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課堂生成之時“靜音”
現(xiàn)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在數(shù)學的教學實踐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理想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于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容易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彰顯學生個性靈光,煥發(fā)出數(shù)學課堂的生命力.
在一次校內公開課“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筆者本按照預設引導學生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筆者在引入課題后給出方程.當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筆者就提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對這個三次方程的實數(shù)解提出一些問題”,就這么一個問題在學生中思考非常積極,學生提出:該方程有無實數(shù)解?若有,有幾個?實數(shù)解大約是多少?等等.對于這些問題,恰恰就是筆者在備課的時候準備提出的問題,看到學生們的聰穎,睿智,筆者作出決定,放棄預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結果在如何判定方程是否存在解,如何確定解的初始范圍時,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法:畫出函數(shù)與的圖象或畫函數(shù)與的圖象,他們都只有一個交點,因此方程只有一個.也可以利用函數(shù)的單調性判斷該方程只有一個解,通過觀察圖象可判斷方程解的初始范圍.在教學中,筆者跟據學生列出的一組數(shù)值,利用區(qū)間兩個端點的函數(shù)值異號來判斷方程(0,1)上只有一個實數(shù)解,得到本節(jié)課需要講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靜音”在課堂的生成之時,通過學生的自主提問、自主探索、自主質疑,打破了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從而使教學行為隨著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而靈活變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感.雖然這一“靜音”似乎花費了一點時間,但探究成功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后續(xù)教學的效率.
二、疑惑之時“靜音”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維的起點,有疑才會去探索,思是學習的前提,而懷疑和問題又是組成思考過程的源程序.在疑惑出現(xiàn)以后學生會表現(xiàn)出強列的糾偏欲.
案例2:已知等差數(shù)列的前n項和分別是和,且,求.請學生獨立解答.在求解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解答.筆者把兩種答案投影以后讓學生觀察。
一道題目,兩個答案!孰是孰非?筆者選擇示弱性“靜音”.學生看著難倒筆者的感覺,顯得躍躍欲試.通過分析,學生一致認為解法一是絕對正確.經過反復推敲,學生甲終于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可設和這種設法雖然可以保證成立,但因為等差數(shù)列的前項和不是的一次函數(shù),而是的二次函數(shù).即,這樣,由就不能得到和.問題找到學生顯得無比激動.課堂的活躍度一下子提高了.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如果簡單的將解法二的解答簡單的判錯完事,學生雖然對答案沒有疑議,但學生必定失望,或者感到遺憾.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留以必要的空白.如此一來,學生卻自主、準確地做出了判斷,并認識到了解答中的錯誤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疑惑,教師不宜立即點破,這樣會使得課堂索然無味,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此時應靜音,讓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激發(fā)狀態(tài).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靜音”等待時間.教師提問后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立即點學生回答.應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回答問題后也不要立即表態(tài),評價學生的答案,也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來評判,用以肯定、補充、修改回答的結果.
三、出錯之后“靜音”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一般來說,學生先前錯誤的感覺、印象、觀念、習慣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正確把握,但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總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與獨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因此,教師要針對誤區(qū),靜音幾分鐘,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對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有效“激活”其合理成分.
這個是簡單的錯位相減法求數(shù)列的前項和的題目.在求解過程中,筆者按照學生的求解思路,把過程寫在黑板上.當寫完之后,學生似乎松了一口氣,筆者“靜音”半分鐘左右.有學生突然說:“不對,這個解法有問題.”筆者順勢問:“哪里有問題?”這時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出在③到④步,因為使用了等比數(shù)列求和公式,分母不能為0,而公比未確定,所以要接著對分類討論.就這么短暫的靜音,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了問題.接著筆者特意靜音讓學生對錯誤進行總結反省.
對于錯誤,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 “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他們落入“陷阱”而還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指出他們的錯誤,留有時間讓他們思考,正誤辯析,讓他們從錯誤中猛醒過來,記取教訓,往往能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隨著明顯的正誤對照,自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難點處“靜音”
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條橫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他們提倡的是“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體驗,自我提高.
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教師往往會馬不停蹄地一個問題講完又講下一個問題,把內容從黑板右端寫到左端,一節(jié)課下來,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教師講得口干,學生抄得手酸.最糟糕的是沒有實際效果.比如:數(shù)列用“錯位相減法”求和是高一學生的難點,他們的求解過程往往東錯西錯,常做常錯.以前筆者采用的是講了做,錯了講的方式.這種方法,總要講解多遍,教師很煩躁,學生很郁悶.后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等待性“靜音”,先講了一個例題,立即給出一個相似的例題.按照錯位相減法的步驟,逐步進行,先讓學生寫一個步驟,筆者再在黑板上寫這一個步驟,讓學生校對該步驟.如果出錯,就立刻用紅筆改正該步驟,并分析錯因;然后再進行下一步驟.這題做完,再出一題,學生獨立完成.筆者在黑板寫出過程,讓學生校對完成,并分析總結整個過程出錯點并用紅筆畫出訂正.這樣幾次做下來,課外作業(yè)顯示學生用該方法求和掌握較好.看似低效的教學過程,卻在幾次重復的靜音等待中,學生消化了難點.“低效”轉化為“高效”.
對于重難點的突破,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張弛有度、快慢適中,注重節(jié)奏.一道題或一個片段上完,適當靜音,讓學生靜靜地想一想,梳理思路,記錄重要的知識;看看來時的路,望望前方,讓學生對自己的每一步都明白,保持清晰的大腦和判斷.這也是對學生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適當靜音,可以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
五、課尾之處“靜音”
評書家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緊張激烈的程度或矛盾沖突到劍撥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充分運用了靜音藝術,吸引著聽眾繼續(xù)聽下去.同樣,筆者們也可以采用“懸念式結尾”.例如,
案例:已知道過點的直線與圓: 相切,求切線的方程.
講解時先讓學生判點在圓外,過點且與圓C相切的直線應有兩條.按照待定系數(shù)法把直線方程設成點斜式,利用圓心到直線距離等于圓的半徑,這樣學生求得,也就意味著直線的方程只有一個.但與分析時判定的兩解有出入.學生正疑惑之時,下課鈴響了.筆者的講解戛然而止,告訴學生“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這樣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shù),激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事實是許多好學的學生不等筆者下回分解,已經通過自己的分析找到原因.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靜音”是為了把這一理念貫徹下去.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適當“靜音”,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shù)學學習中來,讓筆者們數(shù)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