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特異性免疫治療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白介素-18水平的影響-醫(yī)學論文

作者:李偉雄,梁樹榮,蔡忠群,張貫萍來源:《中國醫(yī)藥導報》日期:2012-08-10人氣:876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臨床以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主要特征。特異性免疫療法(SIT)已成為過敏性疾病的一種有效干預方法[1]。筆者2008年9月~2010年10月采用特異性免疫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制定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中有關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2],即皮膚突然出現(xiàn)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風團,邊界清楚;皮疹復發(fā)發(fā)作,發(fā)無定處,異常瘙癢,退后不留痕跡;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病程在6周以上。②經(jīng)過變應原皮內試驗吸入性致敏原檢測陽性。③2個月內未應用過免疫抑制劑和皮質類固醇激素及1個月內未使用過息斯敏等影響全身免疫功能的藥物。④停用抗組胺藥超過1周。⑤年齡在18歲以上或65歲以下。⑥患者自愿參加,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紅斑狼瘡、皮肌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天皰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合并有肝腎功能異常,或有胃潰瘍、胃炎、腫瘤或合并感染者。③其他嚴重系統(tǒng)性疾患的蕁麻疹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一周內有服用治療蕁麻疹的藥物或服用影響機體免疫力藥物者。⑤不能堅持完成治療者。共納入68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19~65歲,平均(32.45±7.82)歲;病程6周~10年,平均(3.4±2.8)年;發(fā)病頻率(7.6±2.4)次/月。將入組的68例患者按國際通用隨機字母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抗組胺藥物[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信敏?。?0 mg,每日1次口服]治療,連續(xù)服用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皮膚點刺過敏原試驗及特異性IgE檢測結果采用特異性免疫治療。即根據(jù)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過敏原種類和SIgE級別配置脫敏注射液和初始濃度。第1次常規(guī)用0.1 mL注射,2次/周,遞增量為0.1 mL/次,10次為1個療程。第2個療程更換為濃度級別為初始濃度10倍的脫敏注射液,每一濃度級別依次類推,直至1∶102濃度注射完畢即完成常規(guī)脫敏療程,并以每次注射劑量為0.5 mL維持治療,特異免疫治療療程為12個月。兩組患者同時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g肌注,隔日1次,連續(xù)應用3個月。

  1.3 血清白介素-18水平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空腹抽取外周血3 mL,分離血清,置于-20℃保存,采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法測定白介素-18(IL-18)水平,試劑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操作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3]擬定:①顯效:皮疹完全消退,瘙癢等自覺癥狀消失;②有效:皮疹消退,瘙癢癥狀明顯減輕;③無效:皮疹消退不明顯,瘙癢癥狀未見改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完成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2.3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8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33,P < 0.05)。

  2.2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18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IL-18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研究認為可能與飲食、藥物、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等因素有關[4-6]。有研究[7-8]表明,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可能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種途徑,與免疫反應有關的是Ⅰ、Ⅱ、Ⅲ型變態(tài)反應;由組胺釋放劑引起的為非免疫性。其病理表現(xiàn)血管周圍分布HLA-DR抗原的T輔助細胞,部分患者在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后靜脈壁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但無結構損害。慢性蕁麻疹臨床表現(xiàn)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風團表面光滑,紅色或粉紅色,周圍可有鮮紅的紅暈。慢性蕁麻疹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和(或)血清中變應原SIgE抗體陽性。T輔助細胞亞群(Th1/Th2)功能失調與過敏性疾病發(fā)病密切相關。Thl與Th2之間相互調節(jié),相互制約,處于動態(tài)平衡,維持著機體正常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IL-18能通過產(chǎn)生IFN-γ、Th1細胞分化誘導和B細胞合成IgE受抑制。本組研究發(fā)生,通過特異性免疫治療,能夠使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L-18水平下調,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2.3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8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筆者認為可能是特異性免疫治療下調IL-18,使抑制B細胞分泌IgE作用減弱,使Th2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增強,慢性蕁麻疹患者Th1/Th2細胞因子的失衡得到糾正,進而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