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我國媒體在“同性戀報道”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

作者:李天一來源:《視聽》日期:2016-08-29人氣:8101

一、我國媒體在同性戀報道中表現出的問題

我國媒體在報道同性戀現象時有本末倒置、避重就輕的嫌疑。同性戀現象自古有之,且已得到醫(yī)學界的確認,并不屬于精神疾病,但目前大眾仍視同性戀為異類,且把其當作“怪物”議論。這說明我們在相關知識普及、“寬容態(tài)度”的普及上做得還不到位,報道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將“同性戀”污名化,與“艾滋病”捆綁

彭薇在《國內媒體同性戀報道現狀分析》里提到了關于對同性戀者涉及艾滋病的污名問題?!段勖P于大眾傳播媒介對男同性戀群體刻板印象的探討》中,作者也提出:“反復性地強調艾滋病與同性戀者的關系,將有可能加深普通群體對同性戀人群的偏見,認為同性戀群體是艾滋病的源頭?!@些新聞報道不斷地形成并加強同性戀人群的刻板印象,最終可能導致的更大的歧視和冷落?!?/p>

在這方面,《南方周末》就走在了前面,有數據統計,《南方周末》關于艾滋病的報道數量也非常多,而在大部分報道中并沒有提及同性戀,可見《南方周末》在同性戀問題上已經基本脫離了“同性戀與艾滋病”的傳統主題內容,轉而投向對同性戀群體的人文關懷和同性戀權益探討的新主題。同時,在相關報道中,“同性戀”與“男男性行為”概念的模糊與濫用,也是需要厘清的問題之一。

(二)報道內容與形式單一

報道內容仍避重就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也沒有形成配合,更沒有統一的報道傾向,所報內容仍然混沌單一,不足以將“同性戀”話題引向明朗化。

(三)性別偏向明顯,報道不均衡

我國媒體同性戀報道多偏向男性,注意力多聚焦在男同性戀的情感經歷、社會處境等問題上,而忽視了女同性戀這一同樣龐大但更加隱蔽的群體。這不利于社會對于同性戀群體關注與理解的全面推進,同時也無疑會加重女同性戀群體的心理負擔。

(四)受利益驅使,過分濫用“同性戀”標簽化嘉賓

這在電視節(jié)目或網絡視頻節(jié)目中比較常見,例如大量綜藝節(jié)目會討論同性戀的相關話題,這間接推動了社會對“同性戀”的認識與了解,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出現了。出于節(jié)目效果的考慮,節(jié)目組常常使用“同性戀”“性取向模糊”等標簽化的嘉賓作為話題噱頭引人關注,這帶來的結果自然有節(jié)目關注度的提升、經濟利益的增加,被貼標簽的嘉賓人也“火”了起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人紅是非多”,其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評論里謾罵遠遠多于稱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我國仍然默認“異性戀”為主流價值觀,“雙性戀”“同性戀”“變性人”等涉及到性別認同的與主流價值觀發(fā)生劇烈沖撞的現象仍被視為“小眾”,甚至為人所不恥。同時,節(jié)目也沒有做到對此類嘉賓的完全尊重與保護。因此,在是否啟用標簽化嘉賓來“現身說法”,筆者持保留意見。

二、關于改進“同性戀報道”及消除“新聞歧視”的幾點建議

雖然“同性戀”已經不被認為是精神病,但長期以來對這一詞的病理化、誤解以及邊緣化,已經在社會層面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艾滋病的防治報道中若進一步對“同性戀”一詞進行強化,可能會加重人們的歧視和誤解。新聞媒體在推進“大眾脫敏同性戀”的進步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此類報道的改進有所裨益。

(一)正面引導,減少負面抨擊

正面引導比較容易令非同性戀群體了解并接受這種現象,也能讓同性戀群體減少處于被人審視的尷尬境地的可能。比如,可以利用名人效應,降低大眾對于“同性戀”的驚恐程度。古今中外,公開表明自己是同性戀的名人眾多,且多成績不菲。他們的共同點是已經公開出柜,坦然承認自己的情感取向,但這并未影響他們?yōu)樽约旱娜松缆吩龃u添瓦。例如臺灣著名綜藝主持人蔡康永,其于2004年開始與徐熙娣搭檔主持綜藝訪談節(jié)目《康熙來了》,2014年參與愛奇藝獨播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奇葩說》擔任奇葩團長,深受觀眾喜愛。這樣成功的案例可以為大眾與同性戀群體減少疑慮,逐漸釋放心理壓力,使其不容易排斥甚至是完全接受同性戀現象。

(二)正視問題不回避,調整報道心態(tài)

我國新聞媒體也正在做一些嘗試,例如2000年湖南衛(wèi)視《有話好說》欄目播出《走近同性戀》節(jié)目、2005年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以生命的名義》節(jié)目,都是我國新聞媒體“回避不如正視”,調整報道心態(tài)的良好標志。

(三)參考先進的處理方式,回歸本土化

在這方面,香港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香港同性戀組織與香港記者協會合作,在香港舉辦了“同志議題報道獎”的評選,為的就是鼓勵新聞媒體客觀而詳實地報道與性傾向有關的議題,促進各方良性互動。歐美國家也在逐漸放開對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等一系列有關問題的規(guī)則與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政府與新聞媒體應該參考國際上的先進處理方法,但又要結合本國特點,提出本土化的改進措施,與其用“堵”來粉飾太平,不如用“疏”來表現問題,并為其提供合理合法的情感出口。

(四)注意措辭,體現人文關懷,消除“新聞歧視”

新聞歧視又稱為新聞偏見,它是記者在新聞寫作中有意或無意對報道客體給予的不公正、不真實的主觀評價,而這種評價總是給報道客體或第三方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新聞歧視的主要表現是語言歧視?!罢Z言歧視是一種語言暴力、信息暴力,一經媒體刊出,傷害的就可能不是當事者一兩個人,而是一個團體、一個階層、一個種族、一個區(qū)域,會造成非常惡劣的社會后果?!闭Z言歧視的眾多表現形式中“對身份的語言歧視”在同性戀報道中表現明顯。例如,“同性戀是犯罪”“同性戀問題”等一些惡意的、敏感露骨的、甚至聳人聽聞的字眼強化了“同性戀”的邊緣位置,是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新聞工作者應在報道中注意使用中性詞,樹立正確的新聞倫理觀,強化人道主義精神,力爭消除新聞歧視。

(五)增加新聞工作者專業(yè)知識儲備

社會對這一群體的認知還比較混亂,有很多不同的觀點,記者必須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去識別和判斷。其次,國內研究同性戀的專家不多,且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如果記者沒有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很容易受所謂的專家的誤導。因此,為了更加清晰、客觀、公正地報道“同性戀”現象,有理有據地為社會摘掉“有色眼鏡”,新聞工作者必須增加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

(六)根據時代特點不斷加強、更新性教育

90后逐漸成為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中流砥柱,其人生觀、價值觀,包括“性觀念”,在社會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其思想動向與開放口徑,對于更好地適應“思想上的新世紀”十分有效。

筆者在南都周刊微信公眾號2015年10月14日推送的文章——《90后性愛觀:重視精神基礎,對不同性取向和婚前性行為接受度更高》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在信息爆炸和幾代人觀點碰撞中成長的90后,有著更多的性愛腳本……這一群備受期待的90后,嘗試學會認同自己,嘗試讓性少數群體不再被消費和矯飾……”

三、結語

雖然在漫長的人類歲月與歷史發(fā)展的積累中,“異性戀”被人們在潛意識里公認為正確的、主流的兩性戀愛關系,“同性戀”與之相比略顯“小眾”,有悖于通常意義上的“常識”,與被大眾公認的“公序良俗”稍顯格格不入。但“同性戀”的出現并不會對他人產生不良影響,只是向人們的常識發(fā)出了挑戰(zhàn)。筆者唯望通過理性分析改變大眾對于“同性戀”這一現象與群體的似乎是出于本能的、感性的排斥與鄙夷的態(tài)度,期待大眾用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面對這一現象與群體,讓新聞媒體尤其是國內新聞媒體明確自身職責,改善此類報道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發(fā)揮正確引導大眾、開啟民智的作用。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