一鍵式社交分享的。
與社交化傳播相較,社交化生產則屬于更高層次,要將用戶作為新的生產力融入到生產體系中。當然,用戶自發(fā)生產的內容,往往會良莠不齊,有可能損害媒體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這就需要媒體建立內容鑒別機制,建立專業(yè)力量與非專業(yè)力量的協(xié)同機制[4]。
社交化傳播、社交化生產,都會為電視媒體積累下社交資源,這些資源的維護需要持續(xù)的社交化運營來實現,使其變成可沉淀資源。目前,國內運營突出的媒體平臺,往往建立高級VIP用戶運維機制,給用戶提供福利。如2017年末,芒果TV組織了"跨年活動周"大型整合營銷活動,以包機票、包門票邀請眾多會員現場觀看湖南衛(wèi)視跨年演唱會,和用戶一起親密互動。
3.產品形態(tài)移動化
移動化也意味著傳播形式上視頻化的興起。移動視頻看上去是電視形式的延伸,但其實它是對電視模式的革新。作為電視媒體,在產品形態(tài)移動化上有天然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思維和體制上的阻礙。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媒體人存在著固有的思維誤區(qū),認為電視畫面就是對現場的再現。其實不然,電視中的現場是經過拍攝、剪輯等蒙太奇手法再造的現場,觀眾與現場的關系只是基于二維畫面的"觀看"。而進入5G時代,通過VR等技術的支持,用戶更多地會謀求"進入"現場,體現自己的"在場感",以第一視覺觀察現場。
此外,傳統(tǒng)電視媒體還需建立產品移動分發(fā)的體制,在新聞發(fā)生的現場,甚至在記者未到達新聞現場前,通過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相關新聞信息。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fā)生6.0級地震。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地震發(fā)生的一小時之內,新聞客戶端、微博等新媒體的報道數據迅速上升到25萬條,但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數量直到18日6時才開始上升。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建立產品移動分發(fā)的體制是必然趨勢。
5G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宣傳領域的最大變量,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媒介生態(tài)極有可能出現顛覆性的變革。傳統(tǒng)電視媒體應從思想上、體制上、技術上、人員上做足準備,才能更好堅守輿論陣地,掌握新媒體時代的話語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5日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要堅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本文來源:《聲屏世界》:http://m.xwlcp.cn/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