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困境產生的原因
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對中華民族復興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乎未來社會發(fā)展質量。高校作為青年人才培養(yǎng)主基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舶來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傳統文化呈邊緣化發(fā)展趨勢,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有所欠缺是造成該趨勢的原因之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亟待創(chuàng)新。基于此,本文研究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以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現階段,部分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較高,對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但是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缺乏深入了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有限,顯示出高等教育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往往通過有一定知名度網絡、電視以及報紙等媒體獲取傳統文化內容,高校傳統文化課程、活動相對較少,并且缺乏良好的宣傳,知名度不高,學生難以通過高校教育渠道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部分高校學生自主進行傳統文化學習,雖興趣較高,但缺乏系統的教育指導。
二、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困境產生的原因
(一)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存在片面性
高校人才培養(yǎng)多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傾向于提升學生就業(yè)率和專業(yè)水平。這種培養(yǎng)模式具有現實意義,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有效手段。但是人才培養(yǎng)不應局限于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敖逃币辉~來源于“教書育人”,可知育人也應是高校教育的重點內容。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數千年來智慧、思想、文化的結晶,其對個體品質熏陶、道德塑造具有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教育是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部分學校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呈功利化傾向,導致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有限。部分高校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未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進行積極引導,削弱了傳統文化對社會發(fā)展、個人價值觀塑造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為片面。
(二)部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偏重理論
當前,部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依然以課堂教育為主,較少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部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不全面,學生考試后便忘記傳統文化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缺乏實踐,無法深刻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評價方式的刻板化使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衍生,傳統文化教育趣味性缺乏,教育過程如同嚼蠟,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新媒體時代,雖然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智能技術將傳統文化內容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來,但缺乏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深入講解,學生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無法領悟其內涵。教師教學任務較多,學生課業(yè)繁忙,教師、學生難以投入精力學習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劇了高校傳統文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實情況。
(三)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時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長,部分學生遨游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難以正確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時,泛娛樂化的社會趨勢使得部分學生沉浸于能夠吸引自己注意力、具有樂趣的信息中,缺乏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傳統文化的傳統特質并沒有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創(chuàng)新,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時始終存在情感、知識、經驗的剝離感,無法將傳統文化與自身相關聯起來,很難在心理層面接受傳統文化內容,最終導致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探索
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具有雙面性。新媒體時代,技術革命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如何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手段來傳播、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內容
縱觀傳統文化傳承歷程,傳統文化的傳承往往形大于質。其中,形是指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中國歷史演變中經驗的總結,利用日常行為示范將經驗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對傳承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質則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方式。雖然傳統文化的承載介質有很多種,但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是靠載體進行,而是通過身體力行的形式實踐,并在實踐中感染更多受眾,形成能夠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的文化形式,達到傳統文化育人的目的。
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感化作用,能夠為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供機會,激發(fā)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熱情,通過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親身體驗提升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堂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結合,將傳統文化課堂向課外衍生,營造校園傳統文化氛圍,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發(fā)揮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二)提升傳統文化課堂教育的實際體驗
傳統文化教育往往因為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剝離感導致學生無法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內在。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課堂教育與現實聯系起來,增強學生視覺感受,引導學生實際體驗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有以思想文化為中心的知識內容,也有以實物為主的技藝傳承。技藝傳承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高校應當將學生從傳統文化課堂延伸至博物館等傳統文化基地,通過書畫、工藝品等實物,拉近傳統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參加傳統工藝的手工實踐,如制陶、竹工藝品制作等,讓學生領悟古人智慧,通過手工實踐實現知識與現實的對接,從而達到加深傳統文化理解的目的。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高校傳統文化教育
技術的更新換代給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帶來沖擊,同時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高??梢杂行Ю眯屡d技術,從傳統文化教育管理、課程設計、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多元化創(chuàng)新。
1.順應時代要求,碎片化處理傳統文化內容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的獲取更為簡便,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獲取的不確定性。人的注意力有限,傳統信息獲取的難度較高,在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時,學生為應對高難度的傳統信息的獲取,長時間地投入學習,加大了學習難度。新技術帶來的信息獲取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緩解了長時間學習帶來的枯燥感。因此,教師可以順應時代要求將傳統文化進行碎片化處理。例如,開設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將傳統文化中較為有趣的內容進行泛生活化的碎片共享,提升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增強其吸引力,利用各類App、社交平臺等擴大傳統文化教育受眾,提升傳統文化影響力。
2.新興文化聯動傳統文化
新媒體文化內容涵蓋范圍較廣,高校可以利用這一特性實現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聯動,使傳統文化年輕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此類聯動已經有較為成功的案例。例如,央視某檔節(jié)目使用新媒體虛擬偶像“洛天依”演唱傳統歌曲;游戲“王者榮耀”中有傳統文化人物的出場等。高??梢岳媚贻p化的傳統文化元素,實現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聯動,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具有雙面性?,F階段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認知片面、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重理論等。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思想、技術變更,利用新媒體工具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拓寬傳統文化實用性,并利用新媒體手段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m.xwlcp.cn/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