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權下的新媒體分析——以“今日頭條”為例
一、“今日頭條”火爆的背景及原因
(一)“需求”促進技術進步
如今的時代是全民麥克風的時代,媒體不再單純的提供信息,還要提供優(yōu)質服務。受眾也不再僅僅要求獲知新近發(fā)生的報道,轉而要求獲得更多的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由于種種原因,受眾的需求無法滿足,急需一種新的技術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張朝陽帶來了“今日頭條”,它獨特的地方在于“懂你”。當你用微信、qq或者郵箱賬號登錄之后, 它能在短時間內分析出你的興趣點, 建立用戶信息數據庫并進行分析,最后將相關新聞資訊推送到你面前, 整個過程, 不需要你再有任何的操作。當在你面前的出現的大多都是你感興趣的內容時,整個閱讀體驗就大幅提升了。這種貼心的推送模式必然成功。
(二)技術提升生活品質
與傳統(tǒng)媒體陷入水深火熱的窘境不同,“今日頭條”的火爆境遇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內容和技術哪個更重要?!皟热轂橥酢闭孢^時了嗎?在我看來不是的。“今日頭條”不生產內容,是大量的內容生產者充實了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和上一代新聞軟件相比, “今日頭條”提供的是精心篩檢過的內容,只是沒有按照內容提供者的上菜順序消費而已。
“今日頭條”是一個跨時代的互聯網產品,屬于Web2.0和3.0之間,用保羅·萊文森的形容就是“新新媒介”。它們不被傳統(tǒng)媒體的高準入規(guī)則和嚴格的制度制約。它們瞄準的是有特定信息消費需求的人群,利用“大數據”和推薦算法,能夠滿足每個用戶的獨特內容需求。
“今日頭條”通過觀察用戶的活動來獲取數據,例如較長時間地瀏覽或評論一條資訊、收藏該資訊、點贊或轉發(fā)該資訊行,這些行為都表明用戶對此類資訊感興趣。重復幾次之后,那么接下來的推送中就會出現類似的信息,直到用戶點擊不再感興趣或屏蔽該類資訊。筆者在使用今日頭條時,點擊并收藏了有關考研的內容,在經過幾分鐘的閱讀之后,再次刷新推薦頁面,就多了幾條考研方面的內容?!澳汴P心的,才是頭條”可不只是說說。
二、技術賦權帶來的利弊
技術賦權,是指某種技術的出現使某類社會主體的權力、能力等得到了提升。由于技術的發(fā)展,普通受眾實現了現實意義上的媒體接近權、媒介話語權。媒介技術推動了媒介權力的逐漸普及,但是媒介技術背后有著涉及政治、商業(yè)和道德等非常復雜的因素,都會影響著媒介技術的運用,因此過于夸大技術的作用是片面的。
(一)技術帶來的利好
1.沖破話語權的壟斷
在互聯網技術普及之前,傳統(tǒng)媒體壟斷了話語市場,新聞、輿論都被控制著,人們只能被迫的從傳統(tǒng)媒體的議程設置中獲得他們想讓我們了解的內容,受眾只能被動接受。
頭條用戶則不同,他們不僅僅是內容的消費者,還是內容的設計者,同時還是內容的傳播者。用戶關心的才是頭條,一篇內容下面,用戶的反饋會直接影響到以后內容的更新方向,雙方可以直接面對面溝通交流。再也不是只有生產者說了算的時候了。
頭條與微博等互聯網媒介平臺推動了話語傳播的去中心化,它們提供了一個平臺和入口,使得普通民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布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愿。
2.新媒介技術促進社會公平
技術賦權的對象是全體公民。不論你從事的什么職業(yè)什么身份,互聯網都可以為你的生活提供巨大的便利,只要登錄上互聯網,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收集信息。新媒介技術以更低的學習成本,更便捷的交互手段席卷各個年齡、各種身份的用戶。顛覆了傳統(tǒng)獲取信息的方式,知識溝以極快的速度被填補。
大數據的精準推送還極大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在頭條中,搜索關于考研的關鍵字,不僅有大量的考研新聞,還有數以萬計的頭條號,每個頭條號的擁有者都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粉絲數,每天都更新大量的考研資訊和復習方法。很多考研機構對此深惡痛絕,而普通的考研學生卻為此拍手稱贊。
3.自我滿足與自我需要
頭條精準的把用戶需要的信息推送給用戶,用戶總能在自己舒適的領域遇到一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因為頭條不只是新聞平臺還是交流的論壇,贊同或反對都會使你的情緒高漲,有時會極大激發(fā)個人的滿足感。
(二)技術主導的弊端
利用技術造成最惡劣影響的當屬快播涉黃事件, CEO王欣說技術無罪,結果認定王欣犯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技術中立不能成為擋箭牌,互聯網也不是法外之地,媒介公司更不能逃避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已經出現。
1.易導致群體極化
為了商業(yè)利益,故意制造賣點,獲得高點擊率,新媒體傳播者往往采用駭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眼球。并通過精準算法形成意見社區(qū),將持有相似觀點的人聯系在一起,相同意見的人極易放大情緒并堅定固有看法,造成群體動力理論中的“群體極化”,從而導致網絡民粹主義。如果在算法推薦當中,混入了不良信息,就極容易導致價值觀的混亂甚至顛覆,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對分辨能力較低的未成年和低學歷人群。
2.信息同質和信息繭房
長期通過算法推薦的受眾,會受困于固定內容,會產生信息繭房的負面效應。并且,今日頭條的算法決定了受眾越分越細,內容越來越窄。媒介素養(yǎng)低下的受眾往往會失去鑒別能力成為新一代“容器人”,人們會逐漸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而導致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度觀察能力缺。相同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局限個人思維,越容易潛移默化在擬態(tài)環(huán)境中,輕則引起個人創(chuàng)新思維退化,重則影響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
三、制度賦權下的傳統(tǒng)大眾媒介
制度賦權就是通過建構一種規(guī)則以對特定主體實現賦權。傳統(tǒng)大眾媒介在中國通常是事業(yè)性質企業(yè)管理,通常是組織化機構,有著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架構和一整套生產規(guī)程。采編活動往往受權力、資本和媒介價值觀的篩選,大眾的媒介近用權和傳播權是有限的。在解決社會問題、聚攏社會資源、設置政策議程方面的作用不可取代。正因為高進入門檻、嚴格的組織架構、嚴密的新聞把關、精密的組織隊伍,傳統(tǒng)大眾媒介才能生產出品質高、導向正的新聞作品,才能在新媒體的普及的今天仍然保持著權威性。這種權威來自于體制的規(guī)范、法律的約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行業(yè)內部的監(jiān)督、從業(yè)者的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的需要。
缺少正規(guī)新聞從業(yè)者、把關人和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匿名在網絡之中的內容生產者們,才使得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烏煙瘴氣。但是,嚴密的組織架構、準入規(guī)則和有限的版面,使得大量優(yōu)質內容被拒之門外,大量信息被遺漏,民眾的話語權被掩蓋,時效性和多元性得不到保證。
四、小結
“今日頭條”傳播信息所依賴的信息分發(fā)的算法技術,影響是好是壞,值得商榷。技術改變了社會生產、傳播方式,但沒有約束地瘋長使技術走向了歧途。傳統(tǒng)大眾媒介依靠體制產出優(yōu)質內容,卻無法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始終得不到充足的流量,缺乏收益難以維持運行。在筆者看來,新技術的使用能夠滿足受眾的部分需求,而制度的保證則可以讓技術更平穩(wěn)的運作,最后更好的服務于受眾。沒有制約的技術只能淪為圈錢的工具,故步自封的體制只能被歷史所淘汰。
本文來源:《視聽》:http://m.xwlcp.cn/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