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教學中的“以線造型”意識——以人物畫教學中“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為例
高校的中國畫教學作為現(xiàn)代教學體系中的一環(huán),雖然較之其他自然科學或社會學科的教學有其獨到的特點,但又必須要求其融入到整個教育序列中:一方面,作為人文學科的美術(藝術)學的重要一部分,中國畫教學的成敗優(yōu)劣關系著整個學科建設與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將學生培養(yǎng)成令人滿意的藝術人才,使其知識水平與專業(yè)能力能夠勝任時代與社會的需求,已成為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在高校美術專業(yè)的中國畫課程教學中,強調“以線造型” 的意識對于確保教學達到預期目標并使學生更深刻領悟中國畫的獨特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自己在中國畫教學中的切身體會,擬以人物畫教學中“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為例,論述在中國畫教學中 “以線造型”觀念的重要地位。
我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中歷來就有“書畫同源”之說,作為“以線造型” 的藝術形式,傳統(tǒng)中國畫與書法在“造型”手段方面具有異曲同工的妙處,在論述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筆法運用法則與線條的形態(tài)要領時,列舉書法理論中相關的例子作為參證是完全可以說明問題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的記載,其中即出現(xiàn)了 “坼壁路”、“屋漏痕”等著名的書法用筆概念;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提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 錐畫沙”等筆法要領。透過這些描繪形象、譬喻深刻的言論,我們不難領會,通過對筆法妙諦的頓悟,使得藝術家筆下的線條愈發(fā)生動自然:它們或起伏激越,或氣勢雄渾,若筆走龍蛇、如有神助。
傳統(tǒng)中國畫在運筆方法方面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畫家黃賓虹特別看重筆墨技法且善于總結古人理論而靈活運用。他曾言:“凡用筆有五種:曰錐畫沙、曰印印泥、曰折釵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紋。用墨有七種:曰積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濃墨、曰淡墨、曰渴墨。”此外,他還提出運筆應做到“平、圓、留、重、變”的“五筆”說。由此可見,在中國畫的審美體系中,除了其所表現(xiàn)物象所傳遞出的信息外,用來表現(xiàn)形象的重要手段——“線”本身也有著獨特的審美功能,在這一點上,與通過筆畫與字型而能表現(xiàn)出濃郁藝術內涵的書法是一脈相通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所獨具的這種藝術功能,結合著筆墨、紙張等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使之成為優(yōu)秀而高雅的藝術類型,具有千變萬化的魅力神態(tài)和無盡的韻味。因此我們可以說,線既是造型手段,更是物象形態(tài)和質量感的表現(xiàn),還表達著形的動感傾向和畫家的情感內涵;線作為中國畫的本質語匯,有著表形、表質、表量、表勢和表情的功用,它既是畫面中的基本形象單元,也是畫面結構最終的落腳點。深刻領會傳統(tǒng)中國畫“線”的精神內涵,從線自身的組合與形式感中去發(fā)現(xiàn)造型表現(xiàn)的規(guī)律、通過對“線”的各種形態(tài)與運用的體味和理解來把握中國畫的獨特魅力,這是深入中國畫本質的學習和鑒賞路徑。
“以線造型”的表現(xiàn)手法可視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根本屬性之一。線的表現(xiàn)和組合運用在歷代優(yōu)秀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中有許多經典的范例。在教學過程中,要想使學生較快且有效地進入中國畫這個藝術世界,掌握其“以線造型”的語言“法度”以及幾乎無限的可變性,欣賞、臨摹、寫生與創(chuàng)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訓練途徑。例如,在人物畫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傳統(tǒng)優(yōu)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對于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技巧與藝術素養(yǎng)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引導和幫助學生鑒賞歷代優(yōu)秀的宮廷人物畫、宗教人物畫以及文人仕女畫等傳統(tǒng)人物繪畫精品,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人物畫“以線造型”藝術手法的感性認識,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產生深刻的體悟,對其繪畫實踐來說亦能產生積極的促進與潛移默化的良性影響。教師應該努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明確意識到:無論怎樣借鑒和吸收西方的造型意識與方法,想要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中國畫的基本功是斷不能少的,否則便失去了其作為中國畫的身份指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強調訓練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基本功的重要性。對于人物畫教學的重點而言,應著重闡述筆法、墨法以及“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等要領,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加強對“以線造型”觀念及人物畫中借鑒西方寫實手法與保持中國畫固有內在特征的認知與體悟,進而體現(xiàn)在之后的人物畫寫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
重視和訓練學生在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以線造型”的寫實能力、關注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對“線”的形態(tài)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是中國畫教學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方面。人物畫教學的“基礎性”首先應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扎實的寫實造型能力,二是扎實的筆墨基本功,即對中國畫“以線造型”的表現(xiàn)原則有具體且適宜的應用。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寫實造型能力,能夠把人畫“像”(盡管這并非繪畫的最終目的),更進一步的筆墨線條濃淡干濕的變化、畫面章法布局才有意義,二者應該是遞進而非并列的關系。扎實的筆墨基本功可以保證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基本屬性,使其明確區(qū)別于其他繪畫種類諸如水粉畫、水彩畫以及油畫等。
舉例而言,在寫意人物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寫實造型能力與“以線造型”的表現(xiàn)手法、強化學生對中國畫“線”的形態(tài)的熟練把握與準確運用,筆者嘗試采用以硬毫筆代軟毫筆、以單色代復色、以起伏代明暗、以幾何形代自然形的訓練方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所謂以硬毫代軟筆、以單色代復色,是針對初學者和國畫基本功較差者,讓這一類學生先選用筆鋒較硬的兼毫或狼毫筆,蘸墨后一筆筆畫到生宣紙上,待筆上的墨基本用完后再蘸墨練習。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不要求學生考慮墨色變化,以造型為首要任務,權當是用硬筆單色作畫;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較為單一,目標明確,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收到明顯的效果。而硬毫筆畢竟是毛筆,仍與硬筆有根本不同,學生單純訓練墨線手法的人物造型,有時亦能畫出生動的畫面。以起伏代明暗,主要訓練學生“以線造型”的中國畫表現(xiàn)思維。由于受到光影素描的影響,很多初學者往往依賴受光背光的明暗法表現(xiàn)人物形象,受制于光源等因素,又多不能控制淡墨的表現(xiàn)。而畫“起伏”不畫“明暗”,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避開光線的影響,將模特看作是全面受光并無單個固定光源或受“順光”,若要表現(xiàn)人物的結構,必須依仗線條或皴擦法來表現(xiàn)各種高低起伏,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法來造型,摒棄受制于光線的明暗表現(xiàn)。以幾何形代自然形強調的是對畫面形象的藝術處理手法,這將根據幾何形在繪畫表現(xiàn)中的意義進行具體分析與應用,使最后所生成作品的畫面有序、多變而耐看。在這一完整的教學互動過程中,以起伏代明暗、培養(yǎng)學生“以線造型”的中國畫表現(xiàn)思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訓練,學生可以對中國畫“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產生非常具體的經驗積累,進而為其理解和把握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獨特藝術特性并運用于創(chuàng)作實踐打下堅實穩(wěn)固的基礎。
筆者通過在中國畫教學中的切身體會,對中國畫“線”的形態(tài)與運用的重要性具有非常深刻而具體的認識。毋庸置疑,中國畫是具有獨特存在與表現(xiàn)方式的傳統(tǒng)藝術門類:一方面,它有特定的傳承關系;另一方面,它的表達方式又有著高度程式化和高度自由化的鮮明特征,“以線造型”無疑便是中國畫諸種獨特性中具有本質意義的內容。在高校美術專業(yè)的中國畫教學過程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以線造型”特征的強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確立 “以線造型” 為中國畫根本、首要特征的教學意識并幫助學生在這方面樹立相關觀念,使之能夠深刻領悟中國畫的獨特價值并在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恪守這一中國畫的基本底線之一。然而,當前某些教學一線的中國畫教師卻因一味求新、求變,在教學中有逐漸背離中國畫“以線造型”基本特征的傾向,這勢必會模糊相關概念,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本體性造成不良影響,使藝術的創(chuàng)新遭遇失卻主體規(guī)定性的質疑;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這種傾向將在青年學子中產生消極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應有所警惕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反省與深刻思考,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與適宜的教學實踐手段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使高校中國畫教學取得切實而積極的效果。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xwlcp.cn/w/wy/63.html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