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理念在設計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科技論文
早期仿生學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生物形態(tài)和功能的模仿。據(jù)《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于腹內,發(fā)之則凌云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這也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飛鳥的飛行動作和姿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同時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進入近現(xiàn)代,人們對飛行器的仿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空氣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凱利,在研究了山鷸(圖1)的身體紡錘形態(tài)后,得出了一種阻力更小的流線型結構,同時其根據(jù)鳥類翅膀外形,設計出一種流線型的機翼斷面曲線,對早期航空技術的誕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20世紀,仿生學概念大規(guī)模的出現(xiàn)在了結構,材料,航空航海等領域的研究中。例如,在1936年,英國動物學家JamesGray通過對海豚游速,肌肉,皮膚構造等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海豚之所以能在海洋中快速巡游,靈活轉彎,不僅得益于其仿梭狀的流線型體型,更重要的是他的彈性皮膚的特殊構造,這種特殊構造可以在海豚巡游時產生一層“自適應表面”,可有效防止湍流或紊流的產生,幫助海豚降低游動時的阻力[1]。蘇聯(lián)也在20世紀60年代,重點研究了水生動物(如海豚)皮膚形態(tài),為艦艇設計提供了一條新的仿生思路[2]。燈泡最早出現(xiàn)于19世紀初,早期的燈泡是由電池和各種發(fā)光材料(鉑絲,碳棒,碳絲)構成的,但是在人們使用的過程中,能量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轉變成為光,其余大部分的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而且在一些極端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照明光源會帶來極大的危險,例如礦井,排爆現(xiàn)場。科學家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許多發(fā)光生物,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發(fā)光但不產生熱,所以這種光被稱為“生物冷光”(圖2)。通過研究后,科學家利用某些化學方法得到了類似于生物光的冷光,解決了極端環(huán)境下照明的難題。
2.設計元素中的仿生理念
仿生設計學,是基于傳統(tǒng)仿生學和設計學基礎之上新興的一門學科,其主要服務于設計創(chuàng)意,主要研究能夠給設計活動帶來重要啟示或實際意義的生物體,以生物體的“形”、“結構”、“功能”、“行為方式”等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取出能夠指導設計活動的元素來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目前,主要設計類型中,如工業(yè)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中都有仿生元素的體現(xiàn)。
2.1形態(tài)和結構中的仿生
建筑的形態(tài)和結構往往是千變萬化的,如何能夠有機組織各種形態(tài)、結構、功能成為一種綜合的整體,自然界中生物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與范例。建筑中的形態(tài)仿生是最為常見的,這種設計創(chuàng)新手法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建筑造型的創(chuàng)新,更可以借助造型創(chuàng)造出新的結構體系或者反映特殊的文化寓意。西班牙近代建筑大師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GaudiiCornet,1852一1926),在其眾多代表作中,包括米拉公寓,古埃爾公園,圣家族大教堂,都有明顯生物流線型有機形態(tài)。如位于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基本造型就是提取了海洋波浪的形態(tài),同時在一些建筑細節(jié)中,例如陽臺的護欄(圖3)就模仿了海藻的蜿蜒變化形態(tài),使得整體建筑富有海洋般的動感,充分體現(xiàn)了地中海氣候下,巴塞羅那這座海濱城市獨特的浪漫氣息。
建筑中的有機形態(tài)并不是意味著要犧牲合理的結構,相反,只要運用得當,仿生的有機形態(tài)與合理的結構是互利共生的。紐約環(huán)球航空公司航站樓不僅是外形仿生的著名作品,而且埃羅﹒薩里寧還和威廉﹒加德納(WilliamGardner)在結構上建造四瓣組合式薄殼,中間有縫隙采光,四瓣薄殼則由下部的Y形柱支撐,這與人的頭蓋骨的拼合極為相似。航站樓應用這種結構不僅解決了自由曲線造型的難點,而且在結構與形式上又能達到有機的融合。
2.2肌理與質感中的仿生
20世紀,科學家通過對海洋生物(海豚和鯊魚)的表皮進行研究,來探索他們能夠在復雜的海洋環(huán)境中自由快速游動的原因。1960年,科學家克萊默(Kramer)通過研究,提出假設:由于海豚皮膚的自適應性,水流可穩(wěn)定流過海豚表面,使發(fā)生紊流的轉折點推后,從而減少了海水在海豚表面的粘附阻力.[4]同樣是以減小阻力為目標,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對鯊魚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研究表明,“鯊魚皮效應”可以帶來完美的減阻效應,其優(yōu)異的減阻原理在于其表皮的三維互鎖式盾甲鱗溝槽(即V型肋條結構)(圖4),美國宇航局也將這種皮膚肌理結構應用于飛行器和船舶的表面,獲得了良好的減阻效果。他們在NACA飛機的表面貼上V型溝槽膜后,阻力減小了6.6%.[5]同時,美國宇航局的這項減阻技術,應用在了泳衣制造商SPEEDO研發(fā)的革命性泳衣產品“鯊魚皮”(圖5)的研發(fā)中,這種FASTSKIN泳衣充分運用了仿生學的原理和技術并在21世紀初的幾屆運動會中創(chuàng)造了奇跡,盡管如今,國際泳聯(lián)甚至禁止運動員再使用鯊魚皮泳衣,因為其擁有較高科技含量,違背了奧運不借助外力的本質。但是對水生動物防阻能力的研究,還在不斷的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水生動物普遍具有非光滑表面,能夠保證其在運動時的減阻要求,同樣陸地動物中,也有非常好的抗粘減阻的例子,在松散的土壤環(huán)境中,汽車的輪胎和坦克的履帶就會粘附大量的土壤,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但是蜣螂?yún)s可以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來去自如,蜣螂(DungBeetle),鞘翅目蜣螂科,其周身分布凹坑型非光滑表面(圖6),在凹坑產生有氣,無土和無水的區(qū)域,會限制潮濕土壤的粘附,這樣就可以保證蜣螂在松散的土壤中行動而不粘附,這大大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3功能和意象中的仿生
現(xiàn)代科技中的雷達技術,大大的提高了夜間或可視化程度較低環(huán)境下,飛行器的安全行駛難題,這也得益于蝙蝠帶給我們的啟示,蝙蝠之所以能夠在黑暗環(huán)境中自如的飛行,是因為其探路依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在飛行過程中,蝙蝠快速有力的收縮咽喉肌,從而產生超聲波,這種超聲波大多頻率在20000赫茲以上,并且以蝙蝠的嘴或鼻子(取決于發(fā)聲點)為中心點,形成一個層層環(huán)繞的圓環(huán)形,當聲波遇到阻擋后就會返回,傳回到蝙蝠巨大的耳廓中,內耳和大腦再將聲波轉換成信號,從而讓蝙蝠知道前方阻礙物的大小,形狀,遠近等信息,所以,蝙蝠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環(huán)境中來去自如。科學家也根據(jù)蝙蝠可以隨時根據(jù)目標調整修改脈沖參數(shù)和方向的特點,有效的提高了雷達的靈敏度。
在古代中國,“蝙蝠”也是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吉祥如意的意象代表之一,廣泛的應用于建筑裝飾,刺繡藝術,家具造型和紋飾中,通過“蝠”,“福”諧音之借,蝙蝠圖樣逐漸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吉祥意象,如常見的五福捧壽(圖7),五只蝙蝠圍繞在團型壽字紋周圍,呈現(xiàn)出一種眾星捧月之勢,它們又分別代表五種“?!保▔?、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7]這也正是借由“蝙蝠”這個客體的“象”來表達人們追求的,一種主體上對“福”的“意”,并最終讓人們存留于意識當中,只要看到蝙蝠這種圖像符碼就會自然而然的聯(lián)想起吉祥如意的彩頭。自然界的優(yōu)勝劣汰,造就了不同生物體不同的特點和優(yōu)勢,無論從宏觀視角還是微觀角度研究這些特點和優(yōu)勢,都會給人類設計的發(fā)展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仿生設計也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向著一條多學科交叉,智能化,微觀化的方向在不斷發(fā)展。只有不斷加強多學科協(xié)作,建立完善的研究和觀察體系,才能讓設計在仿生的世界中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梁建宏,王田苗,魏宏興,仿生機器魚技術研究進展及關鍵問題探討,《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03.
[2]岑海堂,汪蘇,陳五一,結構仿生新發(fā)展,《機械設計》,2003.
[3]劉先覺,仿生建筑的新趨向,《世界建筑》,1996
[4]李光吉,蒲俠,雷朝媛,蘇炳煌,魯毅,具有非光滑表面的仿生減阻材料的研究簡介,《材料研究與應用》,2008
[5]LEESJ,JANYG.ControlofflowaroundaNACA0012airfoilwithamicro-riblet
film[J].JFluidsandStructures,2005,20(5):659-672.
[6]RenLQ,TongJ,LiJQ,etal.Soiladhesionandbiomimetcsofsoil-engaging
components:Areview.JAgricultureEngineering,2001,79(3):239)263
[7]陳佳君,論北京恭王府之蝙蝠意象,《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設計社會學: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工業(yè)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0YJC760021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