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傳播視角下解讀黃埔村的空間媒介文本
本文基于城市傳播的理論框架,以廣州黃埔村作為空間媒介文本,探析其作為媒介本身的功能屬性以及其在歷史變遷中的媒介作用。它是城市歷史特征的一個縮影,黃埔村是“對外貿易黃金時代”中國的窗口。在新的歷史時期其媒介特性進一步加強,凝聚歷史感的黃埔村這一靜態(tài)城市符號隨時代變遷增強人們空間感知與身份認同感,形成對區(qū)域的集體記憶。當前,傳播媒介不再局限于專業(yè)的大眾傳播媒介,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融合,多元媒介共同承載傳播意義。
1、緒論
(1)研究背景
黃埔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東部,該村落是廣州市傳統(tǒng)歷史文化村落的
主要代表之一。其中黃埔古港早在南宋時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她是十三行時期大清帝國“一口通商”的外貿港口、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特區(qū)”,一個建筑卓爾不凡的“名村”,她是廣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廣州黃埔村從過去繁榮的外貿港口,到如今文化特色旅游區(qū)進行村落活化,該區(qū)域的古祠堂、古街巷、古民居、古廟宇等建筑物等無不向世人傳遞著黃埔村的歷史故事,輸出其特有的文化符號。
德弗勒從廣義的層面建構媒介:“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種用來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或一組安排有序的載體?!睆V義層面的媒介并不僅僅是指專業(yè)的大眾媒介,能夠承載意義、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都包括在內。在人類的城市生活中,如廣場、街道、建筑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構筑意義、傳遞信息的媒介?!俺鞘锌臻g與媒介空間一樣,也構成了一個言論空間、內容空間、信息空間、情感空間、價值觀空間、認知空間?!惫P者認為廣州黃埔村這一實體空間一方面承載著該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它也傳遞著廣州的城市文化,將其看作是重要的媒介,從傳播的角度理解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其歷史變遷。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城市空間的媒介屬性日益加強,研究者在看到大眾媒介發(fā)揮媒介功能的同時,不應忽略實體空間的媒介作用,以及其傳承文化、活化空間的現(xiàn)代意義。
(2)研究問題
本文從城市傳播角度出發(fā),將廣州黃埔村的實體空間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對廣州黃埔村的實地觀察與相關歷史文獻梳理,一是探討黃埔村這一物理空間作為媒介,在歷史變遷中如何發(fā)揮其傳播功能;二是研究其作為傳播符號的黃埔村其指示功能、代表功能、認知功能等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三是探討黃埔村這一承載意義的城市空間傳播在當前新的歷史時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本文將就以上三大點問題展開探討。
2、作為媒介的黃埔村
(1)城市傳播的基本概念
關于傳播的概念,丹斯(Dance)曾在1976年做過相關的統(tǒng)計,大約有
126種。傳播得以成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傳受雙方擁有共同的符號體系和意義共建。傳播在本質上是與“他人建立共同意識”,一種形成和重塑的活動,也是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是人類社會表達和傳遞意義的重要途徑,而城市當中街道、交通、建筑這些具象的符號正是能夠傳播意義,與人展開多個層面的互動。
城市傳播學主要關注的是城市的物理空間,以及空間中的傳播主體。
城市環(huán)境不是純天然的,它具有意義屬性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個符號環(huán)境。城市人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在文化學視野中,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集群,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并相互影響的各種功能的組合體——它不單只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polarization)。城市傳播對于一個城市發(fā)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們通過城市內外的各類傳播符號對城市進行認知,不同景觀設計的編碼與受眾的解碼在城市空間中發(fā)生互動,在互動中進而獲得富有意義的認同。
(2)黃埔村的功能屬性
法國符號學家皮埃爾•吉羅在《符號學概論》中說:“符導的功能是靠訊息來傳播的觀念?!彪S后,他列舉了符號的六種功能,即:指代功能、情感功能、指令功能或表意功能、詩歌功能或美學功能、交流功能、元語言功能。除此之外符號還具有指示功能、代替功能、代表功能、認知功能、傳播功能等。本文將主要論述黃埔村作為有形傳播符號的指示功能、代表功能、情感功能。
1.黃埔村的指示功能
黃埔村作為文化索引符號,索引符號的主要功能就是發(fā)揮指示作用,具體分為三種指示功能:時間索引符號、空間索引符號和人物索引符號。其一,時間索引符號是指事件之間的先后關系;其二,空間索引符號是指某物處在某位置;其三,人物索引符號是指某空間中人物之間的關系。
黃埔村是廣州的地標性文化旅游區(qū),它是記錄本地歷史的重要載體,反映一個城市的城市面貌。黃埔村曾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道門戶,形成 “夷舟蟻泊”的奇觀,在該地出土的相關文物可以考證不同朝代該地的貿易情況,村落中現(xiàn)存的遺跡能夠充分指示歷史發(fā)展的變遷,指示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如在街口的牌坊上鑲嵌著署有“咸豐四年”年款的“海傍東約”的石匾,以及建于宋代的玉虛宮,現(xiàn)廟內保存著九方碑記。通過歷史的足跡,可以追溯還原當年的事件場景,了解歷史故事的發(fā)生位置。而該地人才輩出的祠堂街,祠堂內現(xiàn)存的族譜與石碑也能夠讓到訪者了解到歷史人物與該地的關系,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同時具有符號的索引作用。
2.黃埔村的代表功能
黃埔村作為有形的傳播符號,它是城市變化的“活博物館”,一方面它見證了廣州過去繁榮的貿易景象,另一方面祠堂記錄著宗族歷年來的發(fā)展與人文精神的傳承。
黃埔村這一傳播符號的代表功能能夠使得人們將該村落與其他同類型的村落區(qū)分開來,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該地區(qū)的外觀設計、布局等表征,更代表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的發(fā)展概貌。該地錯落分布的古祠堂不同于其他村落,黃埔村內各姓祠堂混聚在一起,并無明顯的界限劃分,建有少見的合姓祠堂——胡梁家祠。黃埔村這一特殊的空間載體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著當?shù)睾椭C社會關系,增強人們對實體符號的理解。當前,梁氏宗祠“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運用多維互動形式再現(xiàn)當年的黃埔村,用3D動畫和電子沙盤地圖展示黃埔村作為中國對外貿易門戶時的盛況。通過實體遺址復原并結合現(xiàn)代科技的藝術再現(xiàn)使觀賞者身臨其境,代表性的建筑與實景,賦予黃埔村溝通古今的話語內涵。
3.黃埔村的情感功能
皮爾士曾經說過:“符號對人的意義存在于他對這個符號所產生的反
應之中,即一個符號可以引起一個解釋者產生某種態(tài)度或行為方式?!秉S埔村這一有形的傳播符號能夠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以及情感的共鳴,以及對于所處城市最深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
黃埔村內散落著大大小小近30處祠堂,現(xiàn)存共18處,其中馮氏祠堂最
多,有7處,其次是梁氏6處,胡氏、羅氏分別為4處和1處。它們是承載該區(qū)域文明的符號,宗族祠堂是村民祭祀禮儀的重要活動空間,在節(jié)日慶典與日?;顒又袉酒饘鹘y(tǒng)的感知。格爾茲認為,文化“是一種通過符號在人類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它將傳承的觀念表現(xiàn)于象征形式之中。通過文化的符號體系,人與人得以相互溝通、綿延傳續(xù)。”。作為媒介的黃埔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從祠堂到街區(qū)擴至整個村落,它能夠帶給人們文化認同感以及增強文化記憶,同時增強區(qū)域識別性。它搭建起的情感認知有利于城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實現(xiàn)受眾對遺址文本的深度解碼。
3、變亦不變:黃埔村空間文本解讀
(1)歷史:作為傳播符號的黃埔村
瀕臨珠江黃埔村建于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已有1000多年的
歷史,它具有前港后村、村港一體的特色。這里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是清朝時期外國商船進入中國唯一的必經之地。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讓這個村落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外國船舶走向中國的代名詞,傳遞中國文化。
據(jù)《重修北帝廟碑記》記載黃埔村至遲不晚于宋代就已經建成。宋代開始,該地就是天然的良港,直到明代更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黃埔村發(fā)展的轉折點是在清代被辟為廣州外港時期,清政府在康熙二二十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同時設立粵閩江浙海關時,特指定黃埔作為外國來粵而船的旋泊所,并設立海關黃埔掛號口和稅館。
商船聚集于此,黃埔港成為重要的世界貿易平臺,村落迅速發(fā)展成為
“一個幾千人的市鎮(zhèn)”。據(jù)研究明清經濟史專家黃啟臣介紹,從1685-1757年的72年間,到廣州貿易的各國商船有132艘;而在1758-1838年的80年間就有5107艘,平均每年為63.8艘。從絲綢之路到茶瓷之路,它在貿易全球化中承擔角色的同時,也充分扮演著中國對外窗口的角色。作為傳播符號,黃埔村內的標志性建筑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和文化。一方面黃埔村內的古民居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多為磚木結構,中間是廳堂,房在兩側,廳堂前是天井;在外觀設計上,山墻多為嶺南地區(qū)的鍋耳山墻形式。另一方面建筑也開始融入西方文化,明代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在黃埔村附近建造的琶洲塔,其塔底層的托塔力士雕刻一反傳統(tǒng)托塔力士的風格,表現(xiàn)的是十六、十七世紀西方人的形象。
可見中西文化在這個空間交匯,建筑是將設計者的傳播理念符號化,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間逐漸打通,差異化的符碼內容通過建筑具象表現(xiàn)出來。黃埔村成了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聯(lián)結紐帶,也逐漸形成人與社會的新型關系。廣州貿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包括瑞典的“哥德堡”號在內的著名商船都曾在此停泊,行至此的船員可以通過村內建筑了解中國,了解嶺南文化及廣府文化。“按照老規(guī)矩,在黃埔的船只,將船上的一切事情弄得井井有條之后,就可以給全體船員一個‘游散日',到廣州去?!惫糯遄鳛橐粋€媒介,它構筑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包容的空間中共生。惇庸街上風情獨特的“日本樓”串聯(lián)起一代又一代人對侵華戰(zhàn)爭時期那一段平美愛子“寶刀救村”的歷史記憶。而一年一度北帝誕廟會更是黃埔村的地方集體記憶,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個體在這一地理空間中互聯(lián)互通,對該地形成認同感與歸屬感,傳播本地文化。
(2)現(xiàn)代:作為文化空間的黃埔村
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港逐漸替代了廣州港,由于古黃埔港口河道淤積,黃埔港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如今,黃埔村成為廣州城市文化地標,是重要的文化名片,是廣州市文化旅游景區(qū)之一。它作為傳播媒介,實體空間所具備的傳播力與專業(yè)媒體的傳播力是相輔相成的,電視、報紙、廣播、新媒體通過報道在虛擬空間進行傳播,黃埔村本身以古祠堂、古寺廟、古民居、古街巷等系列文化遺產傳遞該區(qū)域的歷史信息。黃埔村一方面具有與對外傳播的能力,另一方面它能夠與市民、游客產生互動,人們在實體空間中體驗生活,展開休閑娛樂活動,構建主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沉淀城市集體記憶。
“現(xiàn)代城市即媒介,它構筑了人們傳播、交往、溝通的平臺,全方位地實現(xiàn)了傳播的意義。”作為傳播載體,它能夠承載精神文化要素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增強城市本身的個性,促進城市的差異性發(fā)展,是寶貴的城市資本。正如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說城市具有三種資本,黃埔村作為重要的區(qū)域文化遺產,這里的設施將區(qū)域文化與歷史一代代傳承下去。該地的街道、建筑是實體媒介的組成部分,其中街巷的地名中多帶有“和”“仁”“善”“義”,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通過地名符號實時輸出文化價值。而傳統(tǒng)習俗也在此代代傳承,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有搭棚做大戲、出色、制作阿公飯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相互碰撞,在黃埔村這個文化空間中延伸價值。
(3)城市的媒介:空間再造與文化記憶傳承
人們樂于為空間賦予意義,城市空間承載著歷史與當代的多維意義。每一個城市空間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城市文明的進程,記錄城市文化的變遷。廣州黃埔村這一地理空間在現(xiàn)代化社會當中其媒介作用并沒有因新媒體而減弱,而是進一步彰顯。實體空間的媒介與虛擬空間融合、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更加復雜的城市景觀。值得注意的是,實體媒介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文化內涵與意義。
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黃埔古村古港開始向對外商貿歷史文化旅游區(qū)方向發(fā)展。作為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黃埔村成為國內外游客首選的廣州傳統(tǒng)文化村落觀光地。大大小小的祠堂散落在黃埔村,原有32間祠堂中現(xiàn)存的19間祠堂均保存完好。其中部分祠堂現(xiàn)在已得到高效活化利用,包括剪紙藝術館、私塾、文化交流基地等,祠堂的職能已由傳統(tǒng)宗族功能轉向現(xiàn)代社區(qū)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經過修繕后的的黃埔村一方面還原了部分歷史建筑,另一方面注入了現(xiàn)代化城市的新活力,讓游覽者在此進行新的解讀,了解城市發(fā)展的新歷程和新趨勢。
黃埔村現(xiàn)在仍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格局,它不僅提供一個關于古村落具象的體驗感受,同時還表征著廣州這個貿易出口平臺的城市意義。它曾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它同時又是一座嶺南民居“博物館”,村內傳統(tǒng)老街黃埔直街、榮西里(祠堂街)在保存原貌的同時進行商業(yè)開發(fā),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在空間內繼續(xù)書寫,建筑的持久性使之能夠在未來繼續(xù)喚起人們對整個城市的記憶。游客在黃埔村內觀光、拍照留影、購物,享受閑適之美,發(fā)掘當?shù)氐呐f民俗和文化記憶,這是有歷史的空間在接續(xù)傳統(tǒng)方面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現(xiàn)代社會,對黃埔村空間文本的開發(fā)應從第一層旅游觀光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將歷史街區(qū)與現(xiàn)代化的旅游、餐飲、文化產業(yè)等結合,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情感共鳴。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網絡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社區(qū)鄰里之間,拓展為居民與游客、商人等更大范圍的社會關系網。
在現(xiàn)代,城市空間越來越狹小,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城市設施的不斷增加,使得每個人在同一公共領域內能支配的空間越來越小,城市人在物理空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人與城市的聯(lián)系不再只是生活于此,更多的是與城市之間的依賴及共存,城市人是城市物質、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而城市也城市居民生活狀態(tài)與訴求的直觀寫照。學家伊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現(xiàn)代城市傳播中,人與社會的關系網搭建在城市這一空間媒介當中,在互動中賦予生活空間新的意義。
4、結語
廣州黃埔村是一個傳播城市文化、歷史、精神的重要媒介,承載著歷史和當代的傳播意義。黃埔古港曾作為廣州的外貿港口170余年,是貿易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有85年是全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港口,古村落因其村港一體化以及中西文化交匯的多元人文特色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形成獨特的黃埔村現(xiàn)象,如今的黃埔村在保存區(qū)域古韻的同時注入時代活力。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要充分挖掘城市特色,進一步加強文化共鳴與城市認同感。作為媒介的黃埔村,從城市傳播的視角探析物理空間的重要作用,多元視角理解傳播的功能與意義。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媒介的傳播形態(tài)不再局限于專業(yè)的大眾媒介,傳播主體多元,媒介所賦予的內涵也進一步拓展,城市景觀中交通地名、路標等亦是城市媒介的組成部分,共同構筑一個可溝通的城市。
本文來源:《記者搖籃》:http://m.xwlcp.cn/w/qk/22732.html
- 為什么發(fā)表論文都不開雜志社的發(fā)票呢?
- 2021-2022年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列表-理科南大核心目錄完整版
- 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列表(2023-2024年度)南大核心目錄
- 融媒體環(huán)境下地方新聞網站媒體的發(fā)展路徑
- 創(chuàng)新與繼承:70周年獻禮片“三杰”研究
- 人本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規(guī)劃思路探索——以上海松江區(qū)中山街道老城區(qū)為例
- 預制裝配式地鐵車站施工技術
- 從框架理論看“中國學習的人”
- 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古都洛陽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探析
- 價值工程在房地產開發(fā)管理分工中應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