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戲到電影——中國電影理論的萌芽之路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的通商口岸,生活在對外開放的城市的市民,在接觸到電影影像之前,就已經接觸到了攝影術以及電影發(fā)明等多種西洋技術,由靜止的“小照”、“小影”到“活動影戲”,這種影像已經被他們接受了幾十年。這就是中國電影在接觸電影前的“前電影”時期,是對于電影最初的理性思考。
一、影戲溯源
在1897年上海所出版的《游戲報》里面刊載了一篇《觀美國影戲記》,這篇文章主要是對作者看完這篇電影的感受,同時提出了自己關于“中國影戲”的起源以及“美國電影的關系”的見解。中國的“影戲”發(fā)展歷程極為的漫長,其經歷了從“中國影戲”延續(xù)到“東洋影燈”之后再到“美國電光影戲”的歷程,這是“影戲”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所充滿的無限的生命力。
二、電影的發(fā)展及其根源
(一)從影戲到電影的內部變化之路
從我國觀眾的審美角度出發(fā),影戲不但是一種藝術表達的手段,更是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而電影不但具有娛樂性,也因為其與市場緊密的聯(lián)系和反應是極具市場性的,相比影戲而言電影的受眾更多,傳播度也更廣泛。受到電影技術和制片隊伍的歷史沿革影響,形成了中國主流電影的價值取向。
時過境遷,中國的電影從技術和藝術層面都在不斷變革,其中關乎市場性的屬性是在不斷地突顯與強化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電影在其娛樂性和市場性之外又增添了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從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間的政治運動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的走向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在電影逐漸強化了其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之后,它的藝術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影和“影戲”之間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開始漸行漸遠。戲劇性沖突和矛盾成了表現(xiàn)階級沖突、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直接工具,構圖、光線、影調等電影的視聽時空構成因素隨之成了特定的政治話語和語言元素。
(二)戲劇性的敘事本體論包括性極強的超穩(wěn)定結構
剛開始,中國人拍電影的主要靈感都是來自于戲劇,電影的故事講述要符合基本的講述故事的原則,這種講故事的方法其實就是脫胎于戲劇,從戲劇角度來對電影要素構成的認識。
(三)“講故事”的生命力
不論是“影戲”、戲劇還是電影,其核心就是“講故事”,電影因為其技術和藝術手段的多樣化,更能強化“講故事”的手段和方法,而其基礎,或者說執(zhí)行經驗則來自于歷經百年的傳統(tǒng)戲劇。我們說“影戲”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前能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占據(jù)著主要地位,其中的原因在于影戲能夠貫徹社會沿革與歷史的發(fā)展;同時也和中國電影市場中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八十年代的電影新潮,試圖通過對戲劇化的沖破來為電影的發(fā)展道路打開一條寬敞的道路。
三、電影理論思維的萌芽
電影并非中國人對于現(xiàn)代影像的啟蒙。其實中國人最早一批接觸影像作品是在沿海的通商口岸,隨著貨物、人員的大量流通,沿海居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類似于電影發(fā)明的各種技術的西洋貨,通過那些靜止的“小照”、“小影”到“活動影戲”,已經有幾十年的影像接觸歷史了。
(一)前電影時期
在1940年初期,上海并沒有發(fā)展到非常通達,在江浙地區(qū)諸如蘇州,這樣比較繁華的東南沿海城市中,中國人已經開始進行比較普遍的對西洋幻燈片的制作。隨著這些西洋幻燈片的制作和普及,“影戲”的稱呼就逐漸地傳播和為更多人所知了。
(二)攝影術傳入中國與中國人對靜止影像的最初反應
中國人對于攝影和影像存在著比較深刻的體會。當中國人剛剛的接觸到影像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比較敏銳的,他們已經開始逐漸的體會到現(xiàn)在所看到的和之前所看到的照片存在本質的不同。相較于單方面地觀看接受影片的內容,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觀眾已經形成了自己對于影像的思考,也逐步形成了觀影的方式。
四、電影傳入中國時的初始理論思維
中國人在剛剛接觸到影像的時候的反應,在早期也是存在過詳細的報道。第一,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對于那些在銀幕上急驟活動的反應表現(xiàn)的很從容,而西方人通常表現(xiàn)出很驚恐的反應,因為中國觀眾早就看過“影戲”有了相關的體驗經驗,而因由來源于“影戲”等的觀影基礎也塑造了中國觀眾對于電影的觀影反應及萌發(fā)理論的根源。
(一)中國人對于電影初始理論表達
寧波1910年7月的《四明日報》期刊上刊登的商人王敬文所開設的群英聚樂公司放映“電光影戲”的廣告稱:“影片鮮明活潑,出人意表,五色電光,萬花齊放,使目睹者不知其身入瑯繯,不可言狀?!睆倪@份史料的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的觀眾對于電影的最直觀的感受和描述,一切都是基于“光”與“動”,以及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诖?,電影制作中的“運動”概念開始萌芽。
(二)中國人對于電影的觀念
中國人在接觸電影初期的思考,主要是源于自身對于影像直接的藝術體驗上,并沒有以前的經驗理論作為參考,通俗點說,中國人對于電影的早期的理性思考,是以自我和影像的審美心理的關系為基礎的,并不是通過電影作為單獨的案例,來去論證形而上的某個觀念或理念的正確。法國人蓋伊的文章則一開始就指出了他理性思考的先定視角:“這位發(fā)明家向我們表現(xiàn)了他的器械和他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币虼?,這篇文章是以電影的發(fā)明為實例來謳歌科學與理性的勝利,出發(fā)點是一種啟蒙時代的人文精神。
五、影戲與電影的關系
(一)電影的取材
在中國電影剛開始發(fā)展的那幾年,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取材十分有限,因此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就作為了中國早期電影的取材背景,不管是在敘事方面或者是在結構布局以及人物塑造方面,都充滿著濃厚的戲劇色彩。比如20世紀初期的拍的影片《難夫難妻》、《孤兒救祖記》等就是把那些在戲劇沖突能夠很好的運用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中,同時通過這些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狀況以達到教化民眾的意圖。正是由于這樣的情況,包括鄭正秋、張石川在內的很多中國早期的電影人對電影的創(chuàng)造使得很多評論者把中國影壇確立了“影戲”的基調。
(二)影戲和電影的共性
不管是是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或者是中國的電影,其主要表現(xiàn)的方式都是看重對情感的投入以及呈現(xiàn),只有真情實感的投入,那么才能對劇外的觀眾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對于情感的表達方面,中國傳統(tǒng)戲劇雖然是比較注重情感,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采取一定的節(jié)制表達,而這種情感表達的形式主要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名族文化。
和中國電影剛剛產生的時期相比較,對于當代中國影壇上的一些影片表現(xiàn)的更加豐富,比較典型的戲曲片開始慢慢的淡出歷史舞臺,但是這不能改變中國傳統(tǒng)戲劇對于中國當代電影的影響。
六、結論
影戲和電影這二者可以說認為是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內,互相影響,互相滋生,互相完善,互相發(fā)展的藝術形態(tài)。戲劇作為歷史跟悠久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核心的“講故事”上與電影可以說是一本同源的。而電影因為其擁有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從而衍生出更加多樣的藝術手段,在戲劇的核心基礎上很好地繼承了戲劇的藝術思想,又做到了傳統(tǒng)戲劇做不到的地步。在中國電影的范疇中,電影之所以從“雜?!被蚴菃渭兊募夹g演變成為一門藝術,與其與“影戲”或者說是傳統(tǒng)戲劇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來源:《視聽》:http://m.xwlcp.cn/w/qk/9501.html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